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以史为镜,珍惜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是200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李德·哈特。在汗牛充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具通盘关照的权威作品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本书能使读者鉴往知今,历史的真实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全面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以史为镜,珍惜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2] 、《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二战片段

入侵波兰:

需要明确的是波兰并不弱,它拥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而德国负责攻击的兵力由48个常备师组成。那波兰为什么输的那么快:首先是波兰过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要求他不能损失一寸土地,所以他们将兵力在国境线上一字排开。大大分散了兵力。而如果他们后退一些,集中到桑河的后方,也许是更加聪明的部署。其次德国的装甲师编制成为二战最强大的武器,而波兰的战略思路还停留在骑兵的阶段。所以被德国快速突破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最后的打击来自于苏联的入侵,苏联在战前就已经和德国谈好如何瓜分波兰,波兰在德国和苏联的双重夹击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全崩溃了。而说好支援的法国还在进行他漫长的征兵动员呢。

结论: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总结为两句话,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落伍陆军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迅速打垮了,这支坦克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诸实践。同时,在西面,一支行动缓慢的陆军始终未能发挥任何有效的压力,直到时间已经太晚为止。

以史为镜,珍惜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法国沦陷

德国的作战计划在一次非常偶然情况下,做了重大的调整,而这次调整根本上改变了二战的格局。1940年1月,一名空军少校带着全套德军西线作战的计划前往伯恩会谈,但是大雾让他迷失了方向,最后迫降至比利时。比利时获得了部分信息。在作战计划中,德国进攻法国的路线仍旧是参考一战时主攻比利时中部的。在这次事故发生后,希特勒改变了他的计划,最终决定从阿登地区进攻色当。而这个英法认为“不能通过的阿登”恰恰就是联军部队和法国马其顿防线的唯一空隙。

5月,希特勒发动西线战事,在对荷兰的战役中,空降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德国仅动用了4000名伞兵部队,仅用了5天,荷兰就投降了。5月12日,古德里安指挥的第十九装甲师开始进攻色当,5月14日,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渡过了马斯河,并击退了一个迟到的法国反击。这时,向西的道路,已经完全向他打开。接下去古德里安不顾上司的命令,又狂奔50英里,如入无人之境,彻底使得法军的防备全面崩溃。法军的指挥官是根据1918年的慢动作方法训练出来的,在精神上就无法适应德国坦克的行进速度,可以说,在战略和战术上,根本就是不是一个层面的战争。战争才开始3天,雷诺就对丘吉尔说,我们已经输了这场会战。甚至连德国人也被自己取得的胜利吓坏了。希特勒感到非常的紧张,一切都太顺利了,甚至都不像是真的。最后一刻,古德里安受到制止,不让他继续在海岸直冲。希特勒的这个决定让英国人得以从容的撤回33万人。而英国人原来最好的希望也就是能够撤回4.5万人。这个“敦刻尔克的奇迹”使得英国得以保存实力,并在5年后卷土重来。此后法国一败涂地,6月9日法国政府撤离巴黎,6月16日提出投降。

陷入苏联

德国没有按照原计划拿下苏联有几个原因:1、苏联的广阔领土,导致德军的军队根本不够用,而且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使得坦克部队长驱直入后,步兵和补给都无法跟上。而空军又远远不够支撑这么长的战线。2、对于闪电战的执行不坚决,德国高层的犹豫不决几乎浪费了整个8月;虽然在法国,已经证明高速机械化部队的成功,可是在苏联,包围战还是取得了领导地位。到底是直攻莫斯科还是通过包围歼灭红军,德国一直在犹豫。3、进攻苏联的坦克是轮胎式而不是履带式的,不适应苏联的沙石小路,尤其是一遇到下雨天更加的泥泞不堪。进攻速度大大延缓。而且苏联人的顽强抵抗,也让德国人一筹莫展,即使最终以投降结束,但是苏联人还是会顽抗一周以上。4、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动员能力了。 从原先的200个师,在第一轮的攻击停止后,苏联迅速征兵到360个师。而漫长的冬天,让德军损耗兵力1/3以上。双方的优劣势被倒置过来。5、过程超越了目标,军事的主要目的是要消灭有生力量,而希特勒攻克斯大林格勒的强烈愿望超越了一切。最终导致德国军队进一步陷入苏联的旋窝之中。6、朱可夫针对德军弱点的猛攻,当德军战略撤退时,朱可夫又表现出极其的谨慎。一个好的元帅,是能完全扭转局面的。

以史为镜,珍惜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也是一步一步沦为不得不战的地步;一战期间日本和英国是结盟的,一战后,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拿下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甚至还提出21条,最终因美国的强烈反对而作罢。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日本损失惨重,于是日本把目光再度对准了中国。1931年入侵东北,成立了伪满。而1937年干脆全面入侵中国。1941年7月,美国要求日本从印度支那和中国撤军,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并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开战,二是接受美国的条件,并逐步陷入更糟糕的境地坐以待毙。而当时军国主义控制下的日本显然会选择开战。于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在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的海军力量和盟军的力量势均力敌,但是日本在航空母舰的数量上有优势,而且日本军人训练有素,组织严密。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一把直插日本咽喉的匕首,所以必须采用奇袭,让他瘫痪,才能安全的进行其它的战斗。而美国方面,虽然实现得到2次警告,但是美国人就从来没有考虑过日本人袭击珍珠港的可能性。人是有思维盲点的。而且美国人过于夜郎自大。所以珍珠港事件并不像很多阴谋论者所描述的那样是罗斯福故意设计出来让美国人民能同意美国参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结果,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但是不幸的是没有干掉主要的攻击目标,美国的航空母舰和美国的油库等重要设施。使得美国可以在较快的速度下得以恢复。

以史为镜,珍惜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中途岛战役

太平洋战役的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在此之前,日本的海军力量超越英美的联合。尤其是航空母舰占有更大的优势。日本海军希望能再做一次成功的攻击,可以彻底消灭美国在太平洋卷土重来的可能。于是决定攻击中途岛,用这个行动作为诱饵吸引美国太平洋舰队应战,而后将其消灭。日本拟定了详尽而宏大的计划。总共出动了200艘舰艇,包括8艘航空母舰,11艘战斗舰,22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艇。还有600架飞机。而美国方面只有76艘舰艇。日本主要有两个攻击点,一个是荷兰港,一个中途岛。日本希望在攻击荷兰港后,美国舰队可以往荷兰港方面去,正好落入日本两支舰队的中间,然后包围消灭。只是美国人根本没有这么干。美国人的优势是情报优势,美国的长程“卡塔林那”式飞机,能够提早将日本的行踪告诉美国,而日本的飞机搜索则有相当大的缝隙。这点差异,造成双方优势逆转。日本人还有一个战术上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飞机不是批次起飞,而是4艘航舰上的飞机同时起飞,在6月4日,日本打算发动对中途岛的轰炸,在所有飞机上的鱼雷都换成炸弹后,日本侦察机发现美国舰队,这时的日本飞机已经无法在空中进攻美国舰队。而美国在确定日本舰队的目标位置后,排出轰炸机分批次的对日本航母进行轰炸,日本人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最终日本在中途岛损失4艘航空母舰和330架飞机。而美国仅损失一艘航空母舰和150架飞机。日本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太平洋作战了。而且由于缺少航母,日本也从此失去了空中优势,最终导致未来的瓜达尔卡纳尔的争夺战中惨遭失败。

广岛和长崎

在二战的尾声,日本战败的命运已经彰显。投降只是时间问题。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中已经明确表示要立刻结束战争。而陆相和陆海两军参谋首长则表示需要继续抵抗到可以获得比较温和的和平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为什么要投下原子弹呢:原因有三:1、减少人员损伤,如果原子弹可以解决问题,就不需要再投入兵力迫使日本人投降。2、阻止苏联进入日本。苏联已经要求分享对于日本的占领。如果投放原子弹,则苏联便没有理由进入日本;3、科学家需要这次实验,原子弹的研发已经消耗20亿美元,如果根本未曾使用,则战后人民的质疑将随之而来。所以投放原子弹对于美国民众是个交代。所以为了美国人的利益,最终导致日本在广岛和长崎伤亡30万平民。更重要的是,从此世界便生活在核弹的阴影之下,直至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