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2013年中國景觀村落評審專家組走進牛過蓢

傳承·祭祖

2013年10月13日,適逢重陽,中國景觀村落評審專家一行在“中國景觀村落”會員單位南社古村落行走考察,瞭解這座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現狀。當走到百歲坊時,恰逢一位老婆婆帶領家人祭拜先祖。

從南社古村落來到牛過蓢村,專家團飽覽了古村落的秋色、古榕、老屋、宋井……彷彿走過了牛過蓢千百年的歷程。雖然時間已經過了中午,但我們依然坐在麥氏宗祠的門枕石上,等待麥氏後人重陽祭祖的儀式。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九月九,重陽祭祖風俗

終於看到村頭上有挑著擔子拜山的人,專家們趕緊隨著他們向野外走去野草遍地,拜山隊伍逶迤而行,走在前面是一位中年男人,肩頭上端坐著胖嘟嘟的孩子,中年婦女挑著擔子,前面有的籃子內放著一盤松糕,一隻熟雞;後面竹籃內有個紅袋,不知放了些什麼物品。走在後面的年輕人挑著成筐的金黃色紙錢。

很快來到野外一小片空曠地裡,周邊的野草已經被清理過,較遠一些的雜草已經枯死,三隻青黃色的罈子一字排開,壇口被瓦盆倒扣著,最上面各有一坨厚厚的長滿野草的黃泥,這兒就是這家麥氏人的先祖之墓。

中年婦女已經手腳麻利地在簸萁裡擺上祭品。三雙紅色筷子、三隻高腳的紅色酒杯、三盞低沿的茶杯、三碗尖尖的白米飯,還有一盤松糕,一盤熟雞,盤內似乎有一些熟豬肉,還有一盤紅通通的蘋果,一盤紫色的葡萄,這些祭品整整齊齊的排列著。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九月九,重陽祭祖風俗

中年男人已經將孩子放在地上,在每個罈子前插上了兩支點燃蠟燭,然後又點燃一把香,和老婆婆一起在罈子前插上幾支點燃的香,頓時,一團青煙從罈子前冉冉升起……墓地的氣氛漸漸凝重起來。

兒子、兒媳也湊上前來,點香,插香……成筐的紙錢被倒地壇前,婆婆開始拿一些成條的黃紙,用土塊或石塊壓在每個罈子上面,中年人直直彎了很久的腰,點燃一支菸,深深地吸了氣,也開始在壇上壓紙錢,這就是嶺南人所謂的“掛紙”。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九月九,重陽祭祖風俗

中年婦女又拿起一疊紙錢,開始祭拜,兒子也在壇上“掛紙”,這或許是一種傳承。這時,小路上走來一隊祭祖的人,或老或少,或手拎或肩背……這是一種千百年來的風俗,深入人心。

罈子前已經插滿了一片點燃的蠟燭和香,成堆的紙錢已經點燃,火焰騰昇,青煙嫋嫋,中年婦女手執一疊花花綠綠的冥幣開始祭拜,口中喃喃有詞……我們看到中年婦女一臉的虔誠,眾人肅然而立,默默地注視著跳動的火焰,傾聽著喃喃的禱告聲……

一位戴著草帽的老婆婆拄著柺杖悄然出現在罈子前,婆婆凝視著紅彤彤的火焰,撥拉著沒有完全燃燒的紙錢……中年人拿出一掛炮竹,其他人都快速地撤到周邊,點燃後的鞭炮騰起一陣濃煙,夾雜著紅色的紙屑,瀰漫在整個墓地上空……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九月九,重陽祭祖風俗

人們迅速地聚攏在紙灰前,雙手合什,一臉鄭重地向壇中的先祖膜拜,中年婦女手把手地教孫子拜山。或許,這些傳承千年的尊宗敬祖的風俗,潛藏著姓氏族群的密碼,一種血緣的崇拜的圖騰,讓傳承我們陷入了沉思……

這種用罈子存放先人骨殖葬法,被稱為“二次葬”,也稱為“撿金”。而追溯其源,還應該上溯到宋元明清幾次大規模南遷的中原人,他們或因戰禍,或因國亡,或因避難……當他們離開熟悉的家園時,房屋田園都無法帶走,唯有祖先不能丟下,只好裝在罈子裡,一路緊緊抱著罈子翻山越嶺,涉江渡水,一路向南,向南……時而暫短的停留,時而又繼續前行,最終到達嶺南,到達東莞,來到牛過蓢……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牛過蓢保留著嶺南“二次葬”風俗

或許因為一路的輾轉,他們的祖先們一直有一種不安定的心理,時刻想著遷徙,慢慢形成一種習俗,人去世後,先進行土葬,三五年後,重新撿拾骨殖,按照人端坐的形狀擺放在罈子裡,接受後人的祭拜……

專家評審團趙琛教授、西南交大鐘毅教授都贊同對“二次葬”的理解,也讓我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走進牛過蓢的重陽風俗,第一次這麼深刻地理解這一民俗背後久遠的歷史背景。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專家們關注嶺南“二次葬”風俗

耳邊彷彿響起周邦彥悠揚的《蘇幕遮》“……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翠綠叢中文明樓

探幽·古建

“中國景觀村落”評審專家團盤點牛過蓢古村落遺存的古建築:數段殘存的古圍牆、2座圍門(更樓)、1座碉樓、3座祠堂(含麥氏宗祠)、6條古巷、數十間民居、一座古廟等等。

牛過蓢古圍牆村子四周均有殘存。圍面前池塘塘壆為紅砂岩基礎,高約1米上下;村右側與圍門相連的圍牆,部分保存完好,圍牆腳為五層紅砂岩的基礎,淹沒在綠色的草叢中,上為青磚或泥磚牆體,時有缺口,這應該是後期村民為了出入方便而自行拆除的。亦有一些民居與圍牆連在一起,厚厚的黃葉鋪滿房頂,蒼勁的野草蓬勃地生長著……而其他兩側,多構成民居的後牆,偶爾有一些間隙,可以走入村中。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古榕樹群掩映的古炮樓

現在圍牆邊的房屋上刷著“農業學大寨”的紅白相間的標語,並非文革期間的遺蹟。原來2014年9月15日,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15集前10分鐘就取景於該村。這一片段主要講述了鄧小平南下深圳時,深入深圳特區“龍嶺村”調研的情景。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龍嶺村”的原型是深圳龍崗區布吉龍嶺村。由於深圳幾十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當年的“龍嶺村”已經失去原本面貌。電視劇劇組工作人員經過挖掘踩點,發現茶山鎮牛過蓢古村保留了完整的嶺南鄉村風貌和獨特的綠色景觀,而且村貌古樸,綠樹成蔭,非常適合拍攝影視劇,也便於重現當時村落的風貌,便來到這裡取景,再現鄧小平同志當年南巡深入鄉村調研的情形。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王松均老師拍攝牛過蓢麥氏宗祠

牛過蓢四周有圍牆,村子東、西、南、北角各有一個連著圍牆的更樓(即圍門)。《牛過蓢麥氏族譜》載:圍牆和更樓為清順治六年(1649)所建,其中,東、北兩角更樓早已倒塌。民國初期,分別在原址興建更樓、碉樓。西、南兩角更樓仍在,南角更樓曰“接龍門”,西角更樓曰“文明挹秀”。

接龍門位於牛過蓢南角村口,兩側有池塘相伴,更樓為典型的嶺南鑊耳牆結構,紅砂岩基礎、門框、窗邊,紅砂岩的“接龍門”石匾鑲嵌門窗之間。青磚牆體,青灰瓦面,雕花封簷板已經褪色……墀頭下的灰塑頗具嶺南特色,一側虯勁的古松、仙鶴,寓意松鶴延年,另一側似乎是臘梅、喜鵲,寓意喜上眉梢。二層的窗口頗具特色,有灰塑亦有墨痕,依稀可看出橫批“文星顕耀”四個楷書字,兩側的灰塑應該是兩隻瓜,其上有“千古”“一”等殘存的字跡。據推測,更樓上應該供奉文曲星或魁星。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趙琛教授拍攝接龍門

文明挹秀,位於牛過蓢西角。我們順著麥氏宗祠前的寬敞的土路行進,靠近圍牆有一明渠,保證村落內的排水暢通無阻,渠邊的野草中,立著一塊旗杆石,石刻“光緖丁酉科郷試中式第三十八名擧人麥毓勳立”字樣,昭示著麥氏家族曾經的榮耀和歷史,路邊散放著鄉村糖寮榨糖的石頂,還有零星的石礎,提醒著人們這兒鄉村曾經的文明。

文明挹秀,更樓外即是數百年樹齡的古榕林,時有鳥鳴啾啾……更樓一層一般都供奉著土地公、土地婆,樓下有木梯可上二層,二層供奉著魁星,雖然還有關公、文曲星神像,但神像都較小。魁星,立於鰲魚之上,慈眉善目,彷彿一位白面書生,手執硃筆,腳踢墨斗。與傳統的魁星形象大相徑庭,傳統的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俗稱硃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豎彎勾那一筆,腳上是北斗七星。立於更樓上眺望,圍內房屋的瓦面猶如波濤,鱗次櫛比,可見當初村落的繁榮和富庶。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文明樓上供奉“文昌帝”“關帝”“魁星”

碉樓位於牛過蓢村北門處,掩映在蒼翠的古榕林中。據《超朗村志》載:碉樓是1930年村民為防禦侵犯而建。碉樓坐東北向西南,平面呈方形,面寬3.8米,進深5.4米,三層,高7.7米,牆厚0.8米,磚木結構,平頂,青磚牆體,基礎為紅石。碉樓建於北門更樓倒塌後的基礎上。一、二層牆體四周設有瞭望口,三層上方圍欄四周巧設槍眼。碉樓內有木質樓梯連通各層,雖能使用,但年久失修。碉樓在解放初期曾堆放糧食後空置至今。碉樓具有嶺南民國建築的特色,對研究村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牛過蓢村落中有6條古巷。古巷多用紅砂岩和花崗岩鋪就,均南北走向。巷口有簡陋的門樓和防盜閘門,閘門上木栓,防盜菲進入。現在南面尚存有4座巷門,其中一座名“敷榮裡”,紅砂岩的石匾仍存,青磚的牆體仍在,只是巷上的門樓已經坍塌,一叢茂盛的紫色的紅杯從牆上倒垂下來……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俯視牛過蓢古村落灰瓦頂

村落中有79座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麥日桃故居。我們穿過保存完好的巷門,順著青石板小路,來到麥日桃的故居。

麥日桃,字景熙,別字松生。牛過蓢人。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三年(1914)任香港東莞東義堂(今香港東莞工商總會)主席兼司庫。據王仁山《松生先生序》《重修龍湖壆碑記》均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1913)東莞發大水,麥日桃“爾乃提倡賬濟,聯集同人,先探囊而捐數百金以為倡首,而商會中為善者,慨然樂助,相與有成,於是市洋米,市面包,市餅乾,請輪船與火車運載,自石龍而至東莞湖壆之內,沿途濟施,饑民賴以獲生。數千人矣……”“維時松生翁,經商會香港,倡提重修,自捐六百金,復向同人捐助,共捐金二千四百有奇,又邀同人捐助,再新橋門,萬全無患……”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麥日桃故居

麥日桃故居位於村落21號前,建於光緒年間(1875-1908)。坐東向西,由書屋、住宅、碓房、兩側門樓、中間過道組成。其中書屋、正堂總面寬16.3米,進深15.2米;碓房面寬6.6米,進深5米。磚木結構,青磚牆體,碌灰筒瓦,硬山頂。其門框、牆腳均為紅石。書屋裡的透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工藝巧奪天工,比比皆是;天井左牆之松鶴圖等灰雕精美,栩栩如生。正屋與書屋有儀門相通,正屋分為兩部分,彼此連通;右為廚房。碓房為兩間,內有樓閣,用於舂米。該故居為合院式佈局,具有清代東莞民居的特點,其佈局設置是研究古建築的真實史料,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麥日桃故居內景

洪聖古廟位於牛過蓢村後的松山嶺,重修於清宣統庚戌年(1910),1997年重修,建築面積達506.57米,為磚石結構,三開間二進的四合院佈局。廟內供奉洪聖公神像。左右土地公、土地婆神像格外樸拙,趙琛教授認為這是早期的生殖崇拜。另供奉齊王像,即齊天大聖孫悟空的神像,是珠三角地區廟宇中普遍供奉的神祗,據說齊王是主管孩子健康平安的神。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農耕時代的榨糖的石鼎

牛過蓢的每個村口都極富鄉村特色,或池塘環繞,或幽幽野徑,或古榕蔽日,或修竹掩映……彷彿這是沉澱千年的玉,猶帶麥氏拓荒者的體溫,令後來者緬懷、品味、尋古、探幽,我們彷彿聽到了他們遠古的呼喚,感受到他們脈搏的跳動,撫摸著斑駁的青磚牆,如同在讀柳永的《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境界|從宋詞中走來的牛過蓢古村落

從宋詞中走來的

宋朝牛過蓢,宋詞的遺韻。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