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家梁衡写的文章怎么样?

全功率1


坦率说,个人非常不喜欢梁衡的文章,如果不是职业关系,很怀疑他的作品可以放入中学教材。

梁衡主攻散文,白话散文本就是比较好写的文体

白话散文到目前为止,真正能算是大家的作者非常少,因为文体没有太多限制,怎么写都有它的道理。

相比之下,白话诗、白话小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范,不按这个规范写,肯定要受批评。虽然这个规范不是显性的,主要看写作者是否露怯。比如白话诗,如果仍一韵到底,肯定会有人批评是儿歌,如果仍采用复踏的抒情方式,也肯定会有人不以为然。在小说故事的结构上,也有很多细节要求。今天创作者面对的是一大堆专业作者,然后才是面对读者,所以不容易展开。

在今天,白话诗作者、白话小说作者需要下比较多功夫,至少阅读量要够,一出手就能知道他到了哪个段位。

白话散文的专业性就远没这么强,所以被很多业余作者,尤其是有点权的业余作者所喜爱。

散文结构起来非常容易,而且没有固定的判断标准,严格来说,朱自清的散文我就很不喜欢,上中学时,老师一讲他的散文,同学就笑,完全是酸文假醋,读后牙疼,连老师都觉得别扭,特别是“那是一种醉人的绿”,几乎每年级都有一个同学外号叫“绿”。

图片说明: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历来有争议,作为白话散文开创期的写作,难免会有一些争议,白话诗的开创之作《尝试集》岂不更糟。

再如《荷塘月色》开头,“近几天心情颇不宁静”,有人说是基于时事,但也有人根据日记说,那几天朱自清正跟老婆吵架。

图片说明:因朱自清先生名篇《荷塘月色》而闻名的北大未名湖,去过那里的人恐怕都会大失所望,个人觉得:散文抒情是没问题的,但抒情只能是散文的一个部分,散文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否则成了不分行的诗,靠朗读等加入戏剧化成分,这就未必适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至于《背影》,写得那么感人,但事实上朱自清和父亲感情很糟,父亲和他断了父子关系,至死都没有挽回,可我们只看文本,俨然是一副父子情深的画面。

显然,散文作伪的空间是比较大的,假感情也能说成真感情。

梁衡散文的思想性太薄弱,完全是思想不够滥情凑

梁衡的思想远离时代,对于当代人的痛苦,对于心灵孤独、彷徨,对于时代的批判,几乎没有体察,或者故意让开,只能通过赞美山川、历史、人民朴素之类,维持表面的平和。

只看文本,梁衡既不懂得古典,也不懂得现代,他的散文不过是粗糙的装饰品,有一点小的抒情方式变化,一点小情趣,完全达不到艺术的要求。

缺乏思想的文本未必不是好文本,那就需要在语言上有追求,要在情感节奏上有追求,梁衡的文章在这方面也表现不佳,他的语言是典型的新闻语言,简洁、干净、准确,是一种工具式语言,绝不是文学的语言,不具备文学语言应有的文本自觉和挑战性,没有拓展出新的表现空间。

至于情感节奏,梁衡的文章基本传达不出独特的情感,基本上是一个被概念格式化的人。

梁衡书为何出了这么多

一方面,梁衡的散文适合教学,意思不大,但比较容易分段,写的也比较清楚,容易阅读,容易理解。越平庸,越容易看出文章的结构来。

图片说明:当下对散文似乎有一种误解,以为拽弄文辞就叫散文,似乎除了审美之外,散文就没有其他空间,这样散文就会越写越肉麻。文学毕竟还是需要思想来支撑的,不能走到装腔作势的地步。

另一方面,其实读者自己百度一下梁衡的职业履历,自然就明白。

总之,梁衡的知名度比较高,但具体说起他哪篇文章好,估计谁也想不起来,谁也说不出。当下有许多这样没有作品的作家,堪称奇观。


老虎他爹


梁衡先生写的文章可读性比较强,因为他总能遵循自己确定的文章写作“三层五诀”这一写作方法论进行写作,写作风格自成一体。

那么,何为文章写作的“三层五诀”呢?

梁衡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过,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一篇文章第一层必须要给读者带来信息(知识),第二层必须带来审美,第三层在更高的层次上带给读者思想。这样的文章就具备了可读性。他说过,写作如打仗,就是要想办法征服读者,赢得读者。写文章如果做到第一层就已经有效了,倘若三层都能做到,就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好文章。

至于五诀,梁衡先生在《文章五诀》一文中有详细介绍。五诀包括形、事、情、理、典五个方面。梁衡先生认为,文者,纹也,五色之彩构成锦绣文章。写作中理应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这五诀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串连,这样写作则能做到虚实相兼,辉映成趣。

其实,梁衡先生这一写作主张,目的就是赢得读者。为读者而写,奉献好文章给读者,这是写作的天规,是谓“文德”。他的散文大作《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曾获2010年散文年度排行榜第一名,实至名归,充分体现了文章写作的“五诀”理念。有趣的是,我有一个学生在2014年高考中作文题目从梁衡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文章题目化用成高考作文题目《跨越岁月的美丽》大获全胜,以优异成绩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被传为高考佳话。可见,梁衡先生的写作语言对初学写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写作与语言密码


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念辛弃疾

挑灯看剑驰骋,

金戈铁马威风。

山河牵挂心中,

诗情与国同生。

愁与河山共载,

爱恨狂卷大风。

辛勤铸磨弃疾,

扶栏谁不动容。

以上是我在看他"把栏杆拍遍"后的感诗。由此,认识了梁衡散文。

这是一本教材推荐。我拣了几篇熟识的近代人物。一是“大无大有周恩来",他剖析入骨三分。总理的六无使我震撼。那"周总理一坐到桌旁就套一副蓝布套袖,那样子就像一个坐在包装台前的工人"使我姍然泪下。将共和一个锁着旧睡衣灵魂的保险箱向世人展开,这就是总理,一个国家的当家人的赤子情怀。

我看了"这思考的窑洞",将毛主席在窑洞里的思想浓缩为一句精华,实事求是。实事即存在,求是要求,是是内部联系。延安整风,抚救党的同时,也有人受伤害,主席检讨赔礼,一句"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也会犯错。"展示其博胸怀。将毛泽东思想这面铜镜愈磨光亮。

我觉得他的好文章之一,便是"匠人与大师"。规纳的,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让豁然开朗。

梁衡散文,不愧受教材的选择。

)


榆梅


梁衡,当代作家,曾任某报副总编。梁衡较著名的文章有“晋祠”、“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跨越千年的美丽”、“觅渡,觅渡,渡何处?”等,及红色经典散文,不少文章已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笔者读过梁衡多篇名作,感觉他的文风笔法大气、恢弘,可读性极强,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梁衡离任媒体后,静下心来专门研究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难怪笔者总是感觉梁衡文风笔法后面有强大的经典作支撑。梁衡的文章以事实为依据,说理性强,逻辑性强,思辩性强。梁衡文章的笔法讲究叙述方式,讲究修辞运用,讲究文章前后呼应的对称关系。所以,梁衡的文章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朗读,无愧于入选学校语文课本当作范文。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真正可称得上文章大家的极少,梁衡算得上一个。此说,仅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