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水煮旧闻|大跌之后,什么样的公司回购无法托起股价

点击蓝字

水煮旧闻|大跌之后,什么样的公司回购无法托起股价

关注我们

水煮旧闻|大跌之后,什么样的公司回购无法托起股价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人性与周期不变。“水煮旧闻”选编金融投资类“旧新闻”,对照当下热点,并非扬汤止沸,未来或水落而石出。我读旧闻,君听新声;我弹弦歌,君知雅意,往事不只回味。

持续震荡下行之后,产业资本终于坐不住了。近期,上市公司回购潮在A股陆续上演。

据上海证券报统计,6月以来至今上市公司主动式回购的计划规模最高已逾250亿元,相比5月增幅高达500%。另据经济日报报道,今年以来已经有约320家上市公司耗资近135亿元回购股份,回购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回购公司数量也逼近去年全年规模。

在美股市场,回购行为被认为是好学生的标配,它可以向市场传达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被低估、公司现金流充裕等信号,起到提振股价的作用。彭博资料显示,过去五十年来股份回购帮助美国部份股票上涨超过300%,包括谷歌和苹果等美国知名大企业,目前都还在回购股份。

那么,同样的回购行为,能否为大跌之后的A股上市公司托价?事实上,A股历史上的回购潮并不太多,但套路不少,涨跌互现。

上市公司回购潮涌 托举股价抑或趁机减持

记者:杜海

山东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也对导报记者直言,有的公司宣称公开回购股份实则“口是心非”,其实未必有计划真正去实施回购之举,或者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象征性地回购小部分公众股份,“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实现上市公司的内部利益。”

在熊市中股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回购计划推动股价上涨,然后限售期结束的“大小非”可趁机大量抛售手中股票,从市场中套取现金。

回购股票有助于公司市值维护及提升每股收益,但同时也不能排除一些公司出于为再融资保驾护航、因质押需维护股价等考量。虽然这几年监管趋严,但忽悠式回购并未绝迹。比如,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首次回购意向公告日和当年可流通时间高度吻合,则说明其套现考虑的可能性比较高;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长期低于回购价,却在发布回购计划后迟迟不见行动。

水煮旧闻|大跌之后,什么样的公司回购无法托起股价

9月回购力度升级 3家公司率先“交卷”

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