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1藥網母公司赴美IPO 最高募資2億美元

在雷軍的小米赴港股上市1個月後,又一位武大校友或憑IPO變成富翁。

當地時間8月15日,111 inc(以下簡稱“111集團”)公佈了其赴美上市的招股書。由摩根大通、花旗、中金公司(港股03908)聯合保薦的111集團將以發行ADS(美國存託憑證)的形式在美上市,據招股書,其最高募資額為2億美元。

111集團由於剛、劉峻嶺在2010年創建,旗下1藥網曾是1號店的一個子頻道,後獨立運營。2015年,於剛和聯合創始人劉峻嶺離開1號店,全身心投入1藥網的運營。

根據公司披露的資料,截至2018年中期,111集團尚未實現盈利。

針對公司赴美上市一事,《國際金融報》記者8月16日下午採訪了1藥網方面。不過,其表示目前處於靜默期,暫時無法提供更多信息。

尚未盈利但虧損收窄

根據招股書,於剛和劉峻嶺均持有公司24.5%的股份和47.5%的投票權,合計持有股份49%和95%的投票權。於剛擔任董事長,劉峻嶺則擔任CEO。可見1藥網的創始人團隊仍然保持著強力的控制權。

雖然於剛和劉峻嶺2015年才把重心放到1藥網,但是1藥網的成立時間則可追溯至2010年。發展至今,1藥網所屬的111集團的家底大致如下:

本次在美上市的主體111集團註冊於開曼群島,旗下全資子公司Yao Wang Corporation則註冊在香港,香港公司則擁有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耀方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這家耀方信息技術則通過協議控制的方式控制了註冊在上海、廣東、成都、安順等地的境內經營實體。而這些實體,則對應了111集團旗下不同的業務。

在招股書,111集團這樣來定位自己:國內領先的一家線上線下綜合健康平臺。

111 集團旗下主要的經營板塊有:

1藥網,2C的網上藥物銷售平臺,主要實體為廣東壹號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等;

1藥城,2B的網上藥物交易平臺,主要實體有:武漢華中藥品交易有限公司;

1診,擁有牌照的網上看診平臺,又名“西南互聯網醫院”。

在廣州地區,1藥網擁有直營的實體門店,部分門店可直接使用廣州社保。

截至2018年6月底,111集團一發展了10萬家以上的企業用戶,超過1500萬的個人註冊會員,售賣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超過29.3萬個SKU,2000多名的專業醫療團隊(其中全職醫療人員為80多名)。

那麼,111集團的創收和盈利情況怎麼樣呢?

據招股書,111集團2016年總收入8.74億元,歸母淨虧損4.18億元,淨虧損率47.83%;2017年總收入9.59億元,歸母淨虧損2.49億元,淨虧損率25.96%;2018年上半年,總收入7.31億元,歸母淨虧損1.28億元,淨虧損率17.51%,淨虧損率呈現逐年減少的態勢。

2C業務中,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人均消費金額為672.6元、866.9元、809.8元。

2B業務中,最近四個季度的企業回購率分別為48.1%、71.1%、75.6%、66.5%。

1藥網曾獲多輪融資

對於1藥網以及兩名創始人,市場並不陌生。

於剛和劉峻嶺從戴爾離職後,於2008年一起創辦了1號店——一家打造“國內首家網上超市”的電商平臺,此後的5年內,1號店保持著不錯的發展勢頭。

與互聯網企業熱衷上市不同,於剛和劉峻嶺在2015年選擇了將1號店賣給了沃爾瑪從而套現離場。此後,兩人“二次創業”傾力發展1藥網。而早在2010年,1藥網即成為了首批獲得合法網上藥店資格的醫藥電商。

目前,作為111集團最受外界關注的業務,1藥網銷售範圍涵蓋中西藥品、滋補保健、醫療器械、藥妝個護等數十萬種醫藥健康產品。除了擁有藥師團隊,為消費者提供在線用藥諮詢服務外,其還藉助“1診”的醫師團隊,為顧客提供在線問診、開具電子處方單等服務。

在此之前,1藥網頗受資本青睞。公開資料顯示,今年4月份,1藥網曾宣佈公司獲得投資機構通和毓承約5000萬美元融資。

再往前追溯,2015年1月,1藥網宣佈獲得4.5億元C輪融資;2016年初,1藥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於剛向外界透露,1藥網再獲十幾億元D輪融資。

對於醫藥電商領域的發展,這家企業顯然充滿信心。此前的6月份,於剛在2018長三角“互聯網+產業”與高端生產性服務創新峰會上,曾用幾組數據具體說明國內醫藥行業的問題。他表示,2017年在美國,前三大醫藥零售商的市場佔比達到82%,而中國只有5.4%;中國有超過45萬家藥店,而美國只有7萬家;在美國,前三大藥品分銷商佔90%的市場份額,而中國僅34%。

於剛認為,碎片化和低效帶來了中國大眾“看病難、買藥貴”等問題。而其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模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不過,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創始人史立臣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目前醫藥電商領域的競爭也較為激烈,1藥網並未找到適合的盈利模式。“它融資也融了不少,但是怎麼盈利是一個問題。現在很多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選擇去國外上市,但國外的投資者也會看具體運營情況,包括業績”。在他看來,在互聯網和醫藥的對接點上,整個集團也還在探索中。

醫藥電商起步晚

目前,在醫藥電商領域,1藥網的競爭對手並不少,其中包括好藥師、七樂康以及阿里健康(港股00241)大藥房等。

此前,動脈網發佈了《醫藥電商行業競爭力報告》。報告指出,經歷了探索期、啟動期、成長期 3 個階段,我國醫藥電商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過去 6 年醫藥電商銷售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 55.5%,醫藥電商佔藥品終端市場的比例年均複合增長率也高達 37.6%。在各自細分領域都出現了一批代表性企業。

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醫藥電商起步較晚,醫藥電商在整個藥品零售市場所佔份額較低。前述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藥品網購滲透率為7.4%,而美國的藥品網購滲透率已達33.3%,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醫藥電商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狀態。

基於此,業內認為行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但史立臣認為,美國的藥品網購模式和中國並不一樣,並非純粹的互聯網模式。在他看來,醫藥電商存在的藥品真假以及藥品儲存等問題更是監管層面亟需解決的。

一名藥企人士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基於互聯網和醫藥對接的創業上,並非是真正具備醫藥、醫療領域經驗的人士進行。該藥企人士表示,互聯網醫療是能解決實際問題和有極大應用價值的。但任何一個投資方都需要利潤,在追求利潤的路上,違規的可能性很大,但醫藥乃至醫療並不是一個可以快速給到回報的領域。

“大家都在探索。對於醫藥電商來說,未來和處方外流對接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模式。另外,互聯網一定要和實體對接,醫藥電商則可以作為一個服務平臺。”史立臣說。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