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廣東白話跟客家話很多詞彙相同,潮汕話卻很異類?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好友


這問題涉及廣東三大民系的起源與由來,簡單說,廣東白話、客家話是本地土著語與外來語混合同化後產生形成的語種(屬本地同化外來)。而潮汕話源於閩南語,閩南語又起源於古代黃河、洛河一帶的語系。是完完全全的外來語,這就是不同。那麼想知為何?查閱古閩越國曆史你便懂。因為在漢代古閩越國被滅,殘餘強遷。那麼取而代之的便是古河洛人(閩南人南遷之前的稱謂)。潮汕便是唐代(陳元光的漢蠻融合,開闢漳州)與宋末(元兵追殺,跟隨宋帝南下的難民)的二次遷民。由於遷徙規模十分之巨,由此改變了當地土著人的語言、習俗、民居等等(屬外來同化當地)。



那麼對比白話與客家就顯得另類了!客家是客隨主,主當然是當地土著了。客家方言基本是宋後,元明清時才形成的(元代的粵東由江西中書省管轄),之前史上無客家(學者認定客家並不是一支,由多支統稱而來的。秦後各歷史時期遷民都有源頭較雜,是唯一不與地域為名的民系。明鄭成功的遺部便是被同化掉的一支,發落至贛州及海南)。白話基本上是由秦兵或楚降兵入粵與當地人進行同化融合而來的(數量上多同化少,當地人多無被更改多少)。因此都離不開古百越原始族人的話為基礎的,當然發音上有幾分相似,詞彙也有相同之處了。並且兩地距離不遠,語言互通也不足為奇。


嚁月


我的觀點是:同源同流,相互滲透

楊雄《方言》贛客粵為司豫,吳閩潮為青徐

客粵地緣相連,粵語作為強勢方言,向外輻射的範圍廣,滲透力強,對客家影響較大,而且在社會歷史上客粵關係緊密,地緣因素、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同源同流(南宋司豫移民經江西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和福建寧化石壁,閩南人主要是青徐移民到福建莆田)的關係疊加起來,才導致了粵客詞彙上的接近



廣東三大方言的形成

田方等人所著的《中國移民史略》統計:“總計由隋至元,廣東的人口由131280戶,增至548759戶,共約增加3倍,遠遠超過了全國人口增加的速度0.5倍”,江西福建廣西

元人陳大震《大德南海志》殘本記載:“廣州為嶺南一都會,戶口視他郡為最;漢而後,州縣沿革不同,戶口增減亦各不一,大抵建安東晉永嘉之際至唐,中州人士避地入廣者眾,由是風俗變革,人民繁庶。至宋,承平日久,出聚愈盛”

西周之前,嶺南土著為百越人,講壯侗語,春秋戰國時,楚人漸入嶺南,秦皇一統六國後,既想擴大領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貴商品,遂出兵嶺南,華夏語便傳入嶺南,漢時出現粵語雛形,唐時常將名臣仕宦貶至嶺南,客觀上推動了中原文化對嶺南的教化,宋靖康後,又有大批北人進入,廣東人口激增,經濟有較大發展,唐宋移民的語言對粵語的形成影響很深,粵語發源於廣信,由楚語、越語和北方漢語融合而成,今天的粵語音系各方言中仍然是最接近《廣韻》,其中粵語勾漏片的地佬話和閩南話,可以稱得上是中古音韻的活化石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三二“風俗形勝”引南宋慶元間任汀州教授的陳一新的《跋贍學田碑》有云:“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習頗類中州。”福建八個二級行政區,其中汀州鄰近五嶺,居民風俗語音與閩地其他七郡不同,卻與中原地區類似,又載:“方漸知梅州,嘗渭:‘梅人無植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可見州士之讀書,自宋已然。”這種情況與中原古風如出一轍

西晉永嘉之亂引起的大規模移民,從河南遷往鄱陽湖流域和皖南、蘇南地區,由此促進客贛方言雛形的形成;客家話在兩宋時期發生的大規模移民運動——靖康之亂的推動下最終形成,南下的司豫移民與當地漢人,土著越人交相雜處,語言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來自北方的移民與原住民交往中,吸收了原住民的一些語言成分,接近其他漢語方言區的客家人,也吸收了其他方言成分,所以客家是以中原漢族中的南遷移民為主體,並同化和融合了其遷移途中及定居之所的有關土著居民而形成的一個民系共同體

宋元以來,從福建南部遷移而來的閩人繁衍生息,粵東南地區,特別是與福建地域相連的潮汕平原很快就地狹人稠,人們精耕細作仍然不敷食用,於是民以海為耕,商賃海為市,紛紛駕舟操舵去追逐海洋之利,形成顯著的海洋文化和商業文化,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雲:“海者,閩人之田也”

閩方言保留了上古輕唇歸重唇,舌上歸舌頭的現象,其形成早於客贛方言,早期入閩的漢人多為吳越人士,因此閩語至今仍留有吳語的底層,秦時從會稽郡析出閩中郡,治所東冶(今福州),這是最早入閩的北方漢人,西晉永嘉後,青州、徐州和司豫一帶的北方漢人紛紛南下,大批北方士族湧入江東,後因與江東士族利益發生矛盾,遂轉而向南開發,遷往閩地,並與當地的古越人即南島人長期融合,形成了現在閩語

客家與閩粵語



大家都知道粵語是廣府人的語言,有數據顯示珠璣巷移民後裔約佔今日整個廣府民系人數的60%以上,不少於2000萬人,可以說,珠璣巷移民是構成廣府民系的主體部分

珠璣巷移民與客家的第三次遷徙運動,他們的大背景相同,且都與江西有著密切聯繫,只是遷徙方式不同

翻越大庾嶺經南雄珠璣巷而入遷珠江三角洲者,後來成為了廣府民系,操粵語方言;而留在贛南或輾轉閩西,粵東者,後來成為了客家民系,操客家方言;

所以,粵語方言形成的後三個層次與客家方言形成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雖然宋時粵語已自立門戶,但是宋末大量的珠璣巷移民的語言也不可能不對粵方言產生一定的影響,輸進一些新鮮的血液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說,粵客不但有同源的關係,而且還有同流的關係在詞彙語言上有更多共同點亦是勢所必然


廣東的客家話受到粵語影響最深的就是地處客、粵兩大方言交界的地帶了,例如惠州和廣州東北處的從化、增城等地的客語,反之,粵語同樣也在哪裡受到客家話的影響,由此可以知道語言是相互影響的

客家話與粵語在地理上連成一片,兩個地緣相連的方言之間必定會產生一些相互交叉的共同點,而粵客的共同點表現在詞彙上,對於這些共同點,廣東客家話最多,而其他地方的就很少,我認為是屬於滲透結果,地緣因素、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同源同流的關係疊加起來,才導致了粵客詞彙上的接近

客閩也是這樣的關係,地緣上也連成一片,歷史上經濟文化關係密切,特別是客閩交界地區,人們因為通婚,通商的緣故,長期以來來往密切,有的閩南詞傳入客家區,客家區人不知道,像“粥”這樣,具體可以網上查《客語·潮語特色同源詞集錦第一期》

總結

廣東是個方言複雜的地區,除了三大方言以外還有粵北土話、軍話、粘米話、舊時正話、西南官話等加上各類少數民族語言存在,估計總共不下20種,造就了廣東方言龐雜紛繁,犬牙交錯的地區分佈局面,方言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借用、相互影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不同文化群體在廣東和諧相處,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嶺南文化


宇文度鵬


就這問答就比較分明也在國內大多人認可!在咱們中國除普通話是國語外,其它都算方言。原歸正傳:廣東白話跟客家話很多詞彙相同,潮汕話卻異類?這是事實!如廣東境內白話以廣州白話為標準,客家話拿梅州客家為標準,相隔400公里,算是不遠也不近來比較有說服力!先來講日常生活的用語(由於歷史原因及有廣播、電視的傳播)只能用現在的語言來對比如今天,廣東的廣州、梅州都是講今日;明天講“天日”,客家講“天光日”;凡進入口的都講食;如“食飯”、“食粥”。但有些卻不同如飲茶、飲酒,廣州白話講飲,而梅州客家都講食;另還有洗澡,廣州講“沖涼”而梅州講“洗身”。因本人不是語言專家,是個人見解,其它的就不再多講了。如有各地叫法不同,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百事通65300322


客家話閩南話也會有些是相同的,也會有區別的地方,相同的詞彙都會字音不一樣,不會這兩種語言或都聽不懂的人,聽起來肯定也不像的。廣西很多漢族土白話廣東陽江話台山話等地方話鎮話很多廣州白話人也聽不懂,聽天書一樣。白話是因為先在廣州,後在香港進化的原因,大家受香港文化先影響了幾十年,各種土白話人和非白話人都學香港白話,學的白話都是向香港白話靠攏的白話,所以會覺的更像一點。梅州地區跟潮汕閩南語區隔得更近,歷代民間小生意小往來更多一些,梅州客家話和潮汕閩南話完全互不影響。潮汕地區潮汕話與潮汕客家話,他們互相之間的語言也保持很穩定,互相影響也微乎其微,因為各自的方言都已經形成有穩定的頻繁交流區域圈。臺灣和潮汕的客家人很多人會講閩南語,如果把閩南語移到廣州和香港,也一樣很多客語人聽得懂學得會的。廣東白話跟客話也是有區別的地方,

例如:普通話"看"、廣東白話"睇"、客家話"看"。

普通話"吃飯"、廣東白話"吔飯"、客語"食飯"。

普通話"去那裡"、廣東白話"嘿邊朵"、客語"是那裡"。

普通話"在那裡",粵語"在個朵",客語"在矣裡"。

普通話"老太爺",粵語"百越公",客語"老人家"。

普通話"睡覺",客語"睡目",粵語"訓覺"。

普通話"回家",客語"轉屋卡",粵語"返屋企"。

普通話"好厲害",客語"好厲害或俺厲害",粵語"好賽領"。

普通話"我回來了"、廣東白話"我返來了"、客語"涯轉來了"。

普通話"今天晚上"、廣東白話"今晚黑"、客語"今浦夜"。

普通話"那個人"、廣東白話"過個人"、客語"那隻人"。

普通話"鑽個洞"、廣東白話"督個隆"、客語"鑽只洞"。

普通話"買菜""煮菜""吃菜"、粵語"買餸""煮餸""吔餸"、客語"買菜""煮菜""食菜"。

普通話"要小心",客語"愛小心"。


猺獠江猺過山猺山由族


粵語等於廣府話,只是通常很多人都把粵語和廣府話劃等號。廣府話是獨立語系,而潮汕話是和閩南話一個語系的,兩個差別很大,基本不通,謝謝


落葉無情心


這個真是老生常談了!我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下廣東導遊基礎。裡面有詳細的解說!客家人,因為是最晚進入廣東。平地無居,只能擇山!所以有了逢山必有客這一說。官府編訂則為客籍!客家話,是介乎普通話和粵語之間!和潮汕話沒半點關係!


斯哥哥6


很遺憾,有人想當然的以為或認為粵語白話是土越語,很不好意思這是錯的,其實有個道理是比較簡單的,如果粵語是土越語,就等於如果廣東沒有北方的政治機構的話,那兩廣人是不會比較甘心的併入華夏的吧!!。只是因為粵語白話前身在夾雜了大量的土越俚語後形成了具代表性的粵語白話,而土越俚語與汀贛“土越語”在某些語言上有交集,故有此感而已。


Linxiaoyaozi


其實很簡單:總體上,廣府人和客家人同源:都出自百越中的瑤族畲族壯族,既然同源,那麼古語言中有大量同源詞同源字就毫不奇怪。廣府珠三角~西江沿岸一帶漢化比客家更早因此導致語言分化。,畲族整體漢化(畲族漢化發生在明朝,最後一批漢化於清朝的土客之戰後,從畲客、山嚇轉化為客家)而潮汕人閩南人來源於百越中的閩越,跟瑤畲族存在一定的差異,與廣府人隔得遠交流少。因此,與廣府話的同源字詞少得多……


奇依切恩


粵語就是白話,是以廣州話為代表的。除去潮汕話、客家話明顯外,其他地區與廣州話也有小的區別,不是廣東人不大聽得出來。

下面說說客家話,客家人是從內地遷徙過來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客家人在落戶到廣東地區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系統。因為不可避免的要與廣東人接觸和交流,在語言體系里加入白話的詞語很正常。

潮汕話是福建語系,基本是從福建遷徙來的。潮汕離自己的家鄉也並不遙遠。因此潮汕人更多的是與福建交流。

所以客家話有些詞語與白話相通,但是白話與潮汕話確大相徑庭。


很想去遠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精通這三大語系的語言,同時精通閩南語,粵語,客家話的人不多,所以很多人都是憑想像說話,粵語和客家話是最像的,因為漢語成份多,融入了部分百越語,這叫漢融越,很多外省人在進入語言地區後都能很快聽懂,但是潮汕話或閩南語,普通的外省人短時間內是完全聽不懂,因為閩南語雖然有極少數古漢語詞組,但是總體語音和語法和漢語相差甚遠,不像西南官話和北方方言容易溝通,這叫吳越融漢,溫州話你們聽的懂麼?其實是一個概念,吳越族,閩越族原本不屬於華夏族,後來秦漢兩朝強行統一族群,幾千年下來,語言沒變,民族文化統一了,都說自己不是土著,是從河洛過來的,河洛就是河南地區,河南人哪聽的懂閩南語啊?雲南貴州四川山區的漢語都是古漢語演變的西南官話,不管交通有多閉塞,都不會說成閩南語,也不存在五胡亂華,所以說,漢語從古至今其實沒有大變,只是各地融入了各地土著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