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很小的時候學校就有了書法課,記得當年興沖沖回家找筆墨紙硯。萬能的母親不知從哪兒找來一個方方的石頭,輕輕滴了幾滴水,拿一個長方形的石頭樣的東西,在上面輕輕磨啊磨,清水漸漸有了顏色,越來越黑,越來越黑,原來那就是硯臺和墨。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古人真是聰明,能從山水萬物中擇取很多東西,許是偶然,許是刻意,總之能把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東西,變成生活的實用品。比如筆,比如墨,比如紙,比如硯。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硯臺,別名潤色先生,墨侯,石友等,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中華文化幾千年,多少事自硯臺出。硯臺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這種形式在最早的文獻記載中稱為 “研”。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直到兩漢時期,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的墨,從而將“研”正確命名為“硯”。而易水硯作為中國石質書寫硯的先驅,在我國“文房四寶”文化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荊軻刺秦的故事揚名了河北保定易縣,那座距離北京不足兩小時車程的秀麗小城。其實易縣還有一寶,那就是易水硯。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易水硯石料是名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因為易縣山清水秀,硯石天賦。所以易水硯,質地細密柔膩,堅韌皆備,硬度適中,撫若凝脂。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具備發墨、貯墨、潤筆、利毫的優良特性。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2006年4月至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易縣旅遊文物局對易縣南北林墓區的考古發掘施工,出土了一組石黛板。後經專家鑑定,該硯為古易水特有的玉黛石漢代黛板石硯。這一發現將易硯歷史由唐代至少前推到東漢,早於“四大名硯”五六百年,距今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2008年易水硯製作技藝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作為北方人,其實早就聽聞“南端北易”之說,也就是南方有端硯,北方有易水硯的意思。據說,李白曾來到易硯產地黃龍崗,並有感而作詩一首:“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一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濃烈的表達了他對易硯和易墨的鐘情與讚歎。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於是,易水硯,於我,是個神秘的所在。於是,在秋末的一個晴天,循著大詩人的足跡,跟隨冀商非遺保護之旅,走進易縣,去聽了聽千年易硯的前世今生。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走進易水硯展廳,一排排雕刻精美,形式各異的硯臺,墨海呈現在眼前。濃重的顏色,精緻的雕工,整個展廳瀰漫著厚重,優雅的氛圍。尤其是那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巨硯傑作——《中華騰龍硯》,從設計構思、開採石料到巨硯竣工歷時三年,雕刻繁複,構思精巧,寓意吉祥,易水硯好美!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墨史》載: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繼承了唐代墨官祖敏的松煙制墨技術,並在易水終南山津水峪發現了“奚硯”,即現在的“易硯”。五代時,奚超之子奚庭圭被南唐皇帝授為“墨官”, 並賜“李”姓,由易州遷居歙中,成就了“徽墨”、“歙硯”。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據當地人介紹,到現在安徽老胡開文墨廠還能看到一副這樣的對聯:“傳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絕”。他們默認自己是易硯的支脈,根還在易水河畔。古硯研究專家認為,易州制硯技藝曾輾轉傳播至廣東肇慶,影響帶動了端硯的發展。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隨著歷史的發展,易水硯製作技藝也在不斷傳承發展,並漸漸達到成熟。宋遼時期,易州列入遼國疆土後,易水硯受到遼國器重,成為宮廷貢品。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實行漢化政策,易水硯發展迅速。清代,雍正皇帝葬於易縣清西陵泰陵,乾隆皇帝每年來此祭奠。易水硯被當地官員獻於乾隆,乾隆甚是喜愛。易水硯、柳葉煙和磨盤柿並稱“易州三寶”,為清廷貢品。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硯臺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更記載著匠人們的構思的巧妙和勞作的辛苦。看似一塊小小的硯臺,其實工藝很是複雜。選石,設計,雕刻,打磨,烘乾,打蠟等等一關關,一道道,每道程序都不能免。

古今多少事,都在易硯方寸間

站在飛塵滿滿的操作間,看著匠人們挑石,磨石,一刀刀的刀刻,一點點的火烤,時光似乎回到了千年前,勞作的匠人,張揚的詩人,流動的時光,不變的歲月......

易水千秋碧,易硯歲歲傳,雖然現在的人有了使用簡單的墨水,有了更方便的簽字筆,但是曾經古老的傳承,蘊藏著燦爛的文化,智慧的手藝,依舊該如明珠,永久傳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