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當年在香港票房失利的《大話西遊》卻在中國大陸得到追捧?

百味君君


在大陸得到追捧也是好幾年後的事情了,而且當時網上還沒有版權這一說,都是隨便下載,或者是五塊錢買一張盜版碟就看了,所以並沒有給周星馳帶來什麼直接的收益。

好處算是間接的吧,大話西遊經典化之後,周星馳在大陸也成了一個被神話的人。尤其是在七零後八零後群體中,周星馳,大話西遊,朱茵成了青春記憶的一部分。

所以後來的少林足球,長江一號等片子那麼差,仍然有一大堆粉絲去追捧。後來的西遊降魔篇和西遊伏妖篇就更差了,也還是有人去捧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人再追捧。


蕭武


我也是一名電影愛好者,所以對此還稍有一番瞭解,與君分享。

首先來看一下《大話西遊》當時在香港的境況。

當年在拍攝《大話西遊》時,幾乎劇組所有人都在罵周星馳和劉鎮偉是個瘋子,當時的劇組成員大都來自於西安電影製片廠,開工的時候一大堆人站得遠遠的,看著劉鎮偉和周星馳拍戲,跟看耍猴似的:“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而劉鎮偉那時是很傷心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寫了一個天才的劇本,結果全世界都在罵他,很多人覺得這種片子居然跟堂堂《西遊記》掛鉤是一件極其可恥的事情。

就比如說《仙履奇緣》開場時,朱茵划船時的那段《蘆葦蕩》,創作這首配樂的人叫趙季平,是圈裡數一數二的配樂大師,當年拍《大話西遊》時特意讓趙季平來譜曲。

結果趙季平一看劇本,腦袋就大了,當時電影還叫《大話東遊》,沒有完全成型不說,而且邏輯寫得亂七八糟,於是趙季平就去片場探班,正巧碰上劇組拍攝牛魔王和春三十娘打架的那場戲,當時片場到處掛著五臟六腑腸子內臟什麼的,趙大師一看就噁心壞了,後來做了配樂,還到處找人請客送禮,請求片方不要在片尾出現他的名字,來敗壞他的名聲。

西安電影製片廠的群演更是罷工不想演這樣的垃圾劇,好不容易拍完了,6000萬港幣成本的《大話西遊》只收回了不到5000萬港幣,內地票房更受益慘淡,只有不到20萬的票房。

所以看到沒,從票房來看,《大話西遊》在大陸和香港沒任何區別。

為什麼內地票房也這麼慘呢?

據說當年《大話西遊》上映時,一場就沒超過10個觀眾,唯一一次超過10個的,還是一群小夥伴相約喊著退票,結果剛上映兩天就被撤下來了,劉鎮偉一氣之下去了美國做了家庭煮夫,星爺更是賠了個底兒朝天,剛成立的星彩公司也倒閉了,劇組碰頭開會,也把失敗原因歸功於周星馳和劉鎮偉,劉鎮偉沒有成行的本子,邊拍邊改,星爺更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主。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成為反面典型的一部電影,票房還慘敗,咋後來就變成經典了呢?它的轉折點到底在哪裡又歸功於誰呢?

其實周星馳和劉鎮偉最要感謝的是一群人,而這群人就是大學生。

1996年,片方將《大話西遊》的拷貝送給了北京電影學院,沒成想,電影在學校一放映,大學生們瞬間就瘋了,立刻把這部電影當做自己的寶,大學老師一看這架勢,也立刻把它當做一部偉大的學術作品來研究,說裡面包含了大量的後現代主義,而事實上週星馳和劉鎮偉聽到這個詞後就蒙圈了,啥玩意兒?後現代主義?我們根本沒聽說過好嘛!!

後現代主義是啥呢?

簡單來講,就是對給定的一個文本、表徵和符號,可以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放在電影裡,就是假如導演放了一隻襪子,觀眾可以解讀為孤獨,可以解讀為整蠱,它不再是導演的單一指向性思想,而倡導觀眾自由解讀。

自此,《大話西遊》就因為“後現代主義”,成為了經典流傳在了中華大地上……


馬丁馬小虎


香港影視從80年代中期85年,大陸基本和香港同步了,因為錄像廳80年開始風靡全中國,基本上85年全國各縣城遍佈。就算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黃色,三級錄像也在錄像廳播放!至於大話西遊只要香港今天出來,不出個把月可以傳播到全中國,盜版橫行年代光碟錄像帶早各地錄像廳搶購播放了,大話西遊最早紅錄像廳,那時候爆滿,小孩子都鑽進去看!

這部電影影響力在90年代很大,我經歷過感覺 新龍門客棧 東方不敗 可比比 別的我目前還沒想到 鄭伊健郭富城那個 風雲雄霸天下?看過這麼多還真寥寥幾個!


影視音書論壇


這是因為一個作品往往需要適合它的讀者或觀眾。



沒有懂你的人


喜歡看電影的人,一定是社會上比較俗的人,為何?看看現在那些大賣的電影,有那些能入得了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眼球?看看那些動輒就談電影的人,他們談論的是什麼電影?看看那些所謂的被載入電影史的電影,其實有多少是探討人生探討生活的?又有多少隻是滿足感官刺激,用來娛樂生活的?好的電影就像好的書,然而讀書是痛苦的,如今的社會,大家寧願聽別人說書,也不肯自己去翻書。所以小眾的文化產品,註定不會再大眾的市場上大賣,除非你拉低身板。


電影這個品類相對於文藝是比較新的,也是相對說來比較俗的。不過隨著傳統話語體系的崩潰,越來越多的作家與知識分子進入到電影行業,在那個年代作家當編劇搞電影,還是有些跌身份的。


偉大的作品臺詞往往也很經典


但有志氣的電影人往往想要證明,電影其實也可以高大上。所以一些電影人會吸收社會上的各種思潮以及國內外優秀電影的拍攝方法。但是這類優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強的實驗性,所以流俗的觀眾是不大懂的,也不怎麼喜歡的。就像喜歡《小時代》的觀眾是無法理解《低俗小說》一樣。


《大話西遊》的火最初還是大學裡的一幫子知識分子搞出來的,具體是什麼,就不說了。這迎合了當時解放思想的思潮。在電影行業就是擺脫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大家都看《紅高粱》,但是《紅高粱》的敘事方法就很具有實驗性。這個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但確實是一種變革。


我們都需要老師,不管小孩子,還是大人


當一幫子文化人在尋找方向尋找寄託的時候,突然發現,我去,《大話西遊》居然可以這樣演繹經典:猴子的形象解構了,不再是個斬妖除魔的衛道士,而是個兒女情長的凡人!這是某些在傳統話語體系中的人永遠看不懂的:猴子就該是衛道士,他不是人,是個抽象的符號,你這麼拍攝就是瞎搞。


但觀眾的思想也在解放,人們不希望一成不變。這時代,人們喜歡看到變化。看到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神。


我們太需要改變了,如今的美國人也是,所以才會有商人總統


所以,當一個電影被深度解讀之後,就能迅速迎合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訴求,所以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就像小時候我看莎士比亞的戲劇,總覺得裡面的人有些神經,動不動就:拔劍吧!然後人就死了。


痛失所愛


但當你明白,一個人被憤怒被仇恨衝昏頭腦的時候,可以當鍵盤俠,可以當打手,也可以去跳樓跳河,為什麼就不能與仇人拔拔劍相向呢?


時代的演繹方式不一樣罷了。


——皇迪智能鎖,打造中國人喜歡的智能鎖

皇迪智能鎖


《大話西遊》絕對是一個電影史上一部最逆襲的作品了,從一開始的票房撲街,到重映都能2億票房,在香港地區被公認的十大爛片之一,到現在的史上經典影片。不管怎麼講,《大話西遊》的平反之路,也是反映了香港與大陸之間的差異,也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一種轉變。

撓我就簡單的從下面幾點分析一下《大話西遊》在兩地的問題。

一、觀看方式途徑

在香港的九十年代,可要比內地的娛樂氛圍發展的好的太多了,在香港,上映一部電影,可是需要拿著真金白銀去電影院買票去觀看的,而大陸確實錄像廳橫行,或者村裡支一個大白布放映,或者看電視,總之比香港看的要方便。其次,在看一部電影好不好看的前提,是一定要引起觀眾的共鳴,讓觀眾看了電影能看得懂然後還能有些觸動,但老實講,《大話西遊》只看一遍確實很難看懂,再加上星爺的無厘頭的喜劇特點,也很難讓人看懂,而且《大話西遊》也不是單純的喜劇,還分了上下兩部,也難免讓人心裡覺得這個電影是圈錢的,所以說去電影院看就顯得很不划算了。

二、兩地文化差異

對於我們大陸人而言,每年寒暑假必看的無疑就是六小齡童的《西遊記》了,起碼像我們現在二十幾歲的人來說,起碼零零總總看了不下四五遍了,可謂記憶深刻。當一部《大話西遊》衝入大陸人的視野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耳目一新,原來除了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之外,西遊還可以這麼演,還可以這麼有趣,《大話西遊》不僅講的是師徒故事,更是以愛情故事為主線,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心態。

而香港長期處在殖民統治下,直到1997年才回歸祖國,對我們的《西遊記》文化感觸較淺,不能產生文化共鳴,所以《大話西遊》對於香港人而言只是一部無厘頭喜劇,並不像大陸人那樣感觸較深。

三、網絡傳播

從1995年《大話西遊》上映,適逢其時,大話西遊的崛起,也正是互聯網的興起時期,往後的十年中,互聯網以及網絡輿論的興起,也使《大話西遊》的傳播更為迅速,尤其是電影中的各種經典橋段都成為網民爭相討論的熱點。時至今日,《大話西遊》的影響儼然成了一座豐碑,那句“如果給這份感情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已經成為表白名句。總之,《大話西遊》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已經脫離了電影的範疇,成為了一個文化的象徵。

其實大話西遊的成功,也是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可能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大陸的不斷髮展,香港也在隨著大陸審美的改變而改變,可能《大話西遊》就是一部超前於香港審美的作品,它適應於大陸的文化共同體,從而越來越受歡迎。


半生浮華為誰


首先我是反對某些號稱什麼影評人的評的什麼誤讀,胡鬧、低俗的影評的,說句不好聽的話,發表這種評論的人如果不是收了錢,那麼就是一個根本不懂什麼是好電影的人,只是為了發個評論來譁眾取寵。

要說到《大話西遊》在香港失敗後卻在大陸意外火起來原因是很多的,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改造開發、民眾娛樂、文化意識、影片質量內涵、演員素質等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

還記得當時在茶館看這部電影(電視放的碟片)的情形(大概是95-96年),茶館裡水洩不通,門外也站了兩三層的人,7、8月份的天氣,除了偶爾因劇情引發的笑聲,沒人喊臭、喊熱、閒聊,都出影片的內容深深吸引。結束後意猶未盡成了茶館的一大談資。

大話西遊在大陸能意外(其實是必然)火起來,筆者認為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幾點(個人觀點):

1、時代背景,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之所以在影院上映沒票房是因為那時候的電影院的普及率不高,電影院的主要觀眾還是30歲以上的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而這部分人受文化意識的影響對大話西遊無厘頭的搞笑抱有一定的成見,導致口碑差,匆匆下線。

而後影片光碟出來後,因其低廉的價格、及無場地的限制,從而使得更多的普通群眾有幸觀影到這部雅俗共賞的電影,增加了觀眾的受眾面。

2、影片之所以在香港票房失利,應該一是無厘頭搞笑的電影在香港已經盛行了多年,觀眾已經對這類電影產生了厭倦,二是香港人在文化情感等意識形態在當時是屬於引領時代的先鋒,對於片中隱晦的命運抗爭、愛情等劇情處於麻木狀態,引不起共鳴。而當時的國內正處於改革開放的發展期,隨著民眾物質生活的提高,六七十年代受壓抑思想的中年人和成長中的青少年都正處於渴望精神文化和先進思想的飢餓期,影片通過無厘頭搞笑方式表達出的對命運的抗爭、對愛情的渴望、抗爭後的無奈剛好切合了當時民眾心理,引起共鳴,所以得以廣泛傳播,迅速火遍了中國大江南北。

3、影片質量,雖然我只是一個觀眾,但一個電影的好壞還是能區分的,影片雖長,無厘頭式搞笑不斷,但是整個影片觀影下來,片中旁支細節劇情也交代的十分清楚,讓觀眾不會產生劇情斷檔、空白的感覺,看後還能歷歷在目,娓娓道來。而其影片的特效和取景可以說現在的有些電影都根本無法與其相比。

4、演員素質,從整個影片的化妝、打鬥、場景中可以看出雖然是一部搞笑電影,但是演員都是在用心敬業地去拍一部好電影,能讓觀眾叫好、能通過演繹電影人物的情感引起觀眾共鳴的一個演員絕對是一個演技優秀的演員。

綜上所述,《大話西遊》能在內地火起來,受到追捧是必然的,聽說還曾列入了某影校的教案。

如果忘記過去,《大話西遊》放在現在上映,我相信也能獲得不俗的票房成績。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分歧歡迎共同研討,勿噴。


隔壁老王的生活瑣事


回答之前,先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去看《大話西遊》?

說到《大話西遊》,不用說它已經被公認為港片經典中的經典之作,但是在當年這部電影上映時卻被嚴重低估,甚至一度被罵爛片。

上映之後,《大話西遊》票房極度慘淡,即便是在當時電影市場極其繁榮的香港,票房收入也僅僅剛夠製作成本,在臺灣創造的票房,更是讓發行商賠的想當掉褲子。被引進大陸之後,才收穫了40萬的票房,畢竟當年中國人更喜歡葛優式的幽默形式,而對於周星馳的“無厘頭”,很多大陸觀眾並不買賬。

而憑藉著低票房、口碑差,在當年,《大話西遊》還入選了“年度十大爛片”,據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回憶,當年他給《大話西遊》配樂,當看完劇本後,他拒絕讓這部電影署名,因為他認為這部電影邏輯混亂,亂七八糟的,周星馳的浮誇演技也讓人噁心。

估計當時導演劉鎮偉和主演周星馳看到這些評價也是極其鬱悶吧,但是神奇的是,在電影上映兩三年後,《大話西遊》被重新提起,意外躥紅,而事件源頭是清華大學“水木清華”論壇上,《大話西遊》電影中的臺詞迅速風靡,這部影片雖是“無厘頭”,卻是對傳統文化的惡搞、“重構”,這讓當時那批正處於中國社會變革中的年輕人得到了新的精神指導,而這也成了中國網絡流行文化開始崛起的標誌事件,而星爺表演中的自嘲、浮誇、質疑經典,而這些特點也成了後來中國網絡文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內容。

《大話西遊》的成功,對於內地青年的影響極其深遠,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周星馳本人當年估計對這部影片的“大火”也十分疑惑,畢竟當年還是一部人人痛罵的“爛片”,僅僅幾年時間就被冠上了“後現代主義”,“無厘頭”的標籤,風靡全中國,成了年青一代心中不可撼動的經典之作。

雖然之後劉鎮偉導演了《大話西遊》的姊妹篇,星爺本人也導演了多部西遊題材影片,但是都沒有能超越《大話西遊》的,甚至差評如潮。

你對《大話西遊》如何評價?你還記得影片中哪些經典臺詞?


莊小哥


作為一名周星馳電影的愛好者,對於《大話西遊》系列已經看了不下十遍,對此有一些深入的瞭解,下面來說一說我的看法。

《大話西遊》的導演劉鎮偉直到今天採訪還會提到,他在加拿大的家裡接到的那個令他高興的電話。

打電話的人是他的老搭檔王家衛。當年兩人在公司裡一個負責藝術,一個負責商業,兩人聯手製造了《東邪西毒》《東成西就》的光輝,直到今天還算是華語電影的經典之作。王家衛在電話裡告訴劉鎮偉,《大話西遊》在內地火得一塌糊塗。▼

《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之時被噴成是爛片,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走到盡頭時候的必然結果。

劉鎮偉和周星馳在創作《大話西遊》時候,想到的是穿越、武打、愛情等等盡數收悉,在賀歲期間上映,必有一款適合您。▼

但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一年高達500部電影的產出,基本都是武俠、警匪或者各種情愛的片子。那時候香港觀眾喜歡那種直接有衝擊力、不費腦子的電影,看完一樂就完了。

而《大話西遊》這種無厘頭風格,東一下西一下的敘事方法,一下子讓香港觀眾覺得看不懂,於是惡評如潮,大罵是爛片。

所以,《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七天就下線了,票房才20多萬。

《大話西遊》在內地受追捧,要感謝中國內地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的興起,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方式的出現,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模式的改變。

《大話西遊》的無厘頭,和互聯網所倡導的草根精神,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共振。

周星馳飾演的至尊寶可以讓每一個在生活失意的人,找到自己的影子,孤獨、痴情、想得卻不可得,朱茵飾演的紫霞仙子,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這樣一位女神愛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投射在電影裡。▼

《大話西遊》的無厘頭和互聯網草根的狂歡,通過自嘲、混不吝等方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語言。比如,最後那個鏡頭,周星馳和朱茵看著下面那個孤獨的背影說:“他好像一條狗”,這就是“單身狗”的由來!▼

總之,《大話西遊》作為一部電影被當做一種文化的旗幟,它的意義需要放到一個更長遠的時間裡來衡量。不管票房怎麼樣,但它至少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對於《大話西遊》或者星爺,有什麼故事想說的,趕快下方留言告訴我吧~


瘋看電影


《大話西遊》當年由劉鎮偉導演,周星馳主演,集結了莫文蔚、朱茵等一大幫明星,票房卻慘遭失利。幾年之後,片源傳到北大清華的BBS裡,掀起了“大話西遊”的大討論。自此,《大話西遊》在網絡中掀起熱潮,至今仍然是周星馳的代表作之一。

最近,《大話西遊》重映,仍然取得過億的票房。二十多年前的電影,重映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實屬不易,可見其火爆程度。重映的《大話西遊》應該如何解讀呢?實際上電影講述了至尊寶如何成為孫悟空的故事,也就是一個男生如何成為男人的故事。

這樣理解,故事的輪廓就變得明晰了。至尊寶本來是山賊,雖然條件艱苦,但也能樂哉悠哉,生活無憂無慮,直到他碰上了紫霞。紫霞來自天上,天生麗質,美豔不可方物。至尊寶的功力沒有紫霞強,但卻能拔出紫青寶劍。這就是愛情,無關乎地位和失利,沒有什麼道理可講。

紫霞被牛魔王擄走,要救紫霞,只能選擇戴上緊箍咒,成為孫悟空。但成了孫悟空之後,要告別紫霞,踏上取經的路程。有時候,這種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這就是男人事業與家庭的矛盾,女人既希望男人能成為蓋世英雄,踏著七彩祥雲來救她於水火。但男人成為蓋世英雄之後,事業為重,女人卻又抱怨男人太忙,沒法陪伴自己。

看懂這個故事,很多人特別是大學生就淚目了。這種矛盾,到現在也沒能打破。很多成功人士,在公共場合口若懸河,但對於家庭,他是愧疚的。工作的忙碌,註定他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但不工作,家裡人的物質條件沒法保障,家人又會怨男人不中用等等。甚至,網絡上還出現了“後現代主義”這個詞來形容周星馳,周星馳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鯨魚電影》編輯部 基督山伯爵 答題)

歡迎評論!歡迎轉發!


鯨魚電影


90年代中期,一部後來被的你為神作的電影《大話西遊》悄然上映!雖然影片有周星馳,吳孟達擔當主演員,但是票房並不理想,甚至被罵是爛片!

《大話西遊》並沒有在大陸上映!而是通過盜版市場流入大陸市場。您第一次看《大話西遊》是否是用碟片看的呢?

那時候,大陸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對外界充滿了好奇,特別是學生,他們求知若渴,像小孩喝奶一樣瘋狂的吮吸著外面的文華!大學生很大程度代表了當時的潮流,而他們也是情竇初開的年紀,當他們接觸到《大話西遊》之後,反而被裡面說表達的愛情理想所深深吸引,特別是那一句經典臺詞:“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正正符合了他們的思想。

在學生們的追捧與傳播下,《大話西遊》在大陸火了,成了各種音像店和電視臺寵兒,大街小巷不停的播放著這部電影。所以才有後來的,我們都欠星爺一張電影票!但是我已經還給他了!

《大話西遊》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我們看著《西遊記》長大,很難想象孫悟空跟人家談情說愛,一切看起來是多麼不可思議。是傳統與現代的強烈碰撞,迸發出了火花,所以他在大陸火了不是沒有原因的!作為很多人愛情的一部啟蒙電影,他是偉大的,值得尊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