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283家公司破淨 數量創新高

數據顯示,283家A股公司股價跌破淨資產,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其中,房地產、公用事業等行業破淨公司數量居前,銀行業破淨公司佔比高。不少破淨公司藉助股份回購、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等方式積極自救。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短期看,市場情緒仍然脆弱,抄底破淨股仍需謹慎。

破淨頻現

大盤持續調整,破淨股數量持續增多。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29家上市公司股價跌幅超過50%。金龍機電、*ST凱迪、*ST天馬、*ST富控等公司跌幅超過70%。

從目前情況看,破淨股數量已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太平洋證券策略團隊指出,目前跌破市淨率的公司佔比接近8%,高於2013年6月的7.13%。A股平均市淨率約1.59倍,除去金融、石油石化行業公司後平均PB為2.05倍左右。上證綜指PB已低於近三次歷史大底的估值水平。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股價持續下行,破淨公司數量創新高。2008年以來,上市公司總量增加也是一個因素。此外,退市制度仍待完善,不少績差公司仍在交易也是一大原因。

截至9月12日,在上述破淨公司中,數據顯示,市淨率低於0.9的公司169家,佔比59.7%。其中,*ST天馬市淨率低於0.5,華映科技、中遠海能(港股01138)等6家公司市淨率在0.5-0.6之間。福星股份、江淮汽車等24家公司市淨率在0.6-0.7之間。中國銀行(港股03988)、天富能源等48家公司市淨率在0.7-0.8之間。吉林敖東、東方電氣(港股01072)等90家公司市淨率在0.8-0.9之間。其餘114家上市公司市淨率在0.9-1之間。

業績方面,33家破淨股2018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負,其餘250家公司實現盈利。其中,153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佔比53%。110家公司增幅超過10%,26家增幅超過100%。另有47家破淨股發佈三季度業績預告,30家預喜,佔比71.43%。其中,續盈5家,預增7家,略增16家,扭虧2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破淨公司業績亮眼,預計三季度淨利潤同比翻倍。以南山控股為例,公司預計2018年1-9月份,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04億元-2.6億元,同比增長80.83%-130.8%。對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房地產業務結轉面積增加,利潤同比增長較大。截至9月12日,南山控股的市淨率不足0.8。

行業分化

行業方面,太平洋證券研報顯示,目前房地產行業市淨率為1.3倍左右,公用事業為1.53倍左右,商業貿易行業為1.54倍左右,電氣設備行業1.74倍左右,傳媒行業2.01倍左右。多數行業處於歷史低位。

具體來看,34家房地產公司破淨,破淨公司數量居前。公用事業和交通運輸行業破淨公司均超過20家。汽車、銀行、機械設備、傳媒、採掘等行業均超過15家。2018年以來,除銀行業板塊跌幅為12.73%外,其餘板塊跌幅均超過20%。房地產、公用事業板塊跌幅超過26%。傳媒、汽車行業跌幅超過30%。

銀行業公司破淨率佔比高。除招商銀行(港股03968)、寧波銀行和部分次新股外,基本上公司全部破淨。其中,華夏銀行、交通銀行(港股03328)等市淨率不足0.7。

付立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房地產行業本身金融屬性較強。今年以來,監管趨嚴,調控加碼,行業去槓桿突出,使得破淨現象突出。

萬聯證券指出,破淨潮往往伴隨市場底部區間的到來,前兩次破淨潮與市場低點具有高度的共振性。雖然歷史可能不會簡單重複,但破淨股的配置價值逐漸凸顯。其中,地產類和金融類公司基本面良好,部分優質公司中長期業績仍有提升空間。

積極自救

在此背景下,不少公司擬藉助股份回購、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等方式積極自救。

股份回購方面,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42家破淨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預案,多數公司回購力度較大。以美好置業為例,公司7月10日發佈股份回購預案,擬以不超過3元/股的價格,回購不超過2.4億元股份。若全額回購,預計可回購股份超過80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約3.13%。對於回購股份的原因,公司表示,基於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建立健全投資者回報機制,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增強投資者信心。

不少公司擬高溢價回購股份。以東方日升為例,公司8月12日晚間公告,擬以不低於1億元且不超過5億元的資金,回購價格不超過16元/股進行回購,用於員工持股計劃、員工股權激勵計劃或減少註冊資本,以提振投資者信心,調動公司高管、骨幹員工的積極性。截至9月12日,公司股價報6.26元/股,股價回購溢價率超過156%。

不過,付立春認為,抄底破淨股仍需謹慎分析。僅憑藉市淨率這個指標,仍難以判斷未來走向。行業宏觀情況以及相關的公司橫向對比都要考慮。短期看,市場情緒仍然脆弱,不確定性因素仍很多。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