06.19 監督臺|義烏:“公建”菜市場為何冷冷清清?

2018-06-20 07:55 | 義烏商報

监督台|义乌:“公建”菜市场为何冷冷清清?

馬路市場很“熱鬧”。

菜市場,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近來,先後有不少市民向我們反映,一些“公建”菜市場冷冷清清,而一些自發形成的馬路市場、村級自辦的市場卻人聲鼎沸,但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期待引起各方關注,從而讓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輕鬆、更方便。

监督台|义乌:“公建”菜市场为何冷冷清清?

一些菜市場“變身”超市。

馬路菜市場人聲鼎沸

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昨日清晨6時,記者一行來到工人北路與三挺路交叉口。穿過孝子祠公園後,我們發現大量攤點在路邊集聚,蔬菜、水果、肉類、水產以及鞋襪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攤販們一邊向行人展示商品,一邊使勁吆喝,行人紛紛圍攏上前進行選購。記者發現,在這條長200餘米、寬4米的道路上,佔道經營的攤點就有近40家。有市民說,這個馬路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附近居民買菜購物,但對周邊的交通和衛生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在三挺路一側,道路空間被嚴重擠佔。這些攤販把一半道路都佔據了,過路的私家車、公交車只能在一條車道上緩緩通過。

馬路菜市場人群熙攘,但附近的商貿區菜市場卻很冷清,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市民在裡面選購。連一些攤主都說,大部分市民覺得外邊的露天集市更方便、更便宜,都願意去那兒買。

监督台|义乌:“公建”菜市场为何冷冷清清?

東洲花園菜市場裡空蕩蕩。

“公建”菜市場門可羅雀

馬路菜市場、村裡自發形成的菜市場“人氣十足”,而不遠處政府投巨資建設的星級菜市場卻門可羅雀。與商貿區菜市場情況類似,東洲花園菜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尷尬。昨日上午,當記者一行來到東洲花園菜市場時,發現除了攤主外只有一名顧客,市場內約一半的攤位空蕩蕩的。一位攤主說,這裡沒有人氣,很多攤位都“歇”了。

我們從一處市場宣傳欄瞭解到,東洲花園菜市場位於義烏最大的住宅示範小區——— 東洲花園,於2005年6月開業。該市場投資近1000萬元,佔地5551平方米,後又投資300萬元進行了改造提升,但原來在市場裡經營的商戶卻怎麼也不願意回來,他們都在市場對面的一條馬路上“安營紮寨”,生意好得出奇。市場方面雖然想方設法降低攤位租金、提供各種便利服務,但也只吸引了少數商戶。後來,有關部門對市場對面的“馬路市場”進行了整治,那裡的商戶又全湧向不遠處的鋼棚菜市場。於是,東洲花園菜市場越來越“冷”,如今,偌大的菜市場只有極少數攤主還在“苦守”。一名從開業初期就在東洲花園菜市場開副食店的經營戶說,政府投資那麼多建了這麼好的市場,現在這樣冷冷清清,太可惜了!昨日上午,記者一行又走訪了江東新村菜市場、江南菜市場等一些“公建”菜市場,同樣發現了“人氣低落”的現象。

這些菜市場為何“不叫好”

我們與一些經營戶、市民進行了交流,大家普遍覺得,政府投資建設了一個又一個菜市場,本是親民、為民、愛民的真切體現,但如今卻“不叫好”,實在可惜,更值得深思。採訪中我們發現,一些菜市場想方設法創新經營模式,如“菜市場+超市+出租”等,但同樣沒有擺脫“冷清”的局面,而且離市民越來越遠。

造成這樣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梳理後發現,至少有這麼幾個主要原因:一是佈局不合理。因為舊村改造,很多村莊變成了社區,農民變成了居民,但一些城郊結合部的菜市場配套設施沒有跟上去,造成自建簡易菜市場的現象普遍;二是管理不到位。目前,很多菜市場屬於無證市場,有證的市場由政府部門在管,無證的是由村或者老年協會在管,而所謂的管也就是收收攤位租金、衛生費等。三是一些菜市場進行了“轉包”,導致市場攤位、菜價居高不下,而一些自發形成的路邊市場、鋼棚市場要“靈活得多”;四是一些居民由於圖方便、消費習慣、從眾心理等方面原因,樂意到路邊攤或人多、攤位多、菜品多的地方買菜。另外,還有一些菜市場“不務正業”,出租一些區域“幹別的事”等,這些都導致了“公建”菜市場不能聚人氣的局面。

(原標題《“公建”菜市場為何冷冷清清?》,原作者劉軍、王玲飛。編輯樓菲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