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

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了朋友小静的动态,“终于,连你也丢下我了。”

于是我连忙去给我的朋友打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前一天还好好的,突然就这样了。

原来是两个人因为结婚的事宜发生了分歧,大吵之后,男生丢下一句:“我再也受不了你了。”,之后甩门离去。

她哭着对我说:“我五岁那年父母就离婚了,最后一次见我爸爸,他和我妈大吵一架然后就像我男朋友今天这么甩门走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没有爸爸了,所以我一直都渴望有一个人像爸爸一样保护我,但又怕会像妈妈一样被抛弃.......”

小静的感情经历真的很狗血,经历过琼瑶般的生死离别,也没能修成正果,这个我们公认的好男友,也在结婚前夕闹翻了。

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年那个被父亲抛弃的小女孩,一直停留在小静的潜意识里,主导着小静的生活,也影响了小静的亲密关系。

她一直在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男人,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失去。她在感情中一直很卑微,积极地付出,一旦感到不安全感又容易紧张暴怒,总是神经兮兮,哭哭啼啼,再爱她的人,也难和她进行良好的沟通。

越是害怕被抛弃,就越是被抛弃。张德芬说过:“原来我们内在小孩的最大特征,就是恐惧。”

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有着深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空间。想像一下身为一个小孩的空间,或去感受一下一个受惊吓小孩的能量,这可以帮助你连结上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带着深层恐惧及缺乏安全感的内在空间。

心理学中有“退形”这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外界的指责、评判、苦难、危险的时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状态,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应。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爱)没有得到满足,她自我的一部分会永远“卡”在那个地方,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寻求补偿。

在感到安全时,内在小孩是不会出来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内在小孩就会出来,替我们“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虑、崩溃、退形、纠结、抗争。

所以小静总是在亲密关系里变成5岁时那个被抛弃的自己,总觉得自己一定会被抛弃,无力阻止争吵,也没有勇气去拉住对方转身而去的手。

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

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尊重孩子的爸爸。爸爸妈妈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要因为自己的关系问题而伤害孩子。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生命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

假如在最初阶段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而言,内心会留下一种创伤。而当日后再次出现创伤性事件时,孩子就会重新体验到了被母亲抛弃时的创伤性场景,痛彻心扉。

因此,当孩子内心受到较大的创伤时,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婴儿无异,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是一种处理创伤的稳定化技术,它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即便在现实层面,我离开了你,但是我对你的爱,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在你心底,陪伴着你,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内在小孩会永远停留在那个受伤的状态吗?不会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拥抱Ta,疗愈Ta。

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每个人都有机会,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滋养自己的“内在小孩”。

要实现疗愈,我们就得停下来,去连接我们的内在小孩,去接纳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里或许住了一个悲伤、孤独的小孩,哭泣着说“请爱我吧”。停下来去抱抱那个自己,牵着Ta的手一起前行。

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