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当你好不容易趁着假期,逛个公园亲近大自然时,免不了碰上这样一个场景: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微博

几十个大爷们并排一起,支开三脚架,各种长枪短炮,对准远处的花鸟。颐和园、圆明园、奥森、玉渊潭,只要有风景,就有中老年摄影团的足迹。特别是荷花盛开时,那场面就更为壮观。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我叫郭好好/微博

春天拍玉兰花,夏天拍荷花,无聊的时候拍鸟,或者找妹子拍人像,像三里屯这样的帝都摄影圣地,也是中老年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via VICE

不要小看这群大爷,他们手上的一个镜头,动辄都是几万元。当你还在为自己的第一台单反分期付款时,身怀重器的大爷已经用自己的退休金,买了第五个长焦镜头。

在摄影圈,这群中老年摄影爱好者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老法师”。

所谓“老法师”,就是指那些五六十岁,热衷抱团和参加比赛,爱拍花鸟和女人,喜欢游山玩水,在固定地点摆拍的中老年摄影爱好者。

他们基础摄影理论虽然缺乏,可他们对相机品牌却了如指掌。在老法师眼里,不会摄影不重要,看起来不专业才是致命的。

怎么样看起来专业呢?就是装备到位,设备齐全。

首先,相机镜头要长、光圈要大,必须三脚架。其次服饰要专业,下面这一件导演风马甲是必备单品。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图虫摄影网/ 微博

什么是好片子?构图好?修图牛逼?都不是。在老法师心里,有一套不同于年轻人的标准。这套标准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毒德大学,刀锐奶化”

“毒德大学”,即摄影圈论坛流行语:“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期待您的佳作!”

所谓毒,是指镜头毒,器材棒;德,德味,指德国相机镜头的味道;大师,学习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应该学习哪里,因为好不好哪里好,谁也不知道。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而“刀锐奶化”是指“焦内如刀割般犀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这句话一是说你镜头对焦好,二是说你虚化效果好。在中老年摄影圈,对焦不够锐,背景不够虚,都不能称之为好片。

只有好器材,才做得到这八个字。“这个光圈够大虚的漂亮!我也要买一只这样的镜头!摄影大赛开始了快去投稿!”

技巧、审美、后期?别闹了,大爷拿出那只价值 10 万、重达 10 斤、又黑、又粗、又长的 400 mm 尼康黑炮,告诉你:“小伙子,摄影嘛,就是要花钱的,不舍得就别玩了。”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这一个迷彩长焦镜头,是大爷最重要的 battle

嘲笑老法师,是摄影圈的政治正确。因为他们就像占有好资源却不会演戏的小鲜肉一样,空有不少好的设备,却靠着谜一样的审美拍出让人难以恭维的片子。

大爷们拍出来的片子要么是一朵花、一只鸟的特写,要么是花团紧簇当中,有正在造作摆 pose 的人。像下面这种残荷败柳,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大爷的镜头中的。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绽放的花、灵动的鸟、土气的姑娘,是大爷摄影的三要素,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体现。他们把未燃尽的青春、对生活的热爱,全部融入了自己的作品里。中老年摄影圈没有丧文化,那些照片虽然你很难欣赏,却不得不说它们个个色彩艳丽,阳光积极。

大爷们不仅乐观积极,还擅长相互学习。近年中老年摄影爱好者呈井喷式增长,出现了不少老年摄影协会和组织,我随便逛了几个网站,发现大爷们真的太 nice 了,无论你发什么,都会有人鼓励你、支持你。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这个备受喜爱的“精彩佳作”在此: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Via 知乎

比起酷爱讽刺挖苦的年轻人,老年人摄影论坛的回复总是简洁朴实又温暖,比如:

“ 漂亮,欣赏学习!”、“斜线构图,色彩靓丽!欣赏学习!”“精彩抓拍,欣赏学习!”

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互相赞美才能共同进步。

摄影是中老年人的诗和远方,是回到 15 岁的青春时光。

爱好摄影的年轻人嘲笑老法师,是因为老法师拿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器材,拍着用手机都能照的片子。他们坚信,如果这套设备在自己手上,自己一定能成为顶尖的摄影师。

老法师们年轻时也是这样想的。

七八十年代,摄影师是一件很神圣的职业。小城市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照相馆,在 80 年代数码相机普及起来以前,人们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会合影留念。

数码相机风靡的 80 年代,大多数 50 后、60 后已经开始忙着赚钱养家,在三大件还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年代,摄影绝不是平民能玩得起的东西,一张胶卷都很贵,按一下快门就是钱。所以,即使羡慕、憧憬,也只能把这个梦想压在心底。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80 年代的大画幅相机,用来拍全家福的

到了五六十岁,终于有钱有闲,可以尽情发展这项爱好了。对于中老年文艺爱好者来说,摄影是最高阶的炫富方式。只要有更好的镜头,你就是人生赢家了,出门旅游就哪也不怕了,拍任何东西都能获取一片掌声,虚荣心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

至于为什么中老年摄影爱好者都喜欢拍花花草草,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一个人 15 岁时喜欢的东西,会对他产生终生的影响。我 15 岁时喜欢看流星花园,现在快秃了还是爱看流星花园,道明寺的菠萝头再羞耻,我也不会觉得多难看。

老法师们也是一样。由于物质匮乏,他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太多选择,衣服款式男女一样,颜色只有灰、蓝、黑,被外国媒体形容为“蓝蚂蚁”“灰蚂蚁”。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70 年代初的中国

70 年代中后期,老法师们步入了青春期,突然风气开放了,街上开始流行碎花裙子。你能想象一件花裙子对于从小穿蓝色、灰色衣服的年轻人的冲击么?那感觉不亚于周杰伦之于 90 后。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1977 年,顾客在瑞蚨祥选购“的确良”和碎花棉布。

一个鲜艳的、满是碎花的布料,也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一生的审美。你妈的鲜花头像和表情包,家里的花床单,碎花的遥控器套,全都是受了碎花“的确良”的影响。

70 年代的锦绣河山风光挂历和美女挂历,是中老年摄影爱好者们的启蒙老师。下面这张 1978 年的挂历封面,是不是和他们的拍摄作品十分类似?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80 年代初,挂历上的美女,无一不是躲在花丛中的。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大爷手里的长焦镜头,藏着他们 15 岁的灵魂

鲜花配美女,这种搭配已经深深刻在 60 后的脑袋里,我们认为的过时、老土,曾经是他们的青春记忆。

摄影还是一个能强身健体的爱好,别说一个长焦摄像机了,我自从买了普通单反,出门旅游的次数都降低了,因为随身带着真的很沉(我大概后悔了 100 次自己为什么不买个微单)。而大爷们携带三脚架+多个镜头,十几二十斤绝对是有的,长此以往至少臂力惊人,强壮的像个小伙子,再也不用吃什么骗人的保健品了。

所以,那些扛着摄影机的大爷们,不过是在用 50 岁的身体,找回自己 15 岁的状态,仅此而已。

这比挂个相机泡妞骗妹,自己封个摄影工作室,拍一堆毫无内涵的糖水片,片子只注重后期合成的伪文艺青年,简直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