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隆中對》是大家小時候都背過的,諸葛亮在沒出山之前便規劃了一生的戰略並將之完成大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古代不像現在地圖到處都是,所以一般人都能對各地地形瞭若指掌,各地人口風俗物產的資料書籍動動鼠標就有。當時的紙張還沒有普及,竹簡即笨重承載的信息又少,一車竹簡還沒有五十萬字。而諸葛亮在數據資料這麼匱乏的前提下,加上朋友親戚的隻言片語便能準確把握全國諸侯們的地盤分佈、人口數據、軍事力量和他們的文臣武將君主的性格才能。從而根據這些分析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這簡直就是把現代一整個參謀團和情報部門的事情都幹了,不愧是武侯!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但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所述:“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要統一天下必須有三個條件。其①是確保對荊州和益州的掌握。②是外交上和諸戎、夷越、孫權等修好,以確保北伐時不會有人拖後腿,對內好好治理國家增強實力。③是天下有變才是北伐的時機.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可見諸葛亮對此是有深刻認識的,因為在諸葛亮做《隆中對》的時候曹操幾乎已經一統北方,而劉備卻還寄人籬下,連地盤都沒有,軍隊不過一千多。老實說換做任何其他智謀之士比如郭嘉、周瑜、賈詡等大概只會想著怎麼保命才是,縱觀中國歷史幾千年,只有諸葛亮在處境這麼艱難的時候還能清晰的分析全盤局勢,做出宏偉的大戰略。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而且即使在劉備據有荊州、益州時總體實力依然是遠遠不如曹操的。僅僅以人口計算,蜀國在公元236年才94萬人,曹魏同年443萬,東吳240萬.即使把荊州人口算進去蜀魏人口比也有1:3,蜀吳兩國加一起才是曹魏三分之二強。論文化、論經濟、論糧食產量等等蜀國基本盤都和據有中原的曹魏差距太大了。要知道漢朝時期中國南方人口一般只佔全國20%,當時還是北方死亡太多和有些人遷徙到南邊的結果。

那麼,在三大條件中①③都不再的前提下,在諸葛亮明明早在出山前便已經清楚以曹魏的實力如果不具備這三個條件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的時候,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不與民升息而是不停北伐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1:轉移內部矛盾

我們知道蜀國是有三大集團組成的。①是一早跟隨劉備轉戰天下的元老功勳,但這部分在建立蜀漢後已經所剩不多,可以忽略不計。②是荊州集團,這部分隨著荊州的丟失只能從蜀地集團的口中奪食,無論是官位還是田土財富。③就是蜀地集團了。這部分人數最多,在荊州丟失後已經慢慢喪失進取心了,但面對荊州集團從他們口中搶奪利益肯定無法接受。

所以諸葛亮要轉移內部矛盾不把力量浪費在內耗上,就必須對外戰爭。勝利了有新的利益安撫眾人,損失了也能把內部矛盾轉為對曹魏的仇恨。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2:蜀國魏國的實力差距不斷拉大

即使蜀漢想安穩生活不和曹魏戰爭也只能苟安一時,而曹魏當時佔領了中國最精華的地盤,實力本就遠遠強於蜀國。隨著時間的逝去,蜀國心氣消失,軍隊戰力下降,兩國的實力差距不斷加大,蜀國被滅是必然的。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蜀地在面對統一北方的強國時都很難獨善其身。既然如此,還不如趁著現在精兵還沒死亡乾淨,老將們還有一些的時候搏一把,或許還有那麼一線希望。

隆中對的條件已經喪失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停北伐?

3: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對劉備的承諾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生的願望便是幫有知遇之恩的劉備統一天下。這個願望或許富貴了的功臣武將們已經忘記了,或許全天下的人都不理解。但孔明從未忘記二十年前在那草廬裡他意氣風發的向先主劉備說的志向,他從未忘記他出山時說的在天下一統後還回南陽耕耘。可惜,孔明這一諾許出就是交付了一生,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戰戰兢兢,他從未忘記!即使在死亡時感慨“悠悠蒼天何薄於我?”,孔明也從不悔過!劉備,你在天上看到了嗎?你是多麼幸運的得到這樣一個孔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