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年 再尋邢台雙鳳山「野馬」

時隔6年 再尋邢臺雙鳳山“野馬”

■“野馬”體型健碩,身材勻稱,堪稱完美。

時隔6年 再尋邢臺雙鳳山“野馬”

■“野馬”在山頂草甸上繁衍生息。

時隔6年 再尋邢臺雙鳳山“野馬”

■縱身馳騁。

時隔6年 再尋邢臺雙鳳山“野馬”

■自由自在地生活。

時隔6年 再尋邢臺雙鳳山“野馬”

■“野馬”群成為邢臺一道美麗的風景。

今日出鏡

邢臺縣雙鳳山上“野馬群”

採訪理由

自2012年5月,本報率先報道邢臺縣雙鳳山“野馬”以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雙鳳山“野馬”儼然成了邢臺的一道風景。時隔6年,記者再上雙鳳山探訪,經過一番清點,細數“野馬”的數量達47匹,比6年前稍有減少。讓人欣喜是,馬群中還有7匹小野馬駒正在茁壯成長,這也意味著“野馬群”完全具備在野外繁衍的能力,也說明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足夠良好,能夠承載這些“野馬”的生存所需。

□文\圖 本報記者 丁寶軍

出邢臺市區後,沿邢左公路西行20餘公里,就到了邢臺縣太子井鄉轄區。雙鳳山位於西牛峪村南,最高的那座山峰即為雙鳳山,海拔700多米。

雙鳳山山頂部原來是一個名為賈家坪的自然村,它是西牛峪村的一個小隊,鑑於生活條件很不方便,原本沒幾戶的居民早在1990年就整體搬遷了。村民原先種的田成了草場,騰出來的房屋成了“野馬”冬天的住所,村邊的石頭房中可見滿地厚厚的馬糞。

過了賈家坪繼續前行,放眼望去,是看不到邊沿的草甸。馬蹄的痕跡和一堆堆馬糞隨處可見。“野馬”呢?四處尋找不見蹤影,在一根木樁、幾道簡易鐵絲網的柵欄門前,老郭說,“馬肯定走不遠,你看這堆馬糞還是新的”,步行十餘分鐘,穿越連片草甸,攀上一個小山崗,在山頂西部離懸崖邊不遠的地方,看到了馬群的蹤影。“現在山上的馬分成了兩撥,這個馬群剛從馬群分出來不久,只有五六匹”。

繼續前行,翻過一個山坡,眼前豁然開朗,一大片山頂草甸的邊緣,大群“野馬”正在悠閒地吃草、撒歡,見到有人走近,警惕的頭馬一聲嘶鳴,隨即馬群隨其縱身奔馳,《敕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的詩意畫面瞬時湧現。

眼前的“野馬”個頭高矮不一,顏色有棕有黑,還有些是栗色,有幾匹為黑色、花白色。這些馬的鬃毛從額頭到頸部,一直蔓延到馬肩,一尺有餘的馬鬃垂下來順滑飄逸,長長的馬尾幾乎接近地面。它們的肌肉緊繃、體型健碩,肩胛骨凸顯,身材勻稱,堪稱完美。

“野馬群”所在的雙鳳山三面是深溝、山崖,只有一條山路通向不遠的賈家坪村舊址,前些年為了防止馬群跌落懸崖,設置了一些鐵絲網,同時開挖了一些水池,再加上山頂食物充足,30多年來,這些馬基本不用管理,一直是自生自滅。馬跑不下來,人也不容易上去,山頂大片的草甸,成了馬群天然的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原來的生產隊解散,村民們紛紛外出打工,生產隊的幾匹馬沒了大用處,村民們捨不得賣掉、殺掉,就把馬牽到了山頂的這片草坡上,當時共放養了四五匹馬,經歷了數代繁衍,馬群已經增加到47匹,它們都是最初幾匹馬的後代。常年野外生存,使這些馬野性大增,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日漸增強,跑得飛快,有時候還越過鐵絲網,到外面覓食活動。

38年來,這群“野馬”顯然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在這片數千畝的山頂草甸上繁衍生息、自由自在生活。

嚴格說來,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野馬。邢臺市畜牧站副站長張毅介紹,“雖然是野外放養的家馬後代,無人照料,野生野長,但依然是家馬血統。”雙鳳山的這群馬屬於河北省唯一的本土馬種張北馬。有數據稱,2006年底,張北馬全省存欄量也只有68匹。如此以來,雙鳳山存在的馬群讓張北馬的數量增加不少。更重要的是,從近40年的野化時間來說,馬群存在的意義同樣珍貴。

對於邢臺縣來說,雙鳳山“野馬群”儼然是不可多得的資源,“野馬”的存在為太子井乃至邢臺縣增色不少。據瞭解,當地相關部門已編制了整體發展規劃,退耕還林,擴大草場面積,嚴格禁槍禁獵等等。

保護、修復馬群的生存環境固然十分重要。而讓張毅有些擔憂的是,當初的幾匹馬繁衍至今,成為40餘匹的馬群,已經出現近親繁殖問題,張毅建議從其他地方引進2到3匹同品種的公馬或母馬,以應對近親繁殖導致的種群弱化問題。很多人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雙鳳山“野馬”群會成為邢臺一道美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