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丝绸产业绝不是简单的传统行业,而是一项富含科技创新潜力的朝阳产业。”这是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给出的答案。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走进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就像走进了一座博物馆,一家桑蚕乐园。4000平方米场馆、300亩桑园,我们不仅能在这里领略到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制丝工艺、拉绵制被、扎染刺绣以及丝品展示等。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可以看见一粒粒雪白的茧壳在一位手工艺人的手下,变成了一束束漂亮的茧花;

也可以看见墙上画框里挂着许多别具一格的丝绸挂画、刺绣挂画;

坐在边上的老阿姨,一针一线的缝制着婴儿的蚕丝小棉袄;

咖啡厅里开发了各种蚕桑文化的主题糕点、零食小吃,也可以吃桑果、品桑茶、喝桑酒;

还可以跟着老师傅游桑园,看蚕宝宝;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最重要的是,销售大厅里的客服人手一部ipad,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他们是销售,也是最好的导游……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传统的丝绸行业,迸发着生机。

太湖雪,正颠覆着传统丝绸产业的商业模式。

01

在全国纺织业产能过剩、国际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震泽的丝绸纺织产业依旧逆势增长,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6.08%。

丝绸行业凭什么还能逆势上扬呢?

△ 胡毓芳

胡毓芳认为,是精益求精和推陈出新。

才让今天的太湖雪,成为最著名的丝绸品牌,成长为集蚕桑种植、生产、设计、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真丝家纺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翻看太湖雪的历史,创立十二年来,太湖雪每次关键的那一步成长,都和大胆的创新密不可分。

02

户户机杼,衣被天下。这是中国绸都震泽的百年写照。

太湖雪的创始人胡毓芳就出生在这里,并接受着父母、亲友的养蚕制丝的熏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小就有一颗丝绸梦的胡毓芳放弃教师的工作,下海创业。

现在说“创业”这个词太过光鲜,说得赤裸些,那时候的胡毓芳不过是一个开着小作坊的小老板:一张桌子,四个拉棉的工人,这就是胡毓芳的起点。

胡毓芳敢想也敢做,胆大也心细。刚开始做蚕丝被拉棉常常会有尺寸上的小误差,她就让工人把尺寸标记在桌上,不需要用尺一遍遍量,也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作业。

2005年,太湖雪与苏州大学蚕桑研究院合作成立了首个研发中心。对原有蚕丝工艺进行了改革。攻克蚕丝被容易板结、移位、不能水洗等多个难点。为后来太湖雪走向大江南北铺垫了基础。

10多年来,胡毓芳率领团队在一根细细蚕丝上,开发专利32项、版权96项、商标权72件,还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2009年,胡毓芳拿出公司一年的300万元利润,在苏州电视台重金打广告,让“太湖雪”品牌一举成名,让吴江的太湖雪变成了苏州的太湖雪。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随后,她在苏州开出40多家太湖雪专卖店、专柜和加盟店。

如今,太湖雪的名气和实力,足以配得上的中国的太湖雪。

03

胡毓芳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更加幸运和可贵的是,她的“野心”。

2016年,实体店遇冷,关店潮来袭。寒冬之际,何以破冰?太湖雪率先推出O2O智慧门店,成功融合线上线下。

这一模式开启了其“互联网+”时代新的发展路径。顾客可以通过微商城一键进行个性化商品挑选、比价、定制、支付等,并可以定期享受沙龙等线下交流服务。

胡毓芳给自己定下了“一城一店一网2000万”的目标,意思是说,一个城市自成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建立一家实体店,一家实体店形成一个O2O营销网络,共同实现年营销2000万。

这也使得今天的太湖雪,能够实现年产值突破两亿。

2017年,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开园,在太湖雪的商业蓝图里,我们再次看到了新的元素。

也看见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带个我们的难忘体验。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蚕宝宝还能“吐”出新花样?这家公司我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