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壟斷嗎?從蘋果、微信、到滴滴,我們得好好聊聊

本月初,博通收購高通一案被白宮禁令“擊退”,案中可能涉及的“壟斷”問題,再次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激烈討論。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壟斷呢?昨天自媒體人劉興亮在其自制的“亮三點”欄目中對“什麼才是壟斷”進行了分析,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壟斷嗎?從蘋果、微信、到滴滴,我們得好好聊聊

充分競爭的行業很難被壟斷

時代發展到今天,伴隨互聯網的普及,各個行業的變化都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任何一家企業隨時都可能面對顛覆者憑藉創新技術帶來的挑戰,而這種挑戰往往是致命的。在“亮三點”欄目中,劉興亮就用曾經佔據70%以上手機市場份額的諾基亞,被蘋果顛覆的案例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壟斷嗎?從蘋果、微信、到滴滴,我們得好好聊聊

即便是我們認為很難被涉足的領域,如通訊行業也一樣如此,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高通,同樣遭遇了“蛇吞象”式的收購。在國內,微信通過創新,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業務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由此來看,在當今社會,想要成為一家壟斷企業非常的困難。而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想要判定壟斷的首要條件,就是這個行業是否允許充分競爭。

大企業/平臺並不等於壟斷

其次,劉興亮也提到,對於一家企業是否壟斷不能用它的規模來斷定,而是要看是否損害了用戶的利益。比如我們熟悉的蘋果,在全球手機市場份額中僅佔13%,但是利潤佔比卻高達83%。蘋果用它的創新,一次次引領了智能手機發展的潮流,造福用戶。通俗的講,現在整個手機行業的錢絕大部分都被蘋果賺走了,但是它卻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產品,如果僅憑規模、市場佔比來看,蘋果是否壟斷呢?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壟斷嗎?從蘋果、微信、到滴滴,我們得好好聊聊

一提到壟斷,我們的第一想到的案例都是大型企業。比如滴滴與快的、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併;攜程和去哪兒的合併等等,每次的合併案都被外界質疑可能會形成壟斷。但最後,我們的反壟斷部門對於上述的合併都通過了。而事實也證明,在上述企業合併後,它們確實讓所在行業更加有序、健康的發展,消費者也沒吃虧,其實也就不存在壟斷一說。

風口浪尖上的滴滴,到底算不算壟斷?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一直在出行領域深耕細作的滴滴。對於出行領域是否存在壟斷問題,劉興亮的舉例就很說明問題。在劉興亮看來,僅拿專車市場來說,中國的滲透率僅有1%,而美國舊金山達到了15%,滴滴現在仍要面對神州、易到等等強大的競爭對手的挑戰。並且最重要的是,在這種挑戰下決定了滴滴沒有整個行業的定價權,也無法操控市場。更何況,現在開滴滴的人非常多,也從來沒有聽過滴滴在競爭中採用過什麼不正當的方式。滴滴能夠在打車市場獲得今天的高市場份額完全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

所以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判斷壟斷其實並不難,不是看誰規模大、也不是看誰在行業內份額佔比多,而是要看它是否在損害我們的利益。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壟斷嗎?從蘋果、微信、到滴滴,我們得好好聊聊

對於滴滴,現在的價格確實無法與曾經“補貼大戰”時候相比,但是價格也只是回調到了正常的區間。我們曾經常說的打車難,就現在來看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出門滴滴一下,就可以馬上出發。滴滴確實極大的改善了用戶體驗,而不是在損害我們的利益。按照劉興亮的說法就是:“希望自己永遠佔便宜,別人永遠吃虧賠本,這本身既不道德也不實際。”

其實,移動出行這樣一個新興市場在快速發展後形成一個或者幾個大平臺,屬於非常正常的現象。而即便是對於滴滴這樣規模的企業而言,在美團“殺來”之時,仍要謹慎應戰。如果說滴滴壟斷,恐怕連它的競爭對手都不相信。

當然了,對於任何企業來說,如果認為自己規模最大、市場份額佔比最高,就能夠壟斷整個市場,那也是極為愚蠢的想法。任何忽略用戶感受、不願意面對挑戰的企業,最終結果都逃不開被顛覆的命運。在這個時代,不缺用戶,所以不缺能做大企業/平臺的機會,但是一家企業的品牌是用戶賦予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