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周军居士《试论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之思想差异》节录

佛教修学的根本目的是令自他了脱生死妄苦、悟证本具真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以大乘菩提心力行世善之外,还必须有修持的方便手段。面对传统诸宗或衰或亡、禅宗与净土趋于末流的现实困境,如何契机弘法,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的抉择思路也不尽相同。太虚大师主张八宗并弘、不分轩轾,后来又主张在八宗基础上,融摄中外大小诸乘创设符合时代需求且不背大乘旨趣的新方法;印光大师则主张诸宗分界、净土为归。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早在一九一五年,太虚大师于普陀山闭关作《整理僧伽制度论》时,就依据中国佛教传统的禅、讲、律、净、教五门分法,提出了八宗平等的观念。认为大乘是佛法的根本宗旨,是小乘的归宿;小乘是大乘的阶梯和方便,因此小乘可附属于大乘。依据中国佛教,大乘又可概括为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律、净、密八宗。与传统判教不同,太虚大师认为八宗的根本原理与究竟目的皆同无异,只是在观行上稍有不同。因此只能说各有其殊胜之处,不可以优劣高下相较。一九二二年,又作《佛法总抉择谈》,依三性统摄大乘诸宗,从大乘所依据的教理上论证了诸宗的平等。一九二三年,作《大乘宗地图》,于一九三一年最后定稿为《大乘宗地图释》,较详细地论述了八宗“境”与“果”的平等及“行”的差别与殊胜,由此而证成了他八宗并弘的方针。但这仅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佛教而作的融汇抉择,而此时太虚大师的目光实际已超出了八宗的范围,意欲作进一步广泛深入的抉择,故云:“今后之佛学,应趣于世界性,作最普遍之研究修证与发扬。”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一九四零年,大师作《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以三期三系观察佛法于时空之流传;以三级统摄一切诸乘;以三宗融通大乘;以三依三趣寻大乘弘扬之特点,为人生佛教张本。认为在现时代“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声闻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确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我所说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但人生佛教的内涵并非仅是做一个世间善人而已,正如同大师所说:“必须从完成普通人格中更发大菩提心,实行六度四摄普利有情的菩萨行,不断的发展向上,以至于成佛乃为圆满的人格。”因此,是否具备契合时代之机且能不断提升人格趋向圆满的方便法门,就成了能否推广人生佛教的关键。对此问题,太虚大师主张博究融汇古今中外大小诸乘,以此为基础而综摄重建新时代的中国佛教,但并“不是依任何一古代宗义或一异地教派而来改建,而是探本于佛的行果、境智、依正、主伴而重重无尽的一切佛法。”实质就是要秉承中国传统佛教本佛、重经、博约、重行的创建风格。综摄诸宗创建新方法虽是太虚大师的根本理想,但由于难度较大,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结果。因此,弘扬传统诸宗特别是主流之禅、净仍是他的现实宗旨。

印光大师一生虽专弘净土,然于净土外之诸宗亦多密护,且其弘护皆以法门分界为宗旨,力改禅与教、禅与净滥融之颓势。一九一四年,高鹤年居士将大师所作四篇论文发表于上海《佛学丛报》。其中的《宗教不宜混滥论》将禅教滥融之弊一一揭出,令人于禅教本旨顿开眼目,于禅于教实为有力之护持。论曰:“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众盲,相牵入火。”为对治时弊,印光法师主张应分清禅教界限。认为“教则以文显义,依义修观,观成证理,令人由解了而入……宗则离文显意,得意明心,明心起行,令人由参究而得……又经教所说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事理行相,历历分明。若能修因,自然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矣。既得此事,则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岂待外求?宗门所说,总归本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此理即也)。若得此意(此名字及观行初心也),定然依此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而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矣(此观行至究竟也)。”既明了宗教之异同,则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应“在宗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唯至事理两得时,方可言宗教不二;否则,于宗于教、于人于己皆无利益可言。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禅教如是,禅净亦如是。宋以来,禅净渐成合流之趋势,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但其流弊亦加剧了清末佛教的衰退,并阻碍了近代佛教的复兴。针对禅净合流中出现的以禅轻净乃至以禅破净的现象,印光大师亦主张以分清禅净界限除弊,并依永明禅净料简偈,区分“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将禅宗参究之修因、见性之得果与净土信愿持名之修因、往生西方之得果一一比较对照,使禅净之宗旨各自分明、不相混滥。

为了突出净土的自身特色,印光大师又进一步阐述了通途法门重依自力及净土重依弥陀愿力的区别。认为“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又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者相同。”通途法门重依自力了生死,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算成功;而净土则赖佛愿力加持,只要自身信愿具足,临终念念相续即可永脱轮回。而末法众生又“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因此,专弘净土既体现了印光大师度生出苦之悲愿,亦体现了他以导归净土而维护诸宗之密意,故云:“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就修持契机化的层面来说,太虚大师虽主张八宗并弘、综摄创新,但限于创建的难度及现实的机缘,传统诸宗特别是主流之禅净实际仍是他弘传的主要方向。禅宗之方法虽偏重唯心,但其直指之风亦最能体现佛教圆融和智慧的根本特征。太虚大师曾多次指出禅乃中国佛教之特质,并说近代佛教之复兴关键在禅,认为“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乎净,虽若有江河日下之慨,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或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大师于禅宗之阐述和弘扬,在其思想体系中虽不占主要之地位,但亦非一般之关注。净土之方法虽偏重死后往生,但其易行、安心之特殊功效亦最能契现代人之机。太虚大师虽批评净土厌世不厌贪的末流弊端,但也不得不承认净土确是护持末法行人顺行不退的最佳途径。印光大师虽主张诸宗分界、净土为归,但同时他亦特别强调佛法净心之本旨,认为“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因此,学人不但于念佛时要善体心作心是之旨,于日用伦常中亦要秉持心净土净之宗。综观之,离净心则失禅净之鹄的,离净土则失顺行不退及净心之方便,二者确实不可偏废。

净宗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拾敬斋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