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優化營商環境 助力武漢高質量發展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加快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近期,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初步構建起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並在全國22個城市開展試評價。

構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參與試評價的城市既是先行者和探索者,更是示範者和促進者,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中國改革報特別推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試點城市巡禮”,連續報道試點城市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最新進展、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敬請關注。

優化營商環境 助力武漢高質量發展

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狠抓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多層次創新平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使企業招得來、留得住、效益好

作為國家發改委首批開展營商環境試評價的城市,武漢市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緊緊圍繞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戰略部署,以商事制度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狠抓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多層次創新平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壯大新動能,有效激發了創業創新活力,優質的營商環境正助力武漢加快高質量發展。

簡政放權

著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武漢市將“放管服”改革作為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舉措,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放權於市場和社會,讓利於群眾和企業,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據武漢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先後實施企業註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後證”“三證合一”“五證合一”“多證合一”、簡易註銷、住所登記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等重大改革,探索推行負面清單管理、全程電子化登記、“同城通辦”等創新措施,構建了寬鬆簡明的市場準入機制。

按照寬進嚴管要求,大力推進事中事後監管,在全國率先應用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立企業年報公示、信息歸集共享、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雙告知”“雙隨機一公開”、失信聯合懲戒等監管新機制,初步構建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

截至2018年4月,全市新登記內資市場主體5.36萬戶,同比增長5.43%,其中新登記企業2.88萬戶,同比增長14.63%。全市登記市場主體總量為110.85萬戶,同比增長9.98%。

據瞭解,下一步,武漢市將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著力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准入環境。全面實行市場主體准入負面清單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全程電子化登記、“一次辦好”等服務機制,完善簡易註銷制度,使市場準入更加寬鬆、簡明、便捷。進一步減少准入審批,提高准入效率。對標國際營商環境先進水平,建立企業開辦時間調查、商事環境分析評估和企業活躍度分析等制度,著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騰籠換鳥

培育核心競爭力主導產業

武漢市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同時,也注重優化產業佈局,突出以新換舊、舊中生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截至今年一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經濟總量比重73.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70.8%。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快速增長,累計2827戶;新經濟企業累計105,879戶,佔企業總數24.3%;數字經濟企業17,475戶,佔新經濟企業16.5%。

據武漢市副市長徐洪蘭介紹,武漢從2015年開始謀劃佈局,著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2016年獲批建設存儲器、航天產業、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4個國家新基地,並以此為牽引為依託,打造芯片、航天、網絡安全、下一代汽車四大產業生態圈。目前,4個新基地通過培育與引進並舉,吸引投資超過4000億元,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支撐。全市產業佈局初步形成了以3個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4個國家新基地為引領、13個區級工業園區或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武漢市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構建“現有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迭代產業體系,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

大力實施“萬千百工程”,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兩大世界級萬億產業集群,裝備製造、能源環保、生物醫藥、健康食品若干個千億產業,以及一批百億企業。瞄準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領域,加快重大產業項目落地落實。2017年,信息技術營業收入2670.4億元、生命健康營業收入1817億元,分別增長18.2%和18.7%,智能製造工業總產值1073.6億元,增長22%。

狠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出臺“零土地”技改政策,鼓勵“機器換人”,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改全覆蓋。2017年,工業技改投資達到1172.4億元,佔工業投資的48.8%。

狠抓科技成果轉化。組建院士專家顧問團,實施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在漢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轉化率超過40%。促進武漢地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首臺常溫常壓儲氫、氫能汽車,首臺數字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儀(PET)等一批世界領先的自主創新重大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2017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量14,535項、成交額603.2億元,其中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總額427億元。

狠抓招商引資及落地。為了把招商引資工作落到實處,武漢市委、市政府要求,當年必須實現往年招商引資項目落地2/3以上、當年招商引資項目落地1/3以上的目標,把每月的7日作為全市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開工日”,每月集中開工一批重大項目,每個“開工日”都要有各自的主題。市區政府部門成立了工作專班,建立了項目庫、舉辦擂臺賽、簽訂責任書。

截止到今年一季度,2017年以前招商引資項目開工193個,開工率76.9%。2018年招商引資項目開工(開業)28個,開工率27.2%,完成投資(資金投入)28億元。

夯實底盤

營造人才資源匯聚窪地

讓人才留得住,讓資本青睞,讓企業有效益,就必須具有多層次的創新平臺支撐。武漢市聚焦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等國之重器,獲批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精密重力測量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破解前沿技術“卡脖子”問題。依託科教優勢,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顯增強,在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中,企業佔比均超過一半。其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佔比從2015年開始超過一半,達到50.26%;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佔比2016年超過一半,達到50.34%。

據徐洪蘭介紹,武漢市聚焦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組建14家工業技術研究院,打造經濟和科技創新共同體。目前孵化創新企業338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4家,“新三板”掛牌5家,工研院模式在全國複製推廣。

與此同時,組建產業創新聯盟67家、企業院士工作站5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4家,其中國家級28家、省級238家、市級128家;技術研發中心447家,其中國家級30家、省級153家、市級264家。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5%,達到9480億元。

構建“眾創空間—雙創基地—創谷—創業街區—環大學創業帶”等全鏈條雙創體系,建成國家雙創基地4個、國家級眾創空間55個、創谷13個、連片創業街區3個,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到10,800家。

人才資源是武漢最大的優勢,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打造“諾貝爾獎級、院士級人才—校友人才—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的人才“金字塔”,聚力發展菁英經濟、校友經濟、院士經濟、海歸經濟。2017年以來,全市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6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8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92人,吸引30.1萬大學畢業生留漢創業就業,武漢地區人才總量達到240萬人。

武漢市搶抓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40多項國家級改革試點機遇,加快塑造創新發展體制機制新優勢。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土地集約利用等經驗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投貸聯動、外籍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三辦”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工研院模式等4項創新改革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

率先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三權”改革,率先探索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試點,科技貸款餘額達1920億元、風險投資基金規模達1226億元。

創新體系

推進經濟高質量穩步發展

“希望湖北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全力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徵程上不斷創造新的業績。”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武漢視察指導,對新時代湖北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希望。

徐洪蘭說,武漢將以習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為強大動力,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爭做四個方面的排頭兵,即構建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構建高效協調創新體系、構建高質量市場主體體系、構建高水平人才“金字塔”體系。

“武漢在優化營商環境,引才、引資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創新改革舉措,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345’。”武漢市發改委主任許甫林說。

據許甫林介紹,武漢市組建了市招才局、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和市招商局3個功能局,累計引進國家級以上產業領軍人才54名,其中諾獎得主4人;去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超過600億元;招商引資簽約金額2.58萬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227億元,均創近年來新高;實際利用外資96.5億美元,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

同時,積極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工程”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構建“大學—產業—市場—政府”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

此外,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打造多層次創新平臺;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五個領域深化改革,成立武漢知識產權法庭,探索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審合一”審判機制。

當前,各種要素資源潛力正加速釋放,武漢站在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風口。(中國改革報記者 左耀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