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纪念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七十周年而作

□赵惠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今年是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成立70周年,回顾当年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笔者深感当时边区党委制定的“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战略方针之正确,贯彻这一方针加速了边区全境的解放,支持了广东、福建两省的解放战争,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表扬嘉奖。在边区党委成立70周年之际,编写此文,以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勉励后人。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书记魏金水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共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

“先粤东后闽西南”方针的提出

在抗日战争期间,留守闽粤赣边区的游击队实行“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展开活动,后因国民党顽固派疯狂摧残老根据地,游击队始开展武装自卫。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边区军民执行了中央关于南方实行分散坚持的方针。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7年2月,中共闽粤边工委接到上级传达的中共中央对南方各省工作的指示:有可能公开根据地的地方,立即公开游击根据地……应鼓励原有公开或半公开武装,紧紧依靠群众继续奋斗,不应采取消极复员政策,长敌人之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根据中央指示,闽粤边工委研究分析了闽粤赣边区的具体情况特点,提出以粤东为主要出击方向,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战略方针,这是因为:原闽西南老苏区老游击区多年来屡遭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摧残,群众顾虑较大,同时,当地的国民党军政当局有着长期的反共反革命经验,在地方上不但建立了严密的党、政、军、特统治机构,还驻有福建省三个保安团,且各县区乡都建立了反动的地区武装自卫队,发动游击战争所需兵源和给养的解决困难都比较大;粤东的党组织已恢复活动并进一步发展,原韩江纵队开展的几百个农村游击根据地都较好地保存下来,城乡反蒋斗争正在兴起,群众斗争情绪较高,基础深厚,而该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力量相对较薄弱、地方驻军较少,且战斗力较差,同时,经济文化较闽西南地区发达,兵源和给养比较容易解决。如果游击战争先从粤东发动,则容易在短期内打开局面,有利于整个闽粤赣边游击战争的发展。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战略方针,经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方方请示中共中央同意。1947年5月中旬,闽粤赣边工委将领导机关从永定迁到大埔境内,在粤东建立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与此同时,以原王涛支队骨干与梅埔特务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以刘永生为支队长,全队共计29人,编为3个班。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和香港分局的指示,1947年6月,边区工委在大埔严背畲召开工委、执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当时边区革命斗争形势,确定边区党的总任务是“为创建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而奋斗”。会议决定,领导群众反抗国民党的“三征”政策,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创造公开根据地,巩固原有地区并发展成一片;地委的武装称支队,各县继续组织扩大武工队和游击小组,工委的武装命名为“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对外仍称粤东支队)”,刘永生为总队长、魏金水为总政委,行动方针是大量摧毁敌人区乡政权、乡公所武装和地方反动武装、既要反对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也要反对不顾力量和情况的乱搞。

此后,闽南支队、闽西支队相继建立,同时,各地区的县委也抓紧建立县游击队和武工队。边区各级武装的组建,为顺利执行“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游击战争发展方针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开辟闽粤赣边游击根据地的良好开端。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闽粤赣边区纵队成立旧址: 广东省大埔县光德镇上漳小学

在“先粤东后闽西南”方针下发展壮大

1947年9月,闽粤赣边工委提出“加速准备力量、迎接大军南下、壮大人民武装、配合全国总反攻、推翻闽粤赣边蒋匪统治,解放闽粤赣边区苦难人民”的口号和任务,工委主要领导人朱曼平、王维、刘永生与粤东地委领导张全福等人共同拟订了一项大规模出击,放手开展游击战争的计划,选定群众基础较好的梅埔丰边为出击基地,以大麻为出击目标。10月22日,粤东支队出击大麻旗开得胜,计击毙伪巡官郭克雄等4人,60余名敌人或逃或降,缴获颇丰,并开仓分粮; 28日,奇袭梅县三乡再度告捷,计毙敌12人,俘敌50多人,缴枪60多支,子弹3000多发,烧毁伪乡公所一切档案,另有30多名革命青年参加游击队。

粤东支队在大麻、三乡的胜利,打开了梅埔丰武装斗争的新局面,粤东支队扩编为三个中队,分三路出击敌人,打下梅埔丰边几十个乡公所,仅大埔县在伪建制中的29个乡政权就被摧毁了20个,还于1948年2月24日攻进蕉岭县城,歼灭国民党5个中队缴获大批枪支弹药以及军用品,并释放被关押的100多名政治犯和无辜群众,伪县长李秋谷被伪广东省主席宋子文撤职。3月,宋子文任命陆军中将涂思宗为闽粤赣边“剿总”司令,涂思宗把他的“剿总”指挥部从广州移至松口,炮制了“六路进攻”“十字扫荡”的计划。我粤东支队和地方武装大力反击,频频击溃敌人的进攻,特别是先于梅县三乡活捉敌少将高参张光前,后又在丰顺马头山击溃美式装备的方景韩营,予敌沉重打击,致敌人的“六路进攻”“十字扫荡”均被我击败,涂思宗被宋子文撤职,改由国民党中将喻英奇为闽粤赣边“剿总”司令、指挥部驻潮州。潮汕解放时,喻英奇被我俘虏。

1948年边区工委书记魏金水发表《反“清剿”一般经验的总结》一文,文章引用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略问题》中有关论断,总结边区党与人民武装胜利的基本经验:(一)正确执行毛泽东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二)各方面工作的密切配合与充分准备,有符合实际的作战计划部署和统一指挥;(三)正确了解和判断敌情、慎重作战,保持旺盛的主动作战精神;(四)能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每一战役作战阶段和战略战术指导思想。魏金水的文章,是对毛泽东军事理论著作的具体运用。

同时,遵照闽粤赣边工委指示,在开辟新区根据地中主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每个乡组建一个武装工作队,支持群众反霸分粮,防止反动分子反攻倒算;(二)组织农会(暂时代替基层政权)进行生产救灾,封山育林、监视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三)组建民兵,协助游击队侦察敌情,站岗放哨,在必要时协同游击队参加战斗,如1949年3月19日在富岭保卫战中民兵起了重大作用;(四)做好对开明士绅的统战工作,团结他们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五)做好妇女工作,组织她们上夜校,既学习文化,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搞好生产、支前等工作。通过上述工作使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

随着游击战争的胜利、边区各地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光靠在根据地筹粮、筹款不能满足部队及工作人员给养。边区工委经过在梅江、汀江等小点进行征税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大埔韩江三洲渡口设税收站,独八大队负责这项工作。三洲处在韩江中游,每天经过的大小火轮有120多艘,民船近500条,我们与船主及工人订好暗号。船只经过时吹哨子,船靠岸后依据所载货物,按规定征收现金或实物,给船主及工人适当奖励,如有敌兵护航则以暗号示知,避免税收人员伤亡。如载有重要物资,护航敌兵不停,则截击没收,如1948年6月进行10天集中收税时,至第10日,税收队得到密报,有一电船拖三条民船,载有喻英奇的军粮600石,经税收人员查实后全部没收,这次集中行动,共收得税款港币约38000元,还有上千石大米和大批布匹、西药、日用工业品等物资,解决了当时边区游击队和工作人员的给养问题。

在此期间,闽西、闽南、潮汕及安溪、同安、南安等地人民武装频频出击敌人,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队伍。

由于边区党组织认真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使根据地建设成为边区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到1948年底,边区游击区扩大到28个县,其中20个县除了县城和少数较大的乡镇外,广大农村已成为人民武装控制的根据地,其范围纵横数百里,人口约200多万,加上半控制地区的人口约有400多万人,边区人民武装主力部队有一个直属团5个支队9个团27个大队,每个县委都部署有几个武工队,总兵力由1948年春的2600多人发展到8260人,装备有轻重机枪70挺,长短枪7960支,还有2万多人的民兵。人民武装从1948年3月到年底,共歼敌3400余人,不仅极大地削弱敌人有生力量,还加深了边区敌人内部的矛盾,使其军事、政治、经济都陷入深刻的危机,为边区人民武装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及边纵正式成立

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6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筹备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委员会(即闽粤赣边区党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统一领导指挥边区的解放战争。

遵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决定,在闽粤赣边工委的筹备与召集下,于1948年8月7日至24日,在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溪村召开闽粤赣边区党的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原闽粤赣边工委和粤东、潮汕、闽西、闽南地委的主要领导人魏金水、刘永生、朱曼平、王维、张昭娣、林美南、刘向东、李平、范元辉、罗炳钦、陈文平、吴健民、李习楷、黄维礼、洪椰子十五人,代表着边区2300多名党员。会议以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政策和今后战略任务的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总结过去一年来闽粤赣边区党的工作,会议集中研究了边区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和政策的高度来认识,会议根据香港分局当时的指示精神,深入地讨论了边区党今后的总任务,以及军事斗争、群众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宣传和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方针策略,会议通过了《中共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决议案》。会议选举成立了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魏金水、刘永生、朱曼平、林美南、王维、张昭娣、林映雪、卢叨、张金梅、曾广、李平、刘向东、陈文平、范元辉、黄维礼、廖伟等16人为委员,魏金水、刘永生、朱曼平、林美南、王维五人为常委。魏金水为书记,朱曼平为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王维为组织部长。边区党委下辖闽西、闽南、梅州、潮汕、韩东5个地委,同时宣布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下辖直属部队和梅州、潮汕、韩江、闽西、闽南等5个支队,支队下辖直属团和各县独立团或独立大队。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1949年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中共闽粤赣边党代会的召开,是边区党的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在关键时刻统一加强了边区党组织和人民武装的领导,更有利于整个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协调与发展,把边区革命根据地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先粤东后闽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杨成武题词

1948年6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曾指示,可把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的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并向中央军委报告。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增长到310万人,为适应革命战争的迅速发展和向全国进军的需要,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令,统一规定全军的组织编制和番号,全国各部队和游击队陆续进行整编。12月27日中央军委批准闽粤赣边纵队的建立及其领导人名单。12月30日,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1949年1月1日,新华社公开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闽粤赣边、桂滇黔边纵队成立宣言》,公开宣布闽粤赣边领导人是:司令员刘永生、政治委员魏金水,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铁坚,副政治委员朱曼平,政治部主任林美南,边纵部队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同日,魏金水在边区党委机关新年晚会上发表《继续打天下,准备管天下》的讲话,给边区军民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为准备接管政权,各类干校应运而生,如在大埔角即开办有韩江干校、财经干校、妇女干校、卫生干校等。

1949年春,边纵在刘永生率领下,攻下反动堡垒湖寮,这是原国民党广东省主席罗卓英等一批国民党军政要员的老家,对敌人震慑很大。首战湖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边纵春季攻势,潮汕平原、兴梅、闽西、闽南各地一时间风起云涌。整个春季攻势,边纵各部队共作战130余次,歼敌2600多人,解放较大市镇50多个。在全国解放战争和边区解放战争大好形势推动下,边纵抽调部分主力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大埔县城,正式拉开了边区县级政权全面解放和接管的大幕。另一方面,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了兴梅地区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闽西地方实力派,派员与我边区党委负责人联系,表示要弃暗投明。经边区党委研究同意后,兴梅、闽西两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相继起义。至此,粤东和闽西解放区连结起来,或单独作战,或在南下大军支持配合下,边纵各武装陆续向边区各县市发起进攻,解放了包括汕头、漳州在内的38个县市,闽粤赣边区连成一片,边纵队伍发展到2.1万多人,歼敌3.3万人,有力地支持了福建、广东两省的解放战争,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嘉奖和表扬!

边纵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孤悬敌后,取得全边区的解放,为全国解放战争取得光辉的战果,成长为一支“南天劲旅”。

在纪念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70周年之际,参考林天乙同志编写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写成此文,以慰革命先烈和颂扬闽粤赣边区军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一致,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