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九十年前(1928年7月26日),纽约的一个婴儿发出了他第一声啼哭。在余下的七十一年中,他的天才、他的灵感,他对电影艺术反传统的演绎,使他成为备受尊崇的大师级导演,也带来了一些不解和讽刺——当然,到今天这些大可轻轻拂去。定格在人们印象中的是一张徕卡相机的自拍,和一个传奇的名字——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从1950年初开始拍摄电影,到1999年去世,库布里克只拍摄了13部长片,却让他青史留名:从《巴里·林登》里对色彩、光影和空间的微妙把握、到《闪灵》里展现的疯狂的精神世界、再到《发条橙》里对暴力、人性以及人的异化进行的深度探讨......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巴里·林登》、《闪灵》、《发条橙》海报

今天,小编想和大家一起回顾的是另一部影史经典,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之一的《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该片imdbtop250榜单中排名176,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中排名33。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奇爱博士》的副标题为“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称得上是一笔黑色幽默

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之父J.罗伯特·奥本海默目睹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最初的激动过后,面对巨大的蘑菇云腾起在沙漠上空,熟谙梵文的奥本海默援引2000年前的《薄伽梵歌》中的诗句:“我已成为死神,三界的毁灭者。”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

世界毁灭的阴云第一次如此靠近我们的头顶。特别是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核战争的威胁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全球经济、政治、乃至精神文化。上映于1964年的《奇爱博士》即以核战争为题材,以幽默荒诞的笔触描绘了核战争的恐惧,还有更深层次的,人性和人类文明的危机。

剧情上大概来说,美国的一位空军将领怀疑苏联正在策划阴谋,因此擅自下令对苏联实行核弹轰炸。在飞行过程中,苏联领导人威胁说一旦遭到入侵,将会启动毁灭地球所有生物的“世界末日装置”。围绕这一危机,形形色色的人物上演了一出荒诞的剧目。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令人好奇的是,本片的主角、战争狂人“奇爱博士”对苏联的威胁不屑一顾,认为末日装置不可能发挥作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人类如何才能避免相互毁灭呢?

核威慑为何失效?

我们不妨从核威慑最初的模型入手,并用一棵博弈树来表示。假如美国先行,如果不发动打击,保持现状,双方都不得分。如果美国进攻,苏联用常规手段回应,那么美国得1分,苏联负1分;若苏联启动末日装置,双方各负100分。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相继出招的博弈树

在这个博弈中,美国向前展望,预计自己的进攻不会触发末日装置——这样做的结果对苏联更不利。因此,进攻意味着它能得到1分,不进攻则什么也得不到,是0分。结果是美国一定会进攻,而苏联一定不会启动末日装置,正如奇爱博士所言。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上述情况是假设美国先行,如果苏联先行呢?如果苏联领导人了解博弈论,他们就会率先提出自己的回应规则:“如果美国人进攻,我们的回应就是启动末日装置。”一旦实施了这个威胁,博弈树就改变了。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存在威胁时的博弈树

这样一来,美国人在两个结果中进行取舍,最终会选择保持现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规则必须在对方采取你打算加以影响的行动之前生效。一旦被人占了先机,不管是无条件的行动,抑或威胁与许诺,都将无济于事。

在《奇爱博士》中,苏联在星期五就安装好了“末日装置”,却非推迟到下星期一才告诉美国。偏偏就在这个周末,美国空军将领杰克·D·里珀(Jack D. Ripper)下令他的飞行中队发动了一场核攻击。就这样,苏联的阻吓装置由于对方毫不知晓而未起到任何作用。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那么,如果苏联人在事先已经给出了威胁,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建立有效的核威慑

实际上可能出现两种错误。第一,这个威胁可能失败。如果美国人对苏联人估计错误,贸然发动了进攻,那么全世界都将毁灭,苏联人会后悔当初居然安装了这么一个东西。

第二,这个威胁即便在不应该付诸实践的时候也会实施。假设杰克将军的飞行中队在中途返回了,而这个消息迟迟没有传到“末日装置”那里......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基于两种错误带来的危险,苏联人似乎绝对不会依赖这样一个代价惊人的装置。美国人就认为,到了最后一刻,苏联人还是有着撤销末日装置的权力和意愿。苏联人的核威胁也就失效了。

我们的问题并没有到此停止。核威慑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必然有它的原因。

其实,虽然表明战争必然爆发的确定性的威胁并不能让人信服,但表明战争可能爆发的风险概率却可以变得可信。假如美国人不肯退让,就会出现一种风险,而不是一种确定性,表明末日装置可能启动。这种不确定性降低了这个威胁的程度,从而使苏联觉得这个威胁比较容易承受,因此在美国看来也更加可信。

这一方法可被称为“小步前进”。在这里,每一步都包含一定程度的风险。美国人的每一次不让步都会加大爆发世界大战的风险;而他们的每一个小的让步则都会减少这个风险。通过一定的机制,苏联人可以制造一个大到足以奏效而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的核威胁。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赫鲁晓夫(左)与肯尼迪(右)掰手腕,比喻冷战时的美苏博弈

怎样创造一个包含风险的威胁呢?由于篇幅有限,小编在这里简单介绍。

一言以蔽之,你需要让对手明白,这不是“假如你不服从我,就会出现我会这么做的风险”的问题。相反,这是“假如你不服从我,就会出现不管到时候你我会不会感到后悔,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风险”的问题。或者说,你的机制中包含一个“骰子”,用来决定最后的结果。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具体来说,苏联人可以声明,总书记并不是核威胁的唯一的参与者,他的决策由一套官僚机构负责实施。这个机构在某方面并没有那么灵活,甚至有它自己的冲动。这也意味着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苏联领导们的控制。美国人确实应该认真考虑进攻的后果了。

就《奇爱博士》这个故事而言,最后的结局如何,留给大家自己去亲身体验,小编保证,其黑色幽默、绝妙讽刺绝对会让你大呼过瘾。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是只与博弈论相关,它的主题是多元的:雄性暗示、纳粹思潮、社会隔阂、人性的疯狂......这些元素在库布里克的手笔下跃然于荧幕之上,熠熠生辉。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距离大师离开我们接近二十年了。在二十一世纪漫长的和平年代里,社会欣欣向荣,我们越来越有能力保护自身不被大自然伤害。然而,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容易相互毁灭呢?

这大概不是博弈论的专家能够完全说明的问题。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缅怀大师

(本文中的博弈分析,节选自《策略思维》一书。)

END


迪克西特教授与奈尔伯夫教授合著力作《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已于2013年4月出版上市。

览影阅世|我们在疯狂中走上毁灭之路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

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如果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