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气象卫星是可以来观测和预报霾吗?

尹诗敏


  2013 年,雾霾天气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前所未有。“ 霾”这个原本生僻的字也变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但对于科学家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大气气溶胶算是他们的“老朋友”了。

  恰逢航天日,正好来谈谈卫星。卫星,作为大范围监测的重要手段,在区域霾监测上是不可或缺的“ 利器”。早期,卫星是没有能力去定量化监测气溶胶的。因为气溶胶的信号非常弱,通常其散射的太阳光还不到地面反射的几分之一。就反演误差而言,对沙尘来说是1%,到气溶胶这边可能就达到了10%以上。另一方面,气溶胶影响主要集中在反射波段,对红外波段的贡献不明显,而此前卫星通道较少,不具备精确的定量监测能力。

  机会出现在2008 年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 星的成功发射。以此为契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科研工作者用它绘制了属于国产卫星监测的气

  溶胶产品分布图。在2016 年末,随着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 星来到太空,静止卫星的光谱通道大大增加,气溶胶监测也进入“连拍时代”。

  静止卫星时间分辨率高,可以监测霾的动态变化。比如大风来袭,霾开始消散的时候,或者光照增强,雾向霾转变的时候,静止气象卫星都能可以捕捉到。而极轨气象卫星离地面更近,空间分辨率更高,“照片”也更为真实,而且可以进行全球监测,对全球气候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边界层以内,我们感受到的霾和卫星捕捉到的气溶胶非常神似,都是灰蒙蒙的。但有的气溶胶只有卫星才能看到,比如1991 年帕拉图波火山爆发,气溶胶直接到了平流层。几年过去了,有的气溶胶还在平流层“转悠”,这整个过程都被卫星记录了下来。

  目前,卫星除了能定性“看”气溶胶,还能定量圈出它的范围,指出它的强度。在它们的帮助下,未来科学家将能做出更准确的霾预报和气候预测。


中国气象局


大致可以。。。

目前我们监测雾和霾的气象卫星,用到了两类卫星,一类是极轨气象卫星,也就是太阳同步卫星或者叫低轨卫星,每天观测全球一次;另外一类是静止气象卫星,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或者叫高轨卫星,可以每小时,或者每分钟,甚至可以秒级观测卫星正对的地球圆盘图,也就是三分之一个地球。

气象卫星被形象地称为“天眼”,指的是卫星在天上看地球时就和人的眼睛看到一样,卫星直接看到的霾的图像就是灰蒙蒙的一片,而云在卫星眼里就是白色的。

卫星除了可以像眼睛一样看到图像,还可以像医生给人体做CT一样,根据太阳光穿透大气层后被吸收或者散射削弱的信号,通过科技人员的解译,可以得到霾的轻重信息。我们为了让公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赋予不同轻重霾污染不同的颜色还有相应的数字信息,这样就可以便捷地分清霾的轻重了。

随着卫星探测手段的不断提升,目前我们利用卫星上搭载的主动激光雷达,可以获得云、雾和霾的高度信息以及含量信息。

对于霾的成分,目前卫星只探测到覆盖的范围和轻重等级,还没有霾的化学成分信息,但在2018年我国将发射一颗高光谱观测卫星,预计5年后还会发射一颗专门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面将搭载特殊的偏振和多角度的仪器,可以获取霾颗粒物中不同粒子的大小以及主要几类化学成分的信息,比如是硫酸盐型的颗粒物还是硝酸盐型的颗粒物等。

对于专业研究来说,简单的卫星成像结果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利用卫星对大气污染物的定量监测结果,除了大家一目了然可以看到的卫星雾霾监测图像外,卫星还具备了对大气层进行“CT检测”的功能,可以获取大气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还可以获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气体,比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而这些气体是形成霾颗粒物污染重要的前体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