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都是哪里?

xwaicdd


郑国始封于周宣王时期,郑国的始封之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庶弟。郑国一开始的封地,称为“郑”。这个郑地,历来的史学家们都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认为就是秦汉时期的郑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华县。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但是根据学者的考证,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靠不住的。卢连成先生根据秦都大郑宫的位置,指出郑国最初应该是分封在陕西凤翔附近,也就是渭河流域的西端。与此同时,据《世本》,郑桓公居棫林。而据《左传》的记载,这个地方应该是在渭河平原的西部的。李峰先生《西周的灭亡》一书中也据金文材料认为,郑这个地方在渭河平原西部,今天的凤翔附近。在郑国始封之前,有一个郑氏宗族居住在这个地方。后来郑桓公封于此,又在这里新建了他的宗族,族名也为郑。

综上,西周时期的郑国,一开始应该是分封在今天陕西的凤翔一带的。


西周灭亡后,关中平原的许多宗族也随着王室一起东迁。郑国东迁的过程中灭掉了郐国和东虢。郐国在今天河南省新密市东南,考古发现的大樊庄遗址被认为是其都城。而东虢则在今天的荥阳。随后在郐国都城东南10公里的新郑附近定都。今天新郑一带被称为“郑韩故城”的考古遗址,出土了相当丰富的考古遗存。这里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都城。韩国灭郑后,亦在此定都。


识小录


文|小河对岸

春秋早期,最为活跃的诸侯便是郑国。而郑国的原封地并不位於东方,其本为周王室的畿内(宗周地区)诸侯。郑国的始封君,为周厉王的少子友(即郑桓公),受封於郑(今陕西华县),建郑国,为伯爵,故被称为郑伯友。

周幽王在位时期,担任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见周幽王宠幸褒姒并爱其子伯服,而诸侯们多有叛离之心。于是,郑桓公料定周王室必有祸乱,为寻退路,郑桓公便想将宗族与财物迁往东方。郑桓公向太史伯征询意见,太史伯答道:可以迁居到洛邑之东、黄河与济水之南。郑桓公问其原由,太史伯说:其地邻近虢、郐二国,而虢、郐二国的国君皆贪而好利,百姓不归附。而您贵为司徒,深受百姓们的爱戴,您若请求迁居至那里,虢、郐二国的国君见您身份高贵,又身居高位,一定想讨好您而轻易地分给您土地。那么,虢、郐二国的百姓也将会成为您的百姓。

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的意见,而言於周幽王,并贿赂了虢、郐二国的国君。虢、郐二国的国君贪於郑桓公的贿赂,又见其身份显贵,于是各自献出了五座城邑。郑国便以此十邑之地,而在东方再度立国,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

两年之后(前771年),申侯因周幽王废黜了自己女儿的王后及外孙的太子之位,而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周幽王及郑桓公皆死於战事,郑人便拥立了郑桓公之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与秦、晋、卫等国联合击退了犬戎,并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也因此继承了其父郑桓公的卿(王室的卿位)位。而在周王室东迁之初,郑国是周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郑国的三任国君(桓公、武公、庄公),皆为周王室的卿士(执政之权)。

而郑国在东方站稳脚跟之后,却立马对虢、郐二国的领土进行了蚕食与兼并。郑武公二年(前769年),郑国便攻取了郐国的国都,而灭了郐国。郑武公四年,郑国又攻取了虢国(东虢,姬姓)的国都,而灭了虢国。从行贿虢、郐二国国君而获得立足之地,到鸠占鹊巢兼并二国,郑人只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于是,郑国将其国都迁至郐国的国都,而命之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春秋前期,郑国之所以最为活跃,而与周围的宋、卫、陈、蔡等诸侯冲突不断,亦是因为郑国是新插足的国家。郑国对其周围国家的蚕食与扩张,而引起了其周围诸侯的众怒。


有知社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国都就在河南新郑。

郑国(前806-前375)郑国始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少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封幼弟王子友为畿内诸侯,封地在郑【陕西华阳】,并任命弟弟为卿士,因为这个时候,与周天子血缘最近的也就是郑国,所以很受周天子的信任。

周宣王死,儿子幽王继位,郑桓公眼看侄子有点不上道,国家走向衰亡,姬友很有危机意识,就咨询关系不错的史伯,怎么给子孙们准备一个后路。史伯就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国家迁去济水、洛水、颍水之间,那里没有大国,稍微大一点的东虢国(荥阳)和郐国(密县新郑一带)国君也是骄奢贪财短视之人,稍微贿赂一下,就可以把家安在那里。

姬友听从了史伯的建议,就向东虢国和郐国二国行贿,请行个方便,让他把家安到那里去,那时候人心还是很淳朴的,有人来定居了,国君直接都是送城池,连带百姓土地都送给你,东虢国和郐国国君接受了姬友的贿赂,很爽快的各自送给姬友五个城邑,就这样,姬友把郑国安置在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就从一个畿内诸侯变成了畿外诸侯,让世子姬掘突守国,姬友重新回到天子身边去做他的卿士。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入侵,周幽王死,做为卿士的姬友也战死京城,他的儿子姬掘突听说后,继承了父亲的君位,成为郑国第二任国君武公,与晋国卫国秦国一起勤王,护送平王去雒阳继位,被堂侄周平王任命为天子的卿士,成为东周初期很有威望的诸侯。

之后,郑武公就相继吞并了当初的两个恩人国家,东虢国和郐国,并把都城迁到郐国都城新郑,开启了春秋时期的兼并之风,也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都是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

西周时期郑国在今天陕西,一般认为在渭南华阴一带,今天的华阴还有始祖郑桓公墓,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在宝鸡一带。总之在西周灭亡前后,郑国也东迁到了溱、洧流域,所以把这里叫新郑。当时这附近有两个小国,一个是荥阳一带的东虢,一个是新密一带的郐国,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都把他们灭亡了,从而在新郑国站稳了脚跟。

今天我们去新郑旅游,还能看到不少郑国文化遗存。比如:1、郑韩故城遗址。这是本来是春秋郑国的都城,战国初年被七雄之一韩国灭亡,韩国也定都新郑,在新郑境内有多处文物保护碑;2、郑王陵博物馆。其实郑国只是公,这里可以看郑公陵陪葬车马坑,非常值得一看。3、溱洧水汇流处。溱洧水即今天的双洎河,《诗经·郑风·溱洧》写的就是这里的爱情故事。

除了新郑外,附近也有一些历史景点。郑武公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郑庄公的墓在今天新密,郐国都城所在地,离新郑也很近。虎牢关在今天荥阳,东虢都城所在地,后来的“荥阳郑氏”应该也是郑国后裔。今天新郑、新密、荥阳也都是郑州的县级市。这些地方可以说都是郑国的核心区域。


林屋公子


郑国(公元前806年至前375年),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在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距郑州市南三十多公里),直到前375年被韩国灭亡。

郑庄公(前757至~701)姬寤生是春秋三小霸之一(另外两个小霸是齐僖公与楚武王),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强盛并称霸的诸侯国。

名相子产(?~前522年)公孙侨,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治国有方,使郑国呈现了中兴的局面。


跪射俑


大家好!【历史讲经】为你解答。希望广大网友们阅读完后不要忘了点赞也希望你们关注我。如有那需要纠正可在下方留言,谢谢!

郑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的东周诸侯国。郑国国君姬姓郑氏。


郑国的开国君主是姬友,姬友是周厉王的儿子,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周宣王封在郑地,开始建国,建都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姬友逝后谥为“桓”,史称“郑桓公”。

在西周灭亡后,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后。因其护送有功,周平王让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之位。另一方面郑武公在继位郑国国君之后灭掉了东虢国和郃国,便把都城迁到已经被灭掉的虢国与郃国之间。

到了第三任国君郑庄公继位后把国都迁至新郑(今河南郑州)。直到被韩国灭亡也一直把国都建在新郑。

当时的郑国是所有诸侯国中以商业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而郑国第三任国君郑庄公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君,,他以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郑庄公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

后期,由于郑国在自己内乱和外敌入侵的内忧外患下逐渐衰落。最终在公元前375年,被韩国韩哀侯执政期间灭掉,在郑国灭掉后,韩国也将都城迁到新郑。


历史影视讲坛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国。

郑国的古都曾三迁——

1.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华县。

2.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

3.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建都新郑395年。


最爱肉丸子先生


新郑的郑国,是陕西的郑国移民过来的。一群陕西人,移民到新郑一带,重新建立了诸侯国郑国。


蚩尤2020


郑国国度在渭南,华山一带,平王东迁以后郑国大概在郑州新郑。汉中的南郑县也是郑国南迁的领地并有都城


用户94020003093


河南郑州新郑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