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平天国的北伐为什么失败?

戀丄緦淰


太平军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两个人带领,所带领的部队是金田起义的老底子,大概有两万人。林凤祥和李开芳号称太平天国的干将莫邪,虽然只有两万北伐军,但是不要小看了这两万人,他们作战勇猛、信仰忠诚,而且纪律严明,尤其擅长野战,在野战中从未有过败绩,在北伐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当时的清军已经在安逸中降低了战斗力。在和北伐军作战的时候,不堪一击,清军的精锐部队和北伐军一接触也是随机溃败。林凤祥和李开芳带领着北伐部队向东、向西、向北三面出击作战。经由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进入直隶,直接威胁京师。此时,北京告急,慈禧太后紧急调各地兵马前来阻挡太平军,其中有一支部队,他的名字你肯定听说过——僧格林沁。

而此时,北伐军已经粮草无多,孤军深入遭遇重重包围,兵员损失而得不到补充;更没有援兵赶来。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的战斗意识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僧格林沁是一位蒙古小王爷,他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荣华富贵并没有让这位小王爷放松了训练,他手里的五万精兵堪称一绝。可是,在和北伐军作战的时候,僧格林沁的部队一触即溃,虽然他的人数多于北伐军,但是在野外作战的时候,面对北伐军的大阵,他也无可奈何。

僧格林沁祭出来了一个战法——他把重装骑兵排在前面,后面是弓箭兵,其后是步兵。重装骑兵负责冲阵,后面的弓箭兵射出的箭会越过前面的重装骑兵,先来一轮箭雨。在太平军阵脚乱的时候,重装冲阵骑兵刚好杀到。然后步兵赶来解决残余战斗。

战斗开始了,僧格林沁的这个方法起效了,太平军十几个大阵迅速被僧格林沁击破。最后林凤祥、李开芳被生擒,押往京城被处以极刑,最残忍的刑法。两个人真是条汉子,从头到尾没有吭一声。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人数太少

北伐军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在江南,北伐的过程中还有太平军的西征。所以北伐军的目标任务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北伐军一路攻城略地,但是又不能分兵把守,形成稳定的后方。所以攻下的城池很快就又成了清军控制的地方。北伐军也就成了一只孤军,被清军团团包围,不断的损失兵员消耗殆尽。

2、后勤补给

北伐军的后勤补给不稳定,由于北伐军过于深入,已经和大后方切断了联系。所有的军需都需要自己解决,这大大的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北方的寒冷气候里,士兵的衣服、粮饷都得不到充足的稳定的供给。基本上全部靠缴获。而清军又不停的攻击。

就在此时,太平天国的高层开始了内部分裂斗争。

3、战术策略失误

严重的忽视了距离问题,孤军深入,离开大本营将近上千里,而且又没有形成稳定的根据地。在被围困的时候,幻想着援军赶来里应外合的击溃清军。

而且在北伐过程中,毁坏庙宇佛像、逼迫老百姓信奉上帝教,导致了原本反对清政府的老百姓出现了迷惑。加上几次不理智的屠城行为,清军大肆宣传后,使得北伐军失掉了老百姓的支持。

总之,北伐军的失败,原因很多!


嘟嘟读读


我是日航君,为你解答。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中,北伐和西征无疑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段。西征击破了湘军大营,曾国藩几乎被逼得自杀,北伐一直杀到直隶一带,引得整个清廷震动。那么,为什么这么气势澎湃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呢?下面请听我来为您分析。

一、战线过长,彼此失衡

率领北伐军的林凤祥和陈开芳可以说是不错的将领,两人率领两万余人一路北进,杀到天津附近的静海县城和独流镇,离北京仅仅有二百余里。北伐军辗转数省,兵力扩充至四万人,行程达四五千里。

在北伐的同时,西征和天京外围的反包围战也同时展开,这就使得太平军的战线过长,导致他们的机动兵力不足,彼此失顾,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北方战场。

本来按照原计划,应该有一支援军来支援北方战场的,但是因为战线过长,难以为继,这支援军成为了空谈,最终林凤祥和陈开芳等人只得在独流镇、静海一带防守,以进攻转为防守之势,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也使自身丧失了进攻的最好时机。

李开芳想象图

二、新兵纪律散漫,战斗力低下

在不断的战争之中,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相继阵亡,于是林凤祥和陈开芳只得补充新兵。然而新兵纪律散漫,不服管教,战斗之时怯弱,破城之后往往抢劫财物然后成群结队的潜逃。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林凤祥与陈开芳的北伐军中,在秦日纲的支援军中一样存在这种情况。新兵遇到敌人阻击之时往往掉头南撤,然后在清军的追击下溃不成军,损失殆尽。随着秦日纲的支援失败,援北计划夭折。

林凤祥剧照

三、清军的战术与天气相配合

清军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太平军,采取了“坚壁清野”与“铁壁”相结合的战术。断绝了太平军的粮草补给,并且将太平军分割为一小块一小块,逐步吞食,并且依靠僧格林沁的骑兵队进行追击与歼灭。

而此时,严寒的天气给太平军又增添了困难,在严寒之下,太平军缺衣少食,战死与冻死的人高达万人,最后只得靠野菜和树皮为生。战斗力大大削弱。

最终,林凤祥被俘,受凌迟而死,李开芳战死。但是这次北伐给了清军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但是此后,太平天国开始专心经营南方,再也没有进行过北伐了。

清军大将僧格林沁

四、总结

这次北伐之中,太平军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仅仅是为战而战,历时两年最终全军覆没。其中有着战略方面的大问题,也有着战术方面的小问题,综合起来,才导致了这一场北伐的大败。


日航通鉴


太平军第一次北伐军,连同沿途招兵有6万人,第二批北伐军加上沿途招兵有5万人,并且名将云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等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名将。

第一次北伐太平军出兵的时候就有5万人,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记载:张维城的口供也证实了这一点:“过河者约三四万人,未过河者亦有两三万人,在巩县住下,经官兵杀死两三千人,因此巩县那一半贼都逃散了。也就是说,第一次北伐军在黄河沿线,遭到了清军的严重杀伤,才突破黄河防线。

2次北伐军,太平军总兵力在11-12万人。但是,据《复生录》记载:“北人强悍,不易掳掠,有一、二人在家守屋者,必伏暗处,俟贼入门,突出击死,有贼看见,甘心送命,如无贼见,即将尸匿屋内,仍伏原处捕杀,谓为获利。”

太平军在北方遇到了从团练,乡勇,到白莲教,八卦教在内的各种武装的堵截和袭击,民众基础不好。而在清军方面,僧格林沁,西凌阿,胜保带领的2万清军,基本都是八旗,蒙古马队还有火器营。在战斗力上不弱于太平军。

其中在第2次北伐军进军到临清的时候,一个晚上就5万太平军胜保的吉林和黑龙江八旗马队冲垮。随着冬季来临,太平军的困难更多了。在深州,林凤祥太平军出战,结果在11月19日的夜袭当中,数千太平军反被胜保的马队冲开,只能退回营地。在静海,太平军几次突围都被清军马队赶回来。

最后林凤祥,李开芳几次突围,相继据守连镇,高唐和冯官屯。但是始终无法甩开清军的追击。毕竟这里是平原,清军马队有速度优势。

在平原激战,太平军无法取胜清军,在2批北伐军的多次战例都可以看到,清军马队的野战能力超过太平军。但是在防御的时候,清军也不敢强攻,但是等到包围圈内的太平军粮弹耗尽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深度军事


关于【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深度探索地话,应该是决策高层对“北伐”没有相应高度重视,并没有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勤务保障制度和策略,以达到最大可能让所制定目标得以实现,所得战果得以巩固,并且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前进,以最后取得胜利。战略上的短视,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毫无应对之策,轰轰烈烈的战略行动,只能失败。上面可以说是失败的内因。


失败的外部因素。(一),由于渡船数量不足,人员未能全部过河。太平军1853年5月(咸丰三年四月)初,由李开芳,林凤祥等率领二万多人从扬州出发,踏上了“北伐”远征之路。经安徽,进河南,转入山西,折而进入河北。可惜在渡黄河时,由于船少人多,一个星期才过去了一万多人,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在南岸受到清军阻击,余部只能退回天京。过河人员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孤军。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二),北方寒冷气候,增加了极大困难。1853年10月底(咸丰三年9月),这时正是北方隆冬季节,北方天寒地冻,北伐军队缺乏御寒衣服粮草,再加上生活在南方,气候所至,导致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加大了极大的困难。


(三)清政府精锐军队的围追堵截和地方地主团练武装的阻挡。当太平军前锋进抵天津西南数十里的杨柳青时,清政府极度震惊,皇帝打包财物,准备逃跑。对于插入统治者心脏的利剑的太平军,深入到京辅地区。感到恐慌,动员优势兵力和地方武装进行阻当。


(四),杨秀清的对时局的认识不足。对于北伐军在北伐的险境没有深刻的认识。当北伐受阻的不利消息传到天京,而杨秀清应该泒遣优势兵力,可是只派了二万人去增援,形成了“添油战术,”。并且当援助到达山东临清州时,遭到各路清军堵截而失败。


(五)处于不利形势下的李,林的分兵导致各个击破而全军覆灭。分兵后的林凤祥在山东高唐州的连镇,遭到僧格林沁的引河灌城战术,林凤祥率军重围被俘,被处以极刑而杀害。李开芳也于突围中被俘,1855年6月,在北京被杀。全部将士壮烈牺牲。北伐战争走向了失败。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在没有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完备的应对措施支持下,以劣势兵力远征,在前无接应和根据地的基础上,没有其他战略策应,只能算是一场毫无胜算的赌博。这种冒险必将失败,血本无归。因为失败的种子早已种下,惨败将成为必然结果。


歴史的軌跡


1853年初,对于清政府来说,显得很不太平;而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却是非常幸运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的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朝抗衡的政权。为了夺取全国的政权,在定都天京之后,当年5月约2万人的太平军在李开芳、林凤翔等人的率领下从扬州出发北伐,一度逼近天津。8月,进攻天津失利。辗转两年之后,林凤翔与1855年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于1856年6月11日被杀死在北京,太平军北伐至此失败。为何太平军的北伐会失败呢?这应该从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环境、通讯联络等方面进行考虑。

传统的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是因为这这是一支微不足道的偏师而已,太平天国对这次北伐并不重视。如果主力北伐的话,结果可能将会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2万人的北伐军是太平天国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并且在北伐的两年之间,牵制了大量的清军,创造了太平军西征和东征的胜利条件,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和呼应作用。总体来说,太平军北伐的战略意图和作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太平军北伐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此时的太平天国政权还未稳定,政治条件还不成熟。虽然太平军攻克了天京,建立了农民政权,但也只占据了扬州、镇江等地,还不足以左右全国的形势。太平天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但也只是部分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矿工,更多的人对太平天国的主张还不甚了解,还处于正统观念的束缚之下,这也导致了北方人民很难接受拜上帝教的观念。北伐军对这些不信任拜上帝教的群众态度又比较粗暴,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歪曲宣传,导致了北伐军很难发动群众工作。

其次,从兵源和兵力上来看,明显不足,攻坚能力十分弱。举个例子来说,怀庆一战,太平军从1893年7月7日打到9月1日,在将近60天的围攻里面,岌岌可危的清军誓死守城,区区数千之众就能力拒数倍于己之北伐军于城外。

第三,太平天国经济力量脆弱,补给困难。太平军在攻克天京之后,又攻克了扬州和镇江,但并未攻克整个长三角地区,而且太平军在攻克南京、扬州等地之后,还经常遭到清军的袭扰。太平军采用的方法是因地筹款、筹粮、筹械,这种方法短期有效,但是如果长期相持的话,就会后勤补给不足。林凤祥就曾多次提到“粮料甚难”。而清朝方面,掌握着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税收,再加上清政府有一套制度,能够保证财政的收入,从而有足够的力量去消灭太平天国。


第四,自然环境恶劣,使得北伐军的战斗力下降。太平军将士多数来自南方,不能适应北方的气候,恰好那一年的北方特别寒冷,缺少御寒衣物的北伐军在冰天雪地里与清军作战,手脚都已冻裂了,战斗力自然下降了。寒冷又使得粮草减少,北伐军由于缺少粮草,无法及时补给,所以北伐军陷入了清军的包围之中。


最后,通讯联络不畅,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导致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


略懂历史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当时北伐出发时是二万二千五百人,到静海时,也不过四万人。虽然这只军队是当时太平军的精锐部队,但是兵力实在是太过于单薄,当时的中国北方清政府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一直游荡在北方。

当时的太平军是四月出发,五月度过黄河,在怀庆府竟停留了三个月,居然就不能北进,而不得不西入山西,企图从西面进攻北京。但是到了山西又被清军阻断,只好折回河南,从河南突入直隶,企图从河南直逼北京,当时的太平军的前锋已经到了保定,但是军队太少不敢直接攻打北京,只好绕道从东面进攻北京。但是太平军到静海后,清军以重兵结集杨村,太平军就就无法前进了。

为什么呢?北伐的太平军属于孤军深入,与当时的南京的后方实际上是隔绝,南京根本无法向北伐的太平军运输粮食和后勤。行军无粮食,必败之道。北伐军过临淮关后,就已经感到「粮料甚难」。过黄河后,虽然暂时得到河南、山西人民供应的粮食,但是只能够维持了一个时期。到屯军静海、独流时,就因为没有大村庄供给,粮尽不得不退卻,以致于全军覆没。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南方攻打北方胜利的例子就是驻守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胜利过。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南以后,与当时的大臣们北伐。常遇春就提出了直捣北京的建议,但是朱元璋认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他定策「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离,拔潼关而守之,扼其门槛,天下形势人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他动员兵力二十五万人,先攻打山东,平定山东以后。再攻取河北和河南,攻破潼关,然后守住潼关,最后大军合围,直接攻破北京。照他的计划平定了中原。朱元璋的战略思想,就是兵法上说的「致人不致于人」。在元末北方政权已呈解体的时候,朱元璋还不能直捣北京,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还要用到二十五万人的大兵力。而杨秀清在清朝政令还统一,政权比元末牢固得多的情况下,却要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北伐,还取北京,怎能免于败亡。


人者仁义也


太平天国的北伐失败是必然的,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就开始不思进取了,洪秀全杨秀清派军北伐战略目的不明确,表面看是要直捣京城,可是北伐军出发时只有几万人,就靠几万人就能直捣京城吗?所以这就注定了不可能成功。

第二,从战术上来说,太平军也是犯了大错的,太平军北伐刚开始时,北伐军是势如破竹,北伐军统帅李开芳林凤翔也是骁勇善战,虽然说也占领了很多地方,可是北伐军一共才两万多人,多数地方都是占一地扔一地,也就是补给后就放弃了,随着北伐军离天京越来越远,北伐军战线越拉越长,伤亡也越来越大,补给也越来越困难,而清军确是越来越多。这时摆在北伐军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是趁着还有战斗力往回打退回天京保存实力以图再战,第二,找个地势险要的要地固守待援。后来李开房选择了固守待援,可太平军并没有派出主力援救北伐军,派出的援军竟然被清军击溃了,等不来援军的北伐军最后全军覆灭。

太平军北伐失败是很可惜的,当时北伐军都是太平天国的精锐,结果白白全军覆灭了却没起到太大作用,这是洪秀全杨秀清的重大失误。

最后多说句,如果定都天京后,由杨秀清率主力北伐,洪秀全做镇天京,目标就是直捣京城,那很可能成功,而且那样还能避免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冲突,可惜的是洪秀全和杨秀清都不是顾全大局的人。


天宇的文史情怀


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北伐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大概其战略意图也不是为了直捣黄龙攻取北京,否则也不会只派两万多人北伐,最终天津惨败,北伐军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很多,我简单总结为这几个方面,仅供各位参考。



1.清王朝根基牢固

虽然此时的清廷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但其统治根基仍固,依然占有天下多数城市、人口、粮仓、 赋税,而且有着数量可观装备精良的军队(尤其是东北、蒙古地区的武装力量)。



2.孤军深入,缺乏后援

攻克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就膨胀了,缺乏对形势正确的判断,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跑到敌占区腹地搞事情,也不准备预备队也没准备好退路,洪秀全是在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才着手组织援军,准备不足啊。

3.北伐军水土不服

北伐军清一色的广西兵,吃不惯喝不惯北方的饮食,再加上北方入冬后天气寒冷,这些广西兵可不习惯。



4.北伐军士气不振

太平天国北伐军的这两万部队虽然说是太平军的精锐主力部队,战斗力强但是士气却并不高涨。自从攻克南京后,这群农民义军整日里只知道享受酒色,从欠发达地区跑到江南富庶之地,左手抱着妻妾,右手喝着美酒,都享受的走不动道了谁还想着继续玩命?谁还会记得一统天下的宏伟理想?

(不知您怎么认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纳兰谈史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以后,李开芳被天京追封为“请王”,林凤翔被天京追封为“求王”,这两个王号其实就已经道出了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请”援军快来吧,“求”求你们了。

可一直到最后,北伐援军也没有与北伐主力会合,是命运?还是注定?

虽然有运气不佳的成分,但这次北伐,从一开始就是极其错误的战略,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1、没有开辟并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思路。

太平天国北伐军从天京浦口出发,到北京纵深达1000多公里,不开辟根据地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占领北京这样的战略目标的,偏偏东王杨秀清在布置战略目标时,对林凤翔等主帅强调:“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意思就是你们要从敌人薄弱处进攻突击,直捣老巢燕都,不要贪图攻城夺地,这样只会浪费时间。

可是,如果不开辟根据地,兵源如何补充?粮草怎么解决?如何避免对方主力,攻击“薄弱”?

事实证明,当北伐军一路北上,很快就陷入了孤军作战。让我们跟着当年的北伐军走一遍征途,体会一下他们遇到的困难和痛苦。

↑图1 北伐军连战连胜

如图1所示,红色线路表示北伐军进军路线图,粉红色线路表示第二批援军的北上路线。

进程一:开局顺利,受阻渡河

交代一下这时北伐军的兵力情况:

北伐军主帅林凤翔,李开芳以及吉文远,分九军,共计两万五千多人

战略目标:攻克天津,静等援军。

梯队后援军1,主帅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兵力不详

战略目标:跟上主力部队,合并作战。

梯队后援军2:主帅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杨,兵力六七千人

战略目标:与北伐军主力会和

主力军出发时间:1853年5月初

后援军1出发时间:略晚于主力军

后援军2出发时间:1854年正月

杨秀清和天京高层决策者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一下子派出了五虎将其中两员(林,李),再加上堪称精锐的两万五千多来自广西和两湖的老兵。

北伐军从扬州集结后,先到了天京(今南京)浦口,从浦口出发一路北上,在乌衣镇一带打了第一个胜仗,一路连克安徽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后,到达了亳州市,再攻克河南归德府城(今河南商丘),一路上林凤翔严格遵照东王杨秀清的指示,不占领城市做逗留和经营,而是俘获战利品以及粮食枪械弹药后,以战养战,同时吸收会党分子,捻军部众以及各路积极入伍的地痞流氓分子,一路北上。

攻克归德府的战斗,不但杀伤清军五千余人,还缴获了火药两万余公斤以及大量的火炮,清军不堪一击,北伐军完全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片形势大好的样子,可是攻克刘家口之后,北伐军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困难,而且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北伐军想从刘家口北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这条路最快捷,将大大节省时间和战备损耗,但此时清军已经派出大军,在刘家口渡口严密布防,彻底打消了北伐军从此渡过黄河的打算。

除了清军严密布防的原因,还有个尴尬的原因就是北伐军无船可渡!清军早已提前把渡口船只全部毁掉或者带走。没办法,那就一路沿着黄河往西走吧,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绕过黄河去。

进程二:艰难渡河,前堵后追,以及猪队友发力

↑图2:北伐军被迫向西

北伐军转向西进攻,很快就攻克了宁陵,睢州,杞县,陈留,这时候才是五月中旬,北伐军进军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在攻击重城开封的时候遇到清军强势反抗,为了避免更多牺牲,林凤翔决定不打开封了,绕道朱仙镇,一路杀到汜水。

到了汜水之后,北伐军吸取教训,先派数百人沿河抢集船只,一共找到了几十只小船,然后开始北渡黄河,人多船少,足足用了七天时间大军才全部渡过黄河,此时留在大部队后面保护渡河的卫队约3000人,在完成掩护任务之后,无船可渡,被追击而来的清军打散,部分阵亡,部分自行返回天京。

这时候猪队友发力了,朱锡琨率领援军从天京出发,误入安徽六合,在当地宿营的时候,被清军偷袭烧毁了军火库,引起爆炸,死伤惨重,主将黄益芸当场被炸死,许宗杨带领部分军队折返天京,朱锡琨带领部分军队继续追寻林凤翔,并最终会和。

但是六合这一战,被清军大肆渲染成“纸糊金陵,铁铸六合”,导致清军士气大涨。

对北伐军来说,虽然援军自残,卫队又失去3000人,但由于沿途大量吸收捻军和淮北群众,声势反而更大了,但是隐患也就此埋下:真正的精兵越打越少,新兵战斗力严重不足。为什么?因为缺乏修整和训练,只顾一味冒进,这也是不开辟根据地的另一个严重后果。

这里牵扯出北伐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2、精兵不断消耗,新兵不足以弥补,导致战斗力越来越弱。

精兵为什么会不断消耗,因为战略纵深太长,导致攻坚战不可避免,而且会反复遭遇攻坚战。林凤翔等人虽然在开封府之战中及时撤退,但是很快他们就遇到了绕不过去的攻坚战——怀庆之战!

进程三:不得不说的怀庆之战,徒劳无功的损耗

↑图3 纠结的怀庆之战

北伐军从汜水渡过黄河之后,很快占领了温县,并完成了对怀庆的包围。

怀庆是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今属河北境内),驻守此地的怀庆知府余柄焘只有三百人部队,但余柄焘早有准备,他事先征集了上万名壮勇,协助清军守城,又释放了监狱里的囚犯,命令他们在守城战中立功赎罪。

怀庆其实是一座小城,地势西高东低,沁河经城北蜿蜒而过,与丹河汇合后注入黄河。北伐军团团包围了怀庆,但遭到清军顽强抵抗,一时攻克不了,但林凤翔不甘心,志在必夺。

之所以要拿下怀庆,是因为林凤翔和李开芳等人打算把怀庆作为临时的修整屯兵之地,当时的北伐军已经孤军深入,与金陵大本营的联系完全被切断,根本不知道朱锡琨的援军部队大部分已经损失掉了,而且林凤翔还抱有幻想,希望殿后的3000多人卫队能够渡河而来,为此在这里等一等他们。

最重要的是,林凤翔在等天京的进一步指示。实际上,东王杨秀清在朱锡琨部队大败而归之后,确实及时对林凤翔的北伐军主力发出了指示:“尔等速急统兵起行,不必悬望”,意思是林凤翔你就别等后援了,急速北进,应该说这个指示是正确的,但是这份指示半路被清军截获了,未能送到林凤翔手里,林凤翔就一直在怀庆附近等消息,等一个永远不会来的消息。

具体怀庆之战我就不多展开了,我们只需知道北伐军在此地逗留了足足两个多月,一直尾追的清军陆续赶到,怀庆仍然不克,这时清军尾随而来的几路兵力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应该说,困围怀庆,是北伐军失利的第一步,不光是在此地攻城战中损耗了很多老战士骨干,而且让清军形成了规模化集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损失老战士骨干对北伐军会那么伤。北伐军的老战士们,基本都是广西起义后从湖南湖北等地加入太平军的,这些人已经收到拜上帝教教义的洗脑影响,打起仗来不顾生死,而且对天国特别忠诚。

可是新加入的捻军,会党分子和各地流氓地痞,全都是见风使舵,锱铢必较,一旦劣势就望风而逃,所以,尽管怀庆之战的开始,北伐军扩充到了四万多人以上,但是新兵逃散率很高,打仗完全就是拖后腿,后来北伐军吸取教训,只让这些新兵做粗活,不让他们出阵打仗,打仗基本靠老战士,这就增加了老战士的损耗,导致北伐军战斗力不断下降。

怀庆之战,北伐军和清军打了一个平手,北伐军打不下怀庆,清军包围不了北伐军。期间林凤翔多次派人潜回天京,希望得到天京的战略指示,然而始终没有任何音讯,而且后援军也迟迟不见身影。

不能再拖下去了,林凤翔李开芳等人于1853年7月26日,偷偷撤围,清军一直等到北伐军离去两三天后才得知撤围,而此时北伐军已经进入山西,越过太行山,开始直奔直隶了。

虽然北伐军进军神速,可是他们马上就迎来了最终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因为怀庆延误两个月,北伐军错过了进军北京的最佳季节,当他们千辛万苦到达静海时,北方进入冬季。

3、进军的终点遇到了错误的季节

直接说后果:北伐军的战士都是南方人,很少经历过北方的严寒,由于北伐军不开辟根据地,后勤无法保障,导致冻死的战士甚至都多于战死的战士,而且季节的影响对士气打击非常大。

↑图4:北伐军遭遇强弩之末

进程四:北伐军长驱直隶,清廷调集大军

北伐军放弃怀庆之后,进入山西,一路连胜,最终于八月下旬经河南进入直隶,攻克军事重镇临洺关(武安与顺德之间),击溃讷尔经额率领的清军万余人,九月下旬到达张登镇,离保定仅30公里,震惊清廷朝野,咸丰帝把讷尔经额革职,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三人会同进剿。

此时林凤翔按照既定战略目标,没有进攻保定,而是一路向东,连克献县,交河,沧州,直达距离天津城5公里的稍直口村。

北伐军占领静海的当日,胜保已经率军赶到,胜保此人并非名将,但是他率军的特点是行动迅速。僧格林沁率领的八千铁骑也赶到了天津西北的杨村,配合天津知府钱忻,知县谢子澄率领的7000多人兵勇,对北伐军形成了三路合围。

北伐军本来想攻克天津后,直指北京,但是由于清军三路两万多人已经布防完毕,这个战略目标实际上已经不能达成了。于是北伐军在静海,独流镇两地驻扎下来,林凤翔和李开芳各自率军固守,筑垒挖壕,同时派人报告天京,坚守待援。

此时的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有钱人纷纷逃亡,咸丰皇帝也做好逃窜热河的准备了。谁知道北伐军卡在了天津这里。时间已经进入十月末,天气很快冷了下来,北伐军虽然此时人数已经达到十多万,但是临时加入军中的会党成员及社会流氓没有受过信仰教育,在严寒和饥饿的形势下纷纷溃散,来自南方的骨干老兵很多都冻死了。

就在这样严峻的条件下,北伐军在这两地坚守了100多天,胜保等人愣是攻克不下。最终林凤翔和李开芳决定不等援军了,于1854年年初突围南走。这时候就出现了北伐军失利的第四个因素:援军来的太迟太迟了!!

4、援军来的太迟,导致北伐军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

↑图5:南下突围的北伐军与迟迟不来的援军(粉红色是援军北上路线,临清是其终点)

进程五:南下撤退,不断被包围,援军终究没来

北伐军一路退却,胜保和僧格林沁率领骑兵紧追不舍,特别是僧格林沁的骑兵来自蒙古,是清军正规军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且机动性比北伐军好太多了。

在北伐军撤退到河间府的东城镇时,僧格林沁的骑兵就把北伐军再次包围了起来,清军设置木栅栏,鹿砦,深挖壕沟,防止北伐军突围,想把北伐军困死。东城是个小镇,北伐军补给非常困难,在此坚守一个月后,北伐军于1854年2月10日乘大雾再次突围,到达阜城,在此地北伐军又被清军三万多兵力包围,战斗中吉文远受伤阵亡。

这时北伐军的后援军渡过了黄河,胜保分出一万多兵力去堵截太平后援军,阜城压力顿时减轻,北伐军得以在此坚守两个月,可见,要是后援军早点赶到和北伐军主力会和,天津能否守得住还真不好说。

那么,后援军为什么来的这么慢呢?一是因为出师不利,朱锡琨等人的部队在六合遭遇偷袭,大部分或亡或退。本来杨秀清打算继续派人北上支援,可是由于天京外围以及西征战场吃紧,一直无法派出援军,一直到1854年正月,太平军攻克安庆之后,杨秀清才又派出了曾立昌,陈仕保以及许宗杨统帅的北伐援军。

这支援军兵力不多,分成十五路,共七千多人,师出安庆,经过皖北,在苏北丰县附近渡过黄河,直扑山东,一路吸收大批捻军和游民,队伍壮大到六七万人,由于鲁西地区清军兵力空虚,北伐援军如入无人之境,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冠县,于三月初攻克临清,此时清廷忙派胜保率领万余清军南下,屯兵临清以北进行拦截。

试想一下,如果北伐援军早点和北伐主力合兵一处,不但人数可达十来万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提升士气,带来丰厚的粮草供应,那样的话,北伐的结局未必不会是另外一番局面。

↑杨秀清派曾立昌统领援军其实是个失误,曾立昌威望能力不足以担当重任

可惜的是,北伐援军终究还是没会和北伐主力,为什么?原因恰恰是之前提到的,新加入的各路新兵动机不纯,成分复杂,利则合,不利则散,由于一路急行军,不建立根据地,所以无法及时对新兵进行思想改造和正规训练,结果北伐援军一路上大肆劫掠民财,那些抢够了金银细软的士兵们手头有钱之后,就不想再卖命了,于是在临清驻扎的时候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内讧,大部分士兵溃散逃亡,连带着老兵军心动荡,曾立昌的威望和能力根本无法约束部众,不得已放弃临清,一路南撤。

南撤途中,胜保及地方团练不断侵扰袭击,曾立昌本人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落水而死,陈仕保率领余部退至安徽凤台县后,与清军交战阵亡,许宗杨只身逃回天京,后被杨秀清处决。

至此,尽管北伐军主力还在苦苦坚持,但是已经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此时的北伐军主力已经逃出阜城,撤退到连镇,继续苦苦等待援军,在此地,林凤翔李开芳听到了援军北上到达临清的消息,大喜欲狂,五月初二,被清军团团包围的北伐军主力决定派出一支部队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率领千余精兵再次突出重围(清军的重围太不靠谱了,总是被突破),到达山东高唐之后得知北伐援军已经惨败,于是李开芳攻克了高唐县城据守,至此,北伐军主力被截断在两地,直到最后覆亡,也没再会合过。

尾声:

李开芳去接应北伐援军之后,林凤翔率领六七千人在连镇苦守,僧格林沁竟然不敢强攻,而是率领两万多人清军团团围困,就这么一直到了咸丰四年(1854年)年底,林部完全陷入饥饿,僧格林沁趁机诱降,先后诱降3000多人,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五日,僧格林沁发起总攻,林凤翔受伤后导致北伐军失去指挥,很快覆灭。林凤翔被抓,械送北京后凌迟于菜市口。

↑林凤翔死后被追封为“求王”,求援军而不得,堪称悲壮

↑图非李开芳,但林李二人最后都被凌迟处死,李开芳被追封为“请王”。

李开芳在得知林凤翔部覆灭后,决意突围南返,此时僧格林沁突然神来之笔,估计把包围网撤出一个口子,诱使李开芳部队突围,李开芳果然中计,突围到茌平县冯官屯的时候再度被清军包围。

僧格林沁还是攻不下,于是强迫大量农名工,用一个月时间挖了一条60多公里长的水渠,把京杭运河的水引至冯官屯,导致李开芳部队的弹药全部浸湿,李开芳部逐渐陷入绝境。

1855年五月份,李开芳率领几十名太平军从清军薄弱环节突围时被俘,也被械送北京杀害于菜市口。

至此,北伐军彻底失败。

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英勇作战两年多,横扫六省,转战几千公里,连克数十城,起初的两万五千人大部分阵亡,堪称军事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举。

然而,北伐军的失利,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无非时间早晚,东王杨秀清要对这场征战负总责。

注:前面五幅地图均来自贴吧网友“大明左良玉”整理,侵删。


我见青史多妩媚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不久,便派军北上,想彻底打垮清朝的统治,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

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初,由李开芳、林凤祥等率领的二万余名太平军从扬州出发,太平天国史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军在初期进军非常顺利,几个月内,经安徽、河南,渡过黄河,转入山西,折而进至直隶(河北),但是在渡黄河的时候,由于船少人多,一个星期才渡过一万多人,还有三分之一的军队在南岸受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回天京。北伐军没有全军渡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斗力量。

咸丰三年九月(1853年10月)底,北伐军克静海、独流,前锋进抵天津西南数十里的杨柳青,清朝政府非常震惊。咸丰帝甚至把财物都运往热河,准备逃跑。同时,大小官员也纷纷出城逃避,可以说,北京乱成一团。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伐军的胜利,相反,这时正是隆冬季节,北方天寒地冻,太平军缺乏寒衣粮草,给北伐军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咸丰四年(1854年)初,北伐军进攻天津不下,便南下阜城,等待天京的援军。

当北伐军在天津受挫的消息传到天京,杨秀清又未抽调足够的援军,而只派了二万人去增援。北伐援军于咸丰四年正月初七(1854年2月4日)从安庆出发,二月在江苏的丰县抢渡黄河,进入山东境内。因为受到清军沿路堵截,援军未能和北伐军会合,即遭失败。

咸丰四年四月(1854年5月)初,李开芳、林凤祥组织兵力于从阜城突围,到达直隶东光之东西连镇,并决定由林凤祥留守连镇,李开芳率马队二千多人进入山东高唐州迎接援军。李开芳到这里才知道北伐援军已经失败。他们不但得不到支援,反而使林、李两军从此分开,各自孤军作战,力量更加单薄。清将僧格林沁在连镇周围四十里筑围墙,挖深壕,包围连镇,又挖开河水灌入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最后以吃树皮充饥。咸丰五年正月(1855年3月)林凤祥率余部突围,被俘被杀。李开芳在高唐州也一直抵抗清军的围攻,后来突围到荏平县的冯官屯。清军在攻破连镇后,使集中全力进攻冯官屯。僧格林沁又用老办法引运河水灌入城内,李开芳在突围中被捕,1855年6月(咸丰五年四月)在北京被杀。与此同时,北伐军全体将士也所剩无几,北伐战争失败。

北伐军经历了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六省,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又没有根据地、还缺乏粮食军火,转战几千里,最后,北伐军以极微薄的兵力,守孤城达一年之久,才在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情形下宣告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