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如何活血化瘀,中醫辯證三焦論治(附重度淤血治療驗方)

如何活血化瘀,中醫辯證三焦論治(附重度淤血治療驗方)

如何活血化瘀,中醫辯證三焦論治(附重度淤血治療驗方)

瘀血,指體內血液瘀滯。可以因病致瘀,如跌撲傷力,月經閉止,寒凝氣滯等;亦可因瘀致病,如氣機受阻,經脈堵塞,瘀熱互結,甚至蓄而發狂等。其溢於經脈之外,積於組織間隙者稱“惡血”;因血液循環受阻,瘀結在經脈內或器官內者,又稱“蓄血”,均屬瘀血範圍。由於瘀血留阻原因與部位不同,表現症狀頗不一致。

仲景論瘀

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有瘀血、蓄血之論述,較早將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等活血逐瘀劑用於臨床。仲景診斷瘀血之指徵:①舌質青紫,面色晦滯,目眶黧黑者;②少腹硬滿而小便自利,或其人如狂者;③本不腹滿而自言腹滿者;④病人喜忘,大便雖堅硬而反易解,但其色發黑者。只見一二證便可作瘀血論治。仲景要言不繁,揭示瘀血證治要點,開後世之法門,厥功至偉。

後世對血瘀論的繼承和發展

清·王清任,治學富有創見,著書立說,少循前人之舊,惟獨崇仲景、又可。所撰《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敘》雲:“伏思張仲景論傷寒,吳又可著瘟疫,皆獨出心裁,並未引古經一語。”故《醫林改錯》書中,幾十種血瘀證之描述及逐瘀活血法之運用,未嘗不繼承仲景之學。王氏立通竅活血湯,以治頭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湯,以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湯,以治肚腹血瘀之症。對瘀血之證治範圍,較仲景大為發展。

王氏治血瘀,證詳法要而方效。至於何以為瘀,未若唐榮川言之綦詳。唐之《血證論》雲:“蓋血初離經,清血也,鮮血也。然既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汗血。離經既久,則其血變作紫血。……此血在經絡之中,雖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塊也。是以能隨氣運行走入腸胃,吐下而出。設在經絡之中即是血塊,如何能走入腸胃耶……故凡吐衄,無論清凝鮮黑,總以去瘀為先”。唐氏以“瘀血攻心”、“瘀血乘肺”二證,最為危候。心痛頭暈,神氣昏迷,不省人事,見於產婦及吐衄家,即屬“瘀血攻心”。以芎歸失笑散,加琥珀、硃砂、血竭等品,急降其血而保其心;若咳逆喘促,鼻起煙煤,口目黑色,凡吐血即時斃命者,多是“瘀血乘肺”。用參蘇飲(人參、蘇木)保肺去瘀;肺氣實者,但去其瘀,葶藶大棗湯加蘇木、蒲黃、五靈脂、童便治之。《血證論》對紛繁百出之瘀血見證,以三焦分統外,又謂“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堵塞氣之往來,則周身作痛;氣與血滯,聚而成形,乃為癥瘕;鬱蒸腐化,可變為吐膿、便膿、瘡膿;若被火氣煎熬,則為幹血癆。視唐氏對瘀血之定義、病理之機轉及辨證等方面,較王清任則又進一大步。

瘀血的辨治概要

古人論治瘀血,至清代大有發揮。然證諸今日,內科、外科、婦科、傷科及眼、耳、鼻等各科,所見瘀血證候之多,則遠非往昔可比。而判斷是否屬瘀,又不限於古人舌青、便黑,硬滿、喜忘之說。《金匱要略》之“但欲漱水,不欲咽”,以有瘀血者不渴,而因裡有瘀血,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血證論》則有“血渴證”。《傷寒論》以邪在少陽則往來寒熱,唐容川謂瘀血在肌腠,傷榮氣則惡寒,傷衛氣則發熱,可見寒熱如瘧之狀。“血虛發熱,證象白虎”,血瘀肌肉也“證象白虎”。緣肌肉為陽明所主,燥氣與瘀血鬱蒸之故也。僅舉數端,則知仲景爾後,對瘀血理論之發展並證候之發現,即可見一斑。

瘀血之在上焦:眼紅口臭,視力障礙,或脫髮不生,耳久聾,或頸膊胸膈頑硬刺痛。可與通竅活血湯(白芷或菖蒲代麝香),或小柴胡湯加芎、歸、桃仁、大薊等。張石頑雲:“衄者,血蓄上焦,犀角地黃湯”。

瘀血之在中焦:腹痛脅痛,腰臍刺痛而覺著滯,或頭疼胸痺,或瞀悶、急躁、夜不安寐等。宜血府逐瘀湯,或小柴胡湯加香附、薑黃、桃仁、大黃。張石頑雲:“心下手不可近者,血蓄中焦,桃核承氣湯”。

瘀血之在下焦:季脅少腹脹滿刺痛,或腹部結塊,以及崩漏、久瀉等。以膈下逐瘀湯,或失笑散加醋軍、桃仁。張石頑謂:“臍腹下腫,大便黑者,血蓄下焦也。抵當湯、丸,下瘀血湯”。

日常臨證,我以三焦分屬治瘀,其法執簡馭繁,利於辨治。但從全面言,凡久病頑麻,痛不移處,局部結硬,癲狂如醉,肢體偏廢,及一切手術後所遺之病痛,當屬瘀證,或他因夾雜瘀血為患。

我的臨證體會

治病欲辨順逆,惟明脈證,療瘀亦然。但瘀血若在經絡臟腑之間,脈管器官之外,管氣仍流通無阻,脈象即無大變,此王清任所以重症不重脈也。因瘀所致之便、尿、吐、衄等血證,脈象總以數大為難治,見芤、見革則險,芤乃氣太疾,革乃亡血之象,脈見沉、澀、細、緩則易療,以無邪熱膠滯,胃氣尚存,雖涉虛或淹纏周折,終可獲痊。

瘀證之舌,看去有青紫氣,其色不鮮者居多,純青舌少見。舌上散見紫點或條片狀斑者為數亦多。若瘀血在脈管臟器之外,則舌無異常表現。婦科瘀血證,舌之兩旁常見紫黯色鑲帶;癥瘕積聚病人,舌質舌苔多不呈異樣;因瘀發脫、耳聾、肢痛、失眠者,脈舌幾乎正常。據個人體驗,凡病之久遠、固著、怪癖難以確診而又多方不應者,即便未顯瘀徵,概可從瘀論治。蓋瘀血為患,率多隱匿,“有諸內必形諸外”之說,於事實誠難盡信也。

上敘瘀血證脈舌,僅為一隅之見。至於選方擇藥,尚有贅言,即一切出血性瘀證,宜避熱、燥、散、動之品,恐瘀未去而陰先傷;“氣為血帥”,治瘀先理氣,氣調則血活,瘀滯始消,若其堅積日久,又須參以軟堅;如氣虛不克帥血運行,每致瘀不得散,應以益氣為重;“久病必瘀”,“久病入血入絡”之症,及“獨處藏奸”伏匿之瘀,並宜酌加蟲類搜剔。

活血化瘀法之運用,日益廣泛。除防治心血管疾病外,對腦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其發生部位與病因雖有所差異,但投活血化瘀方劑俱有療效。這是因為它們皆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循環,治多種因瘀血而起之病症。

  • 本文摘自《跛鱉齋醫草》,龔士澄著。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如何活血化瘀,中醫辯證三焦論治(附重度淤血治療驗方)

生水蛭生山藥末治瘀血成積證

作者/嶽美中

1935年我在故鄉執行醫業時,曾為25歲徐姓女治少腹瘀血已成癥塊證。此女結婚5年從未受孕,小腹左側有一癥塊如鴨卵大,經常作痛,行經時尤甚,推之不移動,大便暢通,不似有燥屎。斷為瘀血日久成積,非桃仁承氣湯所能蕩下,亦非少腹逐瘀湯輕劑所能溫化。因先用針刺,再投以有力之祛瘀化積劑常服之。

處方:生水蛭60克,生山藥240克,共為細末,每服9克,開水衝,早晚各1次。

患者在服藥期間,行經有黑血塊,服完1劑後,癥塊消失,次年即生一女。

山藥能養正補氣,用以成水蛭齧血逐瘀之功,是補而不滯,攻而無傷,攻補兼施法。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倡用生水蛭攻瘀,於人無損,破除前人“水蛭見水復能化生齧人臟腑”之謬說。我在初學醫時,對峻烈藥常做口服試驗,雖曾遇毒而無悔。拿幹水蛭為末置水中七日,見無化生復活之事,乃根據張氏之說放膽用之。張氏述說治瘀血的經驗雲:“凡破血之藥,多傷氣分,惟水蛭味鹹專入血分,於氣分絲毫無損。且服後腹不覺疼,並不覺開破,而瘀血默消於無形,真良藥也,愚治婦女月閉癥瘕之證,其脈不虛弱者,恆但用水蛭軋細,開水送服一錢,日兩次。雖數年瘀血堅結,一月可以盡消。”

  • 本文摘自《嶽美中醫學文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嶽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