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高新區新鋼經濟發展區積極探索物業管理新模式

咋管理,大管家曾有心無力

隨著全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的加快推進,越來越多居民搬遷入住樓區,城市化社區物業管理難題開始凸顯。新鋼經濟發展區的銀通集中居住區也不例外。

現任職新鋼經濟發展區物業管理中心主任的陳曉芳成了居民眼裡的“大管家”,為銀通集中居住區幾千人服務得心應手。陳曉芳笑著說:“之前,可是另外一番景象。”

2017年之前,隨著棚改工程的推進,社區居民集中搬進了銀通集中居住區,各種物業問題紛繁雜亂。作為社區工作人員,陳曉芳即便捨棄了休息時間,天天為社區事務跑斷腿,但面對一些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有時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入住的居民越來越多,停車難的問題首當其衝。尤其是到了下班的時間,樓前亂停的車輛,使得車輛進不去也出不來。”據陳曉芳介紹,對於入住已經8個社區、幾千戶居民的銀通集中居住區而言,停車難題當時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樓道里亂堆放的雜物,極易引起火災。儘管新鋼經濟發展區多次組織工作人員進行管理、清潔,各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反覆勸說,可沒多久,又恢復老樣子。

為了解決停車難題,新鋼經濟發展區不斷完善社區的公共設施,在社區安裝了密集的監控攝像頭,建設了便利的公共充電車棚以供居民停放電動車輛。可依舊有居民因擔憂外來人員偷盜車輛,把電動車推到樓道充電,埋下安全隱患。

“社區的路面或是井蓋出現了損壞,細心的居民就在上面蓋著一塊木頭板,周邊用磚塊圍起來,用以提示路人。但社區的很多問題,光靠‘自救’而不借助外力,還是很難解決。”李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軍年說,銀通集中居住區裡,多個社區共住,公共綠化、用電、用水、維修、消防、治安等工作及費用等都難以統籌協調解決,居民對此有意見。

咋收費,回遷戶怕物業費高

如何破解物業管理難題?成了當務之急。有的社區居民提出,通過外聘物業公司來進行專業化管理。但面對著高昂的市場物業費用,很多社區都望而卻步。“住上新樓房,回遷戶也得交這麼多物業費嗎?以後住房成本會不會高?”這讓不少居民有些擔憂。

“按照市場價每戶每月1.3元/平方米的物業費用來計算,100平方米的樓房就要繳納1560元/年的物業費,這對於平均每戶有著2套房且收入低的老年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陳曉芳說。

引進商業化的物業公司來管理,成本太高,各社區居民剛從村居生活轉變,花高昂的費用來買服務,居民不認賬。同時,居民就算有了物業,遇到問題,首先也會找社區居委會來出面協調解決。

免費幹,社區幹部兼職物業

拿出給自己爹孃蓋房子的勁頭,給老百姓蓋起了最好的房子。如何讓老百姓在最好的房子裡住舒心,破解物業管理難題有著“探索道路”的意義。

新鋼經濟發展區通過參觀學習全市物業管理好的先進社區和經驗足的物業公司管理模式,並結合新鋼居民的實際情況先行一步。今年4月,新鋼經濟發展區以銀通集中居住區為試點,推行了由社區“三委”幹部及居民代表免費兼任“單元長(社區幹部)——樓長(社區幹部)——客服經理(社區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大社區黨委副書記)”多梯次管理的組織管理模式。

由各社區黨支部書記來擔任保安隊長、維修隊長及保潔隊長,相互協作,配合大社區黨委對社區的保安、保潔、維修等進行管理。此舉既能充分發揮社區幹部對社區情況熟的優點,幫助居民儘快適應樓區生活,實現居民從“村民”到“城市居民”角色的快速轉變,又省去了龐大的物業管理人員費用,極大地降低了物業管理成本。算下來,平均每平方米僅收取居民3角錢的物業費用,其餘物業費用不足部分由街道和社區補足。

“居民有了物業問題找社區,社區解決不了的問題,找大社區黨委商討解決方案。”陳曉芳介紹道,新物業管理模式強化了居民對社區物業管理中的話語權、決策權和主導權,將形成街道、社區、物管相互促進、相互支持、良性互動的局面。“3毛錢物業”管出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來應聘,居民家門口有活幹

今年4月,新鋼經濟發展區“惠佳家”物業公司成立後,即向各社區發出了招聘啟事,面向各社區公開招聘保安、保潔、維修工等工作人員。各社區對此十分支持,在社區公告欄、樓道單元門口均張貼了招聘啟事。

部分年長的居民以前住平房就閒不住,送完孩子後沒事可做渾身不自在,想外出打零工又不能。在自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還是為社區服務,很多居民都不想錯過這個好機會。據統計,在報名競崗的第一天,前去應聘的居民絡繹不絕,物業公司30餘個崗位名額很快就報滿。

競崗保安職務的趙家石門社區居民趙春亭介紹,他60歲,退休後一直在打零工。他看到物業公司的招聘啟事後,就過來應聘,“家門口就業,心裡踏實”。

為了給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物業服務,物業公司對於本次招聘的崗位條件有著嚴格要求。其中維修工的崗位條件,競聘者必須身體健康,持有電工證、電梯管理員、消防安全員等證書的優先錄用。

據陳曉芳介紹,物業服務人員責任心不強和服務質量不高,是現今物業管理的難題。從各社區招聘工作人員,一舉多得,既能為社區居民在家門口提供了工作崗位,又能發揮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利用傳幫帶的親情化管理方式來加強物業人員的管理和服務意識。

今年,銀通集中居住區服務中心已經投入使用,服務中心門前還將規劃建設公共會客廳、兒童遊樂中心等便民服務場所。

6月12日上午8時,陳曉芳已經出現在服務中心,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對於如今的她和其他社區幹部來說,為居民解決物業問題不是終點,營造舒適、溫馨、便利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才是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