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 民營養老院門前冷落 同樣是醫養結合,咋回事?

公辦養老院,要求高還得排隊等;民營的,價格高還不知護理水平咋樣……在選擇醫養結合型養老院時,不少老年人都面臨著如此難題。記者調查發現,濟南的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大都只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而且需要排隊等待;許多民辦養老院則空床率很高,有的甚至難以為繼。養老行業專家認為,公辦與民辦養老機構應通過服務質量的提高而不是所有制的差別,平等地獲得政府支持,促進養老行業的全面發展。

老人犯難:要麼進不去要麼住不起 找家稱心養老院不容易

“我們老兩口到底該到哪兒養老?挺愁人。”近日,一想到找養老院的問題,75歲的賈桂芬就不由眉頭緊皺。

賈桂芬和82歲的老伴在甸柳新村七區居住。4月19日上午,喂完老伴吃飯,見天氣晴好,便用輪椅推著老伴來到小區文化廣場散步曬太陽。7年前,賈桂芬的老伴腦血栓突發中風,再加上原有腿疾,導致偏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以前沒事還跳舞唱歌,活動活動筋骨,現在得全職照顧老伴。我現在年紀大了,去年還做了心臟支架手術,越來越沒法照顧老伴了。”

“兒子都讓我們搬到他們那去住,可他們哪有時間照看我們啊?”賈桂芬說,平日裡兒子工作非常忙,隔三差五就得出差,“兒媳婦也上班,還得看孩子,我們去了只是添亂。”

近段時間,經過綜合考慮,老兩口決定選擇一家醫養結合型養老院安享晚年。可打聽來打聽去,賈桂芬犯難了:“公立的,只接受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而且還得排隊等,最長的排到1000人以外了,我倆又不想分開。找民辦的,像我這種生活能自理的每月要三千塊錢左右,老伴這種失能的要四五千。價格高不說,護理水平也讓我們犯嘀咕。我和老伴的退休金一個月才5000多元,還不夠俺倆支付養老費的,這要是再遇到大病怎麼辦?”

20日下午,在歷下區佛山苑街角花園,十來位飯後休閒的老人與記者談起養老院的話題。雖然他們都傾向於社區居家養老,但如果選擇機構養老,老人們全都選擇醫養結合型養老院。當被問及選擇公辦養老院還是民辦養老院時,他們一邊倒地選擇了公辦養老院。“聽說公辦的養老院都有醫院,哪家民辦的能有這條件?”一位老人表示,只要條件還允許,寧願排隊多等幾年,也不考慮民營養老院。

公辦養老院:有時好幾個月 等不到一張床

“床位已經滿了,我們根據報名順序依次安排入住。”提及是否還有床位時,濟南市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如此回答。自濟南養老服務中心2016年運營以來,一直備受關注。有入住意願的老年人自建設之初就開始登記,累計已有2000餘人。

“每天都有來諮詢床位的市民,你只能排隊等待。養老護理床位一床難求,在我們這兒也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了。”在濟南市歷下區人民醫院住院樓的託老病房,當問及有無床位時,工作人員表示,“除了去世的,老人極少主動出院,有時好幾個月也等不到一張空床。”

“我們收治的都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不少人身上連著醫療管路,數病纏身,普通養老院沒有能力收治。”託老病房護士長許靖華說,有一位老人來這裡入住前,原來所在的養老院幾乎每週都要打120,最多的時候一週打了4次,實在沒辦法處理各種突發情況。濟南市歷下二院養老公寓也是類似情況,目前養老院床位雖略有剩餘,但大都是三人間病房,整個公寓的總入住率已超過了90%。“如果住兩人間,估計還得等一段時間。”公寓工作人員說。

據歷下二院養老公寓護工介紹,目前養老公寓主要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老人們享用的服務以生活護理為主,醫療保健為輔,除了護理員,大夫和護士也在這裡上班,天天像病房一樣查房。“平常給老人吸痰、插導尿管等,每半個月每位老人要測一次基本生命體徵。”該護工介紹,在護工日常生活照料基礎上,醫生準時監測老人的身體情形,並有護士來輸液、送藥。 

記者又探訪了其他幾家公辦養老院,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要麼需要排隊等待,要麼床位緊張。

民營養老院:有的難以為繼 最後無奈關門

根據統計,早在2015年底,濟南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123萬人,佔總人口的20%。預測到2020年,老年人口總量達到160萬人,佔總人口的25%。“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僅僅7家公辦養老院,怎麼能不‘一床難求’?”養老專家呂月英說。

然而,“一床難求”的同時,卻是民營養老院的高空床率。作為濟南最早一批醫養結合型養老院之一,濟南紅夕陽養老院依託於濟南市皮膚瘡瘍醫院建成。“院裡配有數十名專業醫護人員,還有兩輛救護車,公寓裡的心電監護儀、吸痰機等醫療設備也比較齊全。”提及養老院的醫養條件,院長張萍十分自信,但說到入住率,她則有些無奈:“養老院400多張床位,入住不足百人,大部分床位都空著。”

高達80%的空床率,除了距離市區較遠的交通劣勢外,張萍認為,醫保的諸多限制也影響了養老院的入住率。“成為醫保定點單位已經好幾年了,但醫保報銷還是個問題,像省直醫保的,就不能報銷。”為了維持養老院的正常運營,張萍只能拿出醫院所賺的錢來補貼養老院。

記者諮詢了濟南富祥養老院、濟南市頤養家園老年公寓等5家醫養結合養老院,其中只有一家達到70%入住率,其餘則大都維持在30%—50%之間。

也有一部分醫養結合型養老院因高空床率陷入資金困難,最終關門。如曾與濟南市立三院合作成立醫養聯合體的濟南市夕陽美悅養老院,便因1/30的超低入住率而被迫關門;濟南金象山森海頤養苑,曾因配備豪華的醫養條件而在濟南名噪一時,但因入住率低、長時間虧損而導致資金鍊斷裂和拖欠房租,最終倒閉。

延伸閱讀

經營場地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      

“辦養老機構一要有閒錢,二要有愛心。”這是濟南眾多養老院經營者的共識。據悉,辦養老機構投資大,資金回收週期較長,盈利微薄甚至賠錢,資金和土地問題一直是制約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瓶頸”。

記者調查發現,民營、個人出資租房的養老機構大都有些“舉步維艱”。一些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表示,養老機構的經營場所最好有獨立小院,還要交通便捷,以方便老人就醫。市區的人流量大,不用宣傳,口口相傳便可推廣,可實際上,這樣合適的經營場所很難找到。

“主要是租金太貴。”一位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如果是租賃場地經營的話,一家養老機構每月的租賃費至少十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前期還要有幾百萬的投入,如果經營運轉良好,盈利差不多需要六七年的時間。”

付不起高額租金,許多養老院只好選擇在郊區經營。位於荷花西路的一家養老院,每年都會投入好幾萬元做宣傳單或者投廣告,但效果微乎其微。“遠離市區,最容易導致無法吸引老人入住,造成高空床率。”山東大學社會學專家張洪英說。

張洪英認為,民政部門應制定更加合理到位的補助政策,給養老院以切實補助。此外,老年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也有利於郊區老年公寓入住率的提高,“服務就是應該花錢購買的,而不應捨不得。”張洪英說。

避免同質化競爭,拓展市場空間

截止到2018年3月,祝甸社區養老院經營剛滿一年。作為一家社區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如今的入住率已接近70%,但院長蘇志偉還在為如何更多地吸引老年人住進養老院而犯愁,因為即便這麼高的入住率,也難擋虧本的現實。

“3月份的收入減去當月支出,稍有盈餘;但是按照2017年的年週期來計算,我們是虧損的。”蘇志偉稱,2017年養老院經營虧損60多萬元,“我們一直堅持著,公司有幾個股東,別的業務掙到的錢補投到這一塊。”蘇志偉稱,他始終相信養老行業是朝陽產業,誰實力強,誰把服務做好,就能做大,做成品牌。

“許多市民打電話諮詢,先問你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濟南慈愛老年公寓院長張紀元坦言,一提及民辦養老院,不少市民便持不信任態度。“有時候光靠我們自己宣傳,反而適得其反。政府既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行業,相應的扶持政策就應該儘快落地實施。比如,如何提高民辦養老院的社會公信力等等。”

面對上述種種問題,業內人士建議,做強民辦養老機構,需要政府部門切實轉變觀念,落實優惠扶持政策。在辦好公辦養老機構的同時,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資金投入,加強機構監督管理。“最終使公辦與民辦機構通過服務質量的提高而不是所有制的差別,平等地獲得政府支持,促進我國養老機構的全面發展。”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張愷悌說。

此外,張愷悌認為,從當前國內養老形勢上來看,民辦養老機構在盼望國家政策扶持的同時,需要從自身定位、專業服務及人員培訓上尋求突破。可以通過發展看護、保健、康復等專業服務提升民辦養老服務能力,避免與公立養老機構同質化競爭,拓展市場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