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刘备久经战阵为何败在陆逊手里?毛泽东五个字批其“不懂运动战”

刘备久经战阵为何败在陆逊手里?毛泽东五个字批其“不懂运动战”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此时曹操已死。曹丕一个外来户都敢继承大统,刘备汉室后裔,称帝更是名正言顺。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政权的威势,盛极一时,已经六十岁的刘备决定兴兵伐吴,夺回关羽丢失的荆州区域。

荆州地处后来形成的魏蜀吴三国交界,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就三国形势而言,如果蜀国控制荆州全境,以此作为战略基地,往东则沿长江顺流直下,水陆并进可灭东吴,往北则兵锋直指曹魏都城洛阳。那么为什么关羽占领荆州时期,刘备无所作为呢?因为曹操还活着。

隆重决策在占领荆州和汉中的情况下有一个前提,“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兵以向宛洛”。天下有变的意思,就是中原发生动乱,曹操不死,中原则不乱。曹操死了,曹丕继位,中原还是不乱,刘备和诸葛亮只能等待时机。

李白写过一首诗歌,题目叫《蜀道难》,其中有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关羽丢失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无异于惊天噩耗。荆州北面被曹魏控制,荆州南面则被东吴控制。荆州就是川蜀之地的门户,出川入川必经之地,荆州的丢失导致刘备被堵死在蜀中。出川要么往北翻越人迹罕至的秦岭山脉,要么往南走山高林密的贵阳、长沙地界,几万人的军队翻山越岭,到达目的地已经疲惫不堪,还有什么力气打仗。

刘备久经战阵为何败在陆逊手里?毛泽东五个字批其“不懂运动战”

分析了这么多,只是要说明刘备夺回荆州的必要性。夷陵之战,夺回荆州,对刘备而言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怎么打?

刘备伐吴,蜀中上下几乎一致反对,包括诸葛亮和赵云。当时张飞在阆中,蜀国从荆州来的旧臣,只有张飞支持伐吴。刘备称帝才三个月,蜀中未定,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主张东和孙权,养精蓄锐,继续等待时机。但是刘备野心膨胀,急切想要夺回荆州,于是安排诸葛亮留守成都,魏延、马超镇守汉中,御驾亲征,带着一队蜀中降将黄权、吴班等人就出发了。刘备约定张飞在江州会兵,不幸的是临行前张飞遇害,被部将所杀。

张飞身死,刘备执意进兵。孙权求和不成,奋起迎战,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派人向魏国称臣,曹丕作壁上观。孙权派遣大将军孙桓抵挡蜀军,被刘备围困,孙权再派遣韩当、潘璋等人前往救应,被刘备击败,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从吴蜀边界推进到了湖北秭归一带。眼看着吴国就要支撑不住,孙权力排众议,拜年仅三十九岁的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夷陵之战形式逆转。

公元222年,蜀章武二年,前往一线指挥作的陆逊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后撤到夷陵、猇亭一带,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刘备不明地理,盲目进兵,在难以展开兵力的山陵地带安营扎寨,吴蜀两军进入相持阶段。陆逊诱敌深入,坚守不出避其锋芒,集中优势兵力,相机反攻。刘备数次派人挑战,陆逊充耳不闻。

刘备久经战阵为何败在陆逊手里?毛泽东五个字批其“不懂运动战”

双方相持到六月,天气燥热,蜀军不堪其苦,加之取水困难,逐渐士气低迷,刘备无可奈何,下令水军上岸,移营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陆逊眼看蜀军懈怠,刘备连营,时机已到,果断反击。陆逊命令军士各持茅草一把,乘夜发动突袭,顺风放火。刘备营寨顿时一片火海,蜀军大乱,无法集中兵力形成进攻或防守队形,进退有序的吴兵,如砍瓜切菜一般,杀得蜀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经过这一战,蜀军将领马良、张南、冯习、傅彤等阵亡,杜路、刘宁等投降。刘备全线崩溃,仓皇逃往白帝城,在赵云的接应下才捡了一条命。蜀国兵力折损三四万,几乎全军覆没,黄权被阻断归路,投降曹魏。蜀汉国力大损,由盛转衰,第二年刘备忧愤成疾,一病而亡,蜀汉从此再也无力恢复汉中之战后的威势。

刘备打了一辈子的仗,汉中之战还打赢了曹操,兵锋正盛,势如破竹,怎么就在夷陵这个地方,败在了陆逊这么个“黄口小儿”的手里?

古人打仗,爱讲个天时地利人和。不妨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刘备的败,以及陆逊的胜。

刘备出兵伐吴之前,文武大臣包括诸葛亮和赵云等人都不同意伐吴,刘备一意孤行不听劝诫,君臣之间难以齐心协力,张飞被杀,出师不利,将帅乏人,是失了人和。刘备在夷陵这个地方被陆逊阻击,进退不得。夷陵处于丘陵地带,难以集中兵力,陆逊退出山区,马良曾劝诫刘备不可冒进,刘备盲目进兵,是不得地利。刘备伐吴,本来应该水陆并进,速战速决,刘备却放弃水路,迟滞不前,与陆逊相持不下,进入六月,天气炎热,导致蜀军士气低迷,

是不知天时。

刘备久经战阵为何败在陆逊手里?毛泽东五个字批其“不懂运动战”

反观东吴,面对蜀国的入侵,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军前用命,无有不从,上下齐心,是得了人和。陆逊以退为进,以逸待劳,主动放弃丘陵地带,集中优势兵力伺机反攻,利用刘备山高林密连营扎寨的弱点使用火攻,一举扭转局势,

是深知地利。六月的江南,暑气正盛,蜀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陆逊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出奇制胜,是顺应天时。

陆逊的指挥若定,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火烧连营”是夷陵之战的重要转折点,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听说刘备连营据守,仰天大笑:“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曹丕知道后都笑话刘备和他爹曹操打了大半辈子的仗,还是没学会怎么打仗。

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备应该兵分两路,陆路从湘水以西攻打长沙和武陵,水路从长江上游攻打公安和南郡,水陆并进,使东吴应接不暇,然后各个击破。总结起来,就是说刘备“不懂运动战”,一战即溃,在“火烧连营”后也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刘备久经战阵为何败在陆逊手里?毛泽东五个字批其“不懂运动战”

这个主张是以今天的情况来看,在三国当时的地理条件下,其实从湘水以西攻打长沙和武陵是不太现实的。其一道路难走,耗时费力;其二将帅乏人,刘备无人可用。

襄樊之战刘备惨败而归,为何陆逊追击到鱼腹浦这个地方就不再进军了呢?难道真的是诸葛亮用石头摆布的八阵图阻止了陆逊的追击?欲知后事,且待下文。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