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廣東63歲大叔46年老手藝,做的稀罕物不多見,傳給兒子不斷創新


圖片上在一絲不苟工作的人名叫曾昭鴻,1955年出生,廣東廣州市人。他從17歲就開始學習欖核雕刻技藝,到現在已經46年。目前是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欖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欖雕屬於雕刻工藝中的一種,是瀕臨失傳的優秀民間工藝,由工藝師在“長不盈寸”的烏欖核上進行雕刻創作,最早記載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超過1500年曆史,興盛於明清。曾昭鴻大叔1972年進入廣州大新象牙工藝品廠,學習欖核雕刻技藝;離開大新象牙工藝廠後曾昭鴻一直堅持從事欖核雕刻至今。

憑著在大新象牙廠十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對欖雕的熱愛,曾昭鴻開始嘗試把多個欖核鑲嵌為一體,大膽的運用鏤通等的技術,設計出了構圖靈活,變化多端的新型工藝品。圖為曾昭鴻雕刻的雙層船作品。


烏欖核雖小,雕刻的小船很精緻,小舟門窗均可打開。這可是一個細緻的活,需要集中精力、一絲不苟,稍有不慎,雕刻線條就要歪斜掉,影響整個作品,甚至要重新雕刻。

圖為製作廣州欖雕的原材料——烏欖核。目前市場上的烏欖核賣到80元一斤,還有更貴的烏欖核。這是欖雕的原材料,但是在真正雕刻之前,需要再處理,外殼都要去掉。

圖為曾昭鴻根據《核舟記》情節雕刻的作品,船上蘇東坡、佛印、黃庭堅三個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

2002年至2007年,曾昭鴻在不斷的探索及嘗試後,創作出了由200多顆欖核鑲嵌而成的大型作品《中華世紀龍》,此作品創下了欖核雕刻之最,2009年獲得了"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銅獎以及2009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

這是一個雕刻細節,因為欖雕太小,需要藉助更大的工具來完成雕刻過程。為了使得欖雕這門技藝能夠持續發展,曾昭鴻一直都在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2000年開始,曾昭鴻開始將他的技藝傳授給兒子曾憲鵬,而曾憲鵬也在他的教導下,正逐步開始學習欖雕,並且不時構思出新的設想。


圖為兒子曾憲鵬欖雕作品。

圖為曾圖為曾昭鴻欖雕作品《八方來財》昭鴻欖雕作品《八方來財》。

圖為廣州欖雕收藏證書上關於該項工藝的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