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足球由弱到强,家门口这么一个好的案例不学,中国足球为何舍近求远去遍学欧洲?

易海星辰650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足球小将吧!在日本女足2011年世界杯夺冠前,我们肯定都在嘲笑他们的冠军梦,嘲笑他们只能在漫画里完成冠军梦!但结果呢,她们的女足真的夺冠了。不仅成年,她们的青年队U17,U20全在各年龄段的世界杯比赛拿了冠军,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杯冠军大满贯!这个成就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铿锵玫瑰时期都不曾做到过!不光女足,他们的男足也不差,02年和10年世界杯凭实力进了16强,今年世界杯更是亚洲唯一进入16强的球队,还差点掀翻了比利时!为什么短短十来年时间,日本足球的进步这么大?

一位曾多次到日本足球采访的圈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日本足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训练体系非常系统,整个国家足球都有一个总的训练大纲,这让他们各个梯队的风格都很统一,也很快能够适应球队。”

而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系统性大纲,在各地球队各走各路的同时,日本足球却在技术足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也是她们强势崛起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中国的体制坑害了中国足球!换教练如走马观灯,没有固定的足球风格和技术特点,以前最擅长的全丢了,如今连“白斩鸡”的绰号都有了!

此外,早从2010年开始,日本足协就鼓励球员去留洋锻炼,国家留洋的球员提供一定金额的竞技补贴。而在中国国内,由于全运会等因素的存在,能够出海留洋的球员,至今还是凤毛麟角!

可以说,日本足球一直在走自己的道路。而我们国足说的好听是四处求学,不好听的就是走马观灯!不能说国足不去学日本,而且中国足球的体制,让你想学也学不来!中国足球想要有发展,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打造球队,四不像的事我们还是不做的好!


斯蒂芬库里的小迷弟


日本男足由弱到强,已经让我们羡慕不已,那么日本女足从渣到绝,是不是该要我们钻个地洞呢?确实有太多要学的了。

中国足球史就是一部边学边忘的可怜史,因为我们学的不得要领,我们学歪了。我们一会儿学德国,一会学英格兰,一会学巴西学意大利,所学无非是外在的形,而没有去学习内在的根,我们总是在存量上做文章,而没有用心去把增量做大。

什么是内在的根?无非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更多的人,二是更优秀的人,三才是更好的成绩。与其看男足,我们不如看看日本是如何把女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推向顶峰的。


时光回到1980年,日本女足理事会成立刚满一年。当年的首届日本全国女足锦标赛上,受困于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压力及对女性的歧视,当届比赛中每队只能有8名球员出场,球场要比男足的正式场地小得多,全场比赛50分钟,上下半时各25分钟,足球是类似于小朋友的玩具足球。

这就是日本女女足的起点。上世纪80年代,日本女足球员依然多为兼职,白天多数人要在超市打小时工,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没有灯光的场地中抹黑训练。1991年首届女足世界杯,日本队先后0-1巴西、0-8瑞典、0-3美国。之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有限的企业赞助也尽数撤离,日本女足遭遇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期。与此同时,中国女足开始了亚洲10年独霸的时代。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看看日本足协做了什么?也没见去学美国学瑞典学巴西,日本女足身材矮小,就坚定走技术流打法,愣是凭着精妙的传控打出“女足巴萨”的称号。而任何国家足球的强大,都离不开本国完备健康的联赛和有序的后备力量。

建立自上而下的人才体系

1990年正式成立女子足球L联赛。当时该国只有6支球队参赛,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发展为L1\\L2\\L3三级联赛共32支球队,每个级别都实行升降级制。

除开联赛外,日本皇后杯、大学女足锦标赛、高中女足锦标赛,各类五人制足球赛贯穿全年。这些比赛给了日本女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L联赛中职业球队的主帅和球探常会亲临现场观战。

与男足一样,日本女足的校园足球也非常成功,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女足兴趣课,加上日本女足的成功激励,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开始接触足球喜欢足球。过去五年,伴随日本女足夺得世界杯,日本女足注册人数激增,2020年有望突破8万人(约等于中国男子足球注册人数)。






全力支持本土人才走出去

日本足协全力支持女足球员留洋,接触更优秀的足球理念。早在2011年时,日本足协就规定,凡是本国女足球员前往世界排名前十的国家联赛踢球,可获得一次性万20万日元的奖励,每天还有1万日元补助金,如今这项鼓励政策依旧实行,奖励金额并有大幅提高。

留洋的日本女足球员,不算自家俱乐部的薪水,现日本足协每年向每人提供的补助大约在420万日元上下(约25.69万人民币),虽和男足无法相比,但对比平均年薪440万日元的日本上班族(2017年数据),已算很不错的待遇。对于自家球员,日本女足俱乐部在转会费上,也极为大方,绝不设置障碍。

每个国家的女足球员收入都偏低,日本也不例外。日本足协做了一些工作,各年龄段球员在大赛中即使拿不到冠军,只要取得好成绩,都会有不菲的奖金,这些行为都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少年进入足球领域。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足协,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别说把曾经不错的男足搞得乌烟瘴气,就连那朵引以为傲的铿锵玫瑰也早已凋零。足球技巧要学,然而中国最该学习的就是中国足协,让他们学学如何管理、如何计划、如何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才是当务之急。

这般折腾的足协治下,本届亚运会,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返亚运会决赛,这是多么的不易,让我们祝福她们吧。


足球大玩家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基本上没有几个人知道,都是人云亦云,只盯住国家队啦,基本功啊,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了。告诉你们是大环境,大战略错了。复制一个我以前的帖子:中国足球的落后是放弃举国体制的结果。不论男女足,最强的一批队员都是专业足球时代培养的。日本足球的崛起恰恰是举国体制的结果。别人制定了各级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训练大纲,并用这个大纲去培训基层青少年教练,教练在用这个模式去统一培养球员,所以他们的各级俱乐部和国家队的打法,一模一样,球员可以无缝对接。我们呢,自从放弃了业余体校的球员选拔模式和国家主导的专业培养模式,搞伪职业化,青少年培养交给了俱乐部,俱乐部是老板投资的,他们不是慈善家,注定急功近利,赚快钱,哪有心思搞这个?特别是基层优秀青少年教练员奇缺(和日本的比例是1:1000以上),风格乱七八糟。球员换一个地方,就要适应新的打法,无所适从。社会大环境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是爷,没钱被人看不起,于是各级教练,挑选队员就是看谁给的钱多。怎么办?重捨举国体制,制定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打法,强制向各级队伍推行,健全各级别青少年比赛。下大力气培养基层青少年教练,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才是根本出路。只盯着国家队,只盯着一两个球员,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顺便说一句,有人说日本是学巴西,这只是口号而已。看看日本和巴西的打法,无论从个人,到整体战术,一样吗?完全两个样子。日本讲究整体控球,快速传切,但个人能力一般。巴西队呢,就是靠几个天才球星灵光一现,锁定胜局。现在巴西队的球星质量,比以前下降太大,这一套吃不香了。日本队这套打法是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的。由于日本人身体天生不足,所以需要靠灵活的跑位、整体性的传控来避免和对方的身体接触。所以看日本队的比赛,对方人高马大,但是很难跟日本队“对上脚”,都是对方防守队员上抢之前把球传出去,对手有劲使不出。日本队球员得球后,不是像中国队那样传球找不到人,只能一个劲儿的瞎带,最后带入死胡同;也不是像巴西队那样,球星连过数人突破对方整条防线。而是原地控球,等待接应队员插上,再传出去。这套战术思想,是从青少年时期就牢牢灌输到骨髓里面的,成了条件反射。

最后说一下学谁的问题。上面说那么多,其实就是强调,中国队要踢中国风格的足球!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克劳琛说的。中国风格什么样?举几个例子:82年苏永舜国家队,99年马元安女足,05年克劳琛国青。这几个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技术加速度,讲究配合。具体的探讨就不展开了,篇幅太大。这里要提两个人物,高丰文,徐根宝。前者开创了中国足球高大化的历史,走错了路。徐指导呢,早期的双高双快,一高一块也是偏门。虽然我对徐指导坚持青训非常钦佩,但实话实说。


一只小小鸟63


除了1988年闯进汉城奥运会、2002年跻身日韩世界杯、2005年荷兰世青赛等为数不多的亮点以外,中国足球的发展史就是血泪史。过多的失败让国字号早已迷失方向。但国字号又不想踏踏实实从长计议,总想着一步登天。这一点在主帅的选择上就十分明显: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西德问鼎,施大爷施拉普纳走马上任;上世纪90年代末,英超走红,我们随即聘请霍顿;1998年法兰西世界杯,克罗地亚勇夺季军,此后桑特拉奇、米卢蒂诺维奇、科萨诺维奇、图巴科维奇、伊万科维奇、布拉泽维奇等东欧名帅成批量地来华执教;2008年欧洲杯和2010年世界杯冠军皆为西班牙,而且由于在西班牙有合作项目的万达集团出资,卡马乔成为国足主帅。假如里皮没有率队问鼎2006世界杯冠军、加入里皮没有率领广州恒大淘宝联赛和亚冠双双问鼎。我们可能聘请里皮担任国足主帅吗?


有球必应


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在于学哪个国家,而是在摸索试错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日本足球经历了 20 年的摸索和苦练,在 2018 年世界杯大放异彩。

2018 世界杯,日本队在对阵哥伦比亚、塞内加尔的比赛中都打出了风采,虽然身高、力量、速度全方位落后,但日本队就是能在劣势下硬生生扛住,然后稳住节奏,一点点找到自己的机会。

比赛中,可以看到日本球员一点点控球,不断跑位、不断接应,徐徐传控,伺机寻找切入禁区的机会。日本人评价过硬的脚下功夫,娴熟的团队跑位策应、不辞疲倦的奔跑,在 2018 年世界杯,一路杀到了 16 强,8 强战中,日本队面对欧洲一流强队比利时,日本队竟然先进两球,取得 2 比 0 领先,不过最后被比利时连扳三球,无缘 8 强。

但这届世界杯,已经证明了日本足球的成功,这一届世界杯也可以说是亚洲足球史上成绩好的一届(2002 年韩国是耻辱)。

日本为什么能成功?

日本学过巴西,学过巴萨,但日本没有盲目。

日本经过长达 20 年的持续学习,他们把学习到的东西内化成了日本自己的风格,表现到足球场上,就是现如今日本足球的强势,足以跟欧洲一流强队实打实过招。

从中田英寿,到本田圭佑,再到香川真司,日本总能培养出一位 10 号位的中流砥柱,这就是日本足球的底气。

其中的原因正是,日本足球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源源不断输送合适的人才。

中国的足球路应该怎么走?

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足球,肯定是要学习的。

但不是浅尝辄止,中国应该学习别人的优势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足球路,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不断磨练,直到走出亚洲。

是像日本学习,还是像克罗地亚学习,是走巴西风格,还是走英格兰风格,还是走意大利风格,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应该走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到处跟风学习。




老实说,不是不想学日本,是真的学不来,日本和韩国足球建立在完善的以学校体育为根基,不单是足球,像棒球篮球等各项体育项目都是在学校开展起来,无论是资源有限的公立学校还是富裕的私立学校,都可以接受比较正规的体育训练,而且有很完善的比赛锻炼体制,逐步金字塔型爬到顶端的都是真正的精英。而日本的教育制度甚至学校上课时间都使得学生可以有充足时间参与体育训练(好像高中都是下午三四点就放学的了),上百年的运转基本上已经成为习惯。

而在中国,从新中国建立的时候所有体育项目都是走举国体制,体教分离的方式,直到现在除了足球,基本所有项目还是走举国体制模式。运动员只要做好训练拿到一二级运动员证就可以减分甚至特招升学,但这需要有成绩,也不是每个参与体育训练的都能获得,这种体制有种好处就是精英培养,专心训练,日本很多体育尖子到高中才选定自己是否走职业体育的道路,而在中国往往十岁不到就脱离普通学校进入体校集中培训。

所以长期以来,日本学校是自觉承担着培养体育人才的责任。而中国由于体教分离,大部分学校都不觉得培养体育人才自己有责任,因为好的苗子早就送去体校重点培训了,所以中国的学校只为考试为目标,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制度还有学校作息时间的重点全部放在读书功课上,看看普通高中生,七点上学,一天八九节课下课都五六点,还要搞晚自修什么的。而学校校长作为国家编制的公务员,学校的升学率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政绩,就算有心想搞体育训练,但政压力面前,升学率才是硬道理,之前大力倡导校园足球,但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面前真正能开展起来的有多少?

日本足球的发展是建立在强大的学校体育制度基础上的,它是自上而下教育制度国民意识,还有教育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中国短时期内改变不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和国民意识,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清华北大,有多少从小就想让自己孩子当C罗梅西呢?

其实中国足球人口基数大,如果青训阶段还是走举国体制模式,其实是不会出现现在人才断层的现象的,至少职业化以前,中国还是能有拿得出手的青训产品,关键是职业化之后,脑残的中国足协把青训的责任全部转嫁给俱乐部和民间足校,把以往举国体制的体校模式一刀切了,导致练球成本上千倍提高,踢球成了贵族运动,导致愿意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以前中国还能进进世青赛,但现在已经13年没进去过了,人才匮乏才是中国足球衰败的真正原因,学习谁没关系,关键是有人才才是硬道理。


suller32344113


00

管理人员和球员灵魂丑陋,价值观腐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蔑视集体荣誉,崇尚金钱至上;职业素养低下,鄙视裁判,鄙视自己的球迷;崇尚潜规则,憎恨遵纪守法,等等等等。其腐朽程度不亚于那些老虎苍蝇。足球界由这类人组成,犹如满清末年一样,腐朽堕落却还傲慢无知,崩塌是必然的。必须推到重来!

所以,还指望这些足球人向别人学习?他们陶醉在自己的金钱世界还来不及呢。


喀喇昆仑山-四川


这个问题问得好!

中国足球积贫积弱已经数十年。个中问题众说纷纭,有技术流说是中国球员技术不行、要学巴西,因此有了当年的健力宝;有身体流说是身体对抗不行、总走着踢,得拼得抢,于是有了抢逼围、有了85一届留学德国,还有的说是战术意识不行,于是有了大批孩子送到西班牙的万达模式。但做了这么多尝试却没有一个最终成功的。

返回头来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老球迷都有印象,90年代以前的日本足球还不如中国,身材矮小技术粗糙,中国打日本那是一打一个准。但日本人自90年代初开始痛下决心要搞好足球。他们的举措主要有三:1是搞职业化,从过去的企业队到职业队。引进意大利联赛成功的职业化经验,结合日本经济上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知名球星,比如济科、利特巴尔斯基、斯基拉奇、莱因克尔、斯托伊科维奇等巨星加盟。这些巨星让那一代日本球员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2是走巴西技术路线,从青训到职业教练全盘巴西化,针对日本球员身体劣势走技术路线;3是大量送孩子出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到国外特别是巴西的职业梯队中训练,从小就在巴西足球氛围中成长。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日本足球在02年世界杯取得历史性突破,杀进16强。而且产生了中田英寿小野伸二一批具备在欧洲顶级联赛立足的球员。02年之后日本足球其实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水平停滞不前。因为身体条件制约了日本球员更进一步。但日本人坚持以前成功的经验不动摇,同时强化日本球员身体对抗的培养。现在日本球员大量立足欧洲顶级联赛,说明在身体对抗上其实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看看日本的成功,其实道理很简单,客观分析自身的不足,虚心学习先进的经验。不光是足球,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队西方先进经验的学习从未停止,而且是真诚的学习。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文化、体育等等。日本足球的成功只是其中之一。反观我们。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宣称学习日本,每年都派遣大量人员去日本考察。但都流于形式,最后什么也没坚持下来。我们一是自大,嘴上说学习心理却不肯,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动辄以国情不同座位搪塞。二是缺乏坚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学最后什么都没留下。


叶开2000


学日本?

日本最开始的做法其中有一条是“大量归化不同年龄段的涵盖各个年龄层梯队的有日裔血统南美人”!

请问小编,你让中国到哪里找这样的华裔去?

中国移民到欧洲、美洲的华人、华侨、华裔数量是庞大的,身在那么庞大的足球土壤中,也没有孕育出一个在欧美能有些许名气的足球运动员,实际上,就没有发现有欧美有好的华裔运动员,问题是谁听说过有哪怕一个出现在五大联赛的视野中?

没有,一个也没有……


理智悍虎


日本这种国家无论是国情还是风格都和中国足球有着较大的差别。近几年日本开始推崇传控足球,日本球员的个人技术强,球风细腻,基本功扎实,战术意识也高。所以中国足球的国内环境和日本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而学习欧美足球,中国足协显然还只是停留在非常潜的层面。一会德国拿了世界杯冠军,说学德国,葡萄牙拿了欧洲杯冠军说学葡萄牙,克罗地亚世界杯表现好又说学克罗地亚,首先足协的战略就十分盲目。

毕竟,人家的球员是人家的,风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到的。花点钱请个德国葡萄牙克罗地亚的教练,花点钱请他们来虐虐国足,还是花点钱搞个赞助求国外俱乐部给个中国球员上场时间。中国足球的发展决不只是钱能解决的。一年烧1000亿,别人的东西也是别人的,还不如塌下心来发展基层,改善体制。

体教结合说得简单,但不仅仅是平时课余的体育课那么简单,日本高中联赛在高级足球场座无虚席,甚至不亚于中甲。

所以说这环环向扣,都说中国最大,中国崛起,中国开始带动世界,中国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的足球路应该我们自己去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