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毛家皁——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毛家皂——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毛皂鎮位於山西省懷仁北部,國土面積113.98平方公里,全鎮轄18個行政村,總人口2萬餘人。現人民政府駐地裡八莊村附近,南距懷仁市中心10公里,北距大同市中心30公里,原駐地在毛家皂村。關於毛家皂的來歷,有一種普遍性的說法:該村原來是一片荒灘,後來有毛氏人家來此墾荒,因姓氏名毛家皂。其實,這是後世人們因文衍義。毛家皂,實為明代初期大同鎮駐軍的軍馬場。

打開懷仁地圖,西有口泉河,東有御河,均南流匯入桑乾河。三河之間,自然形成一塊“U”形臺地。“毛家皂”就位於這塊臺地的北部。

戰國末年,秦滅楚,楚國貴族班壹避亂遷居晉北婁煩,以畜牧起家,以致有牛、馬、羊數千群,史稱他當孝惠高後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儼然帝王景象”。其後代聚族而居的班氏縣就位於這塊“U”字形臺地的東南部。漢代以前,這塊“U”形臺地所在的“小三河流域”,為婁煩古國和婁煩縣轄地。從班氏族人“以畜牧起家,以致有牛、馬、羊數千群”看,這裡實屬水草豐美,牛馬藩息的優良牧場。

毛家皂——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優質牧場

1991年春,為配合懷仁磚瓦廠建設,由省考古所和懷仁文管所,對懷仁毛皂鎮楊谷莊村東南約500米處的21座墓葬進行發掘清理。從出土的“丁”字形骨器、鳥形銅帶鉤、瑪瑙、綠松石串飾等器物看,有著明顯的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特徵,而部分墓中出土的牛、羊等動物頭骨、肢骨表明了墓主人身份是從事畜牧業的牧民。當時就有專家指出,這批墓是戰國晚期的樓煩或林胡族墓。

而在毛皂鎮,有三個村子的名稱均與“馬”有關。前村和後村,老宋小時候村人還叫“前後馬圈頭”。何為“馬圈頭”?流傳下來的說法是,宋元時期,蒙人盤踞此地,圈地養馬,南邊的為前馬圈頭,北邊的為後馬圈頭。而老宋的出生地邊家店位於前馬圈頭村南一公里左右,相傳為邊姓人家在牧場南邊開店,與牧人交易,而取名“邊家店”。

“毛家皂”的“皂”字,本字為“草”,而“草”的本字為“艸”。 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何為“皂”焉?《說文》的解釋是:“草,草鬥,櫟實也”(注:櫟實,櫟樹的莢果,即皂角)。“草”字被借為“草木”之“艸”後,則另造“皂”字來代替。

毛家皂——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皂莢

“皂”和“馬”扯上關係,是在距今3800年前的先商時期。《管子·輕重戊》記載說: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皂以養馬,牢以養牛。講的是商祖契的孫子相土發明馬車,而相土的孫子王亥發明牛車,馴服牛馬供人使役的故事。養馬何以用“皂”?“皂以養馬”的“皂”究竟是個什麼東東?這要從字義的衍生說起。從字源上分析,“皂”應為後世之“槽”。古人多以“象物”而衍名。古時的馬槽酷似剖開的皂莢,故以“皂”名之。所以,“皂以養馬”就是“築槽餵養馬匹”。

毛家皂——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明清時期官用馬槽

養馬是需要人的。誰來養馬?當然是奴隸了。所以,古代對養馬奴隸也稱作“皂”。春秋時,“人有十等”,“皂”列第五等。“《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漢書.貨殖傳》:“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子於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槨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顏師古注:“皂,養馬者也。隸之言著也,屬著於人也”。說明,自古“皂”就是“養馬者”。

而“毛皂”的最初得名當為明代初期。明代初葉,在北部邊地建有許多軍馬場,這些軍馬場附近水草豐美,多坡地,利於放牧。史載明代大同鎮除13萬駐軍外,還有戰馬5萬餘匹,於是選擇許多草旺水豐的地方,建立了軍馬場。一個軍馬場有若干管理人員,由一負責人,類似於弼馬溫的角色,以此人姓氏命名馬場,如馬家皂、安家皂、貝家皂、原家皂、畢家皂、利仁皂、龍花皂等等。

而“毛家皂”,就是這眾“皂”之一。

毛家皂——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口泉河溼地

毛家皂——明初大同鎮軍馬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