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基金IPO“過冬”:發起式產品變身公募自營

2018年,基金髮行市場似乎進入了至暗時刻。弱市的表現不僅僅是普通開放式基金髮行普遍延期、首募規模小、發行失敗案例頻出等,就連成立門檻1000萬的發起式基金也遭遇了“出身”難題。

發起式基金不受普通公募基金成立條件的限制,只要基金公司股東資金、公司固有資金、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和基金經理等人員的資金認購的基金金額不少於1000萬元即可成立。今年以來,行業內接連發生了多款發起式新基金首募規模“貼線”1000萬元的情況;與此同時,這個行業也史無前例地出現了5起發起式基金髮行失敗的情況。

有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人士表示,1000萬“貼線”產品就像是基金公司的自營產品,基金淨值的波動,將直接對基金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影響。在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很多基金公司都在推發起式產品來完善自己的產品線,有些是想做品牌,一旦業績做出來,待行情轉好就能把規模做上去。而發行失敗的基金,主要是一些定開債基金。由於之前談好的機構資金在發行期沒有進來,很多公司就不願意自掏1000萬來為這個殼資源埋單。

“貼線”產品頗多

近日,一款名為安信量化優選股票型發起式基金因發行成立的規模僅1002.63萬元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更有人質疑剔除1000.1萬公司自有資金,2.53萬元的發行規模已經創出了公募發行規模的新低。

安信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這次是公司計劃以此產品作為產品線佈局,並未主動對外募集,因此僅僅發行了3個工作日即主動公告提前結束募集。

實際上,1002.63萬元的規模並不是發起式基金或者公募基金的最低募集紀錄。2018年5月8日創金合信新能源汽車主題股票型發起式基金成立,首募規模為1000萬加509.39元。此外,最近幾年來,行業內發起式基金1000萬元“貼線”成立的案例並不少見。根據Wind統計,2015年以來,共有21只首發規模剛過1000萬的發起式基金成立,首發規模低於5000萬的發起式基金合計共有29只。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產品經理對第一財經稱,如果基金公司拿到批文之後,產品超過六個月仍未發行,這樣的情況超過2只,基金公司所有在報產品的審核流程將沿用普通審核模式,即審核週期6個月。所以,很多機構會在批文到期前,把產品發出來。但是,一早談好的機構定製方案到真正發產品時,機構資金不願進來了,所以基金公司只能把自己的1000萬資金放進去,先把產品成立起來。

如今,1000萬“貼線”成立的發起式基金已變得稀疏平常,這幾乎成了基金公司的自營產品。受累慘淡的市場行情,一些發起式基金髮行大戶今年上半年自身的經營業績多數並不理想。

市場規模倍增

中國第一隻發起式基金——天弘債券型發起式基金成立於2012年8月10日。彼時的證券市場環境與當前情況有些類似。A股衝高6124點之後,經歷了漫長的“跌跌不休”期,到天弘債券型發起式基金的時候,上證綜指已跌至2000點附近;另一方面,債券市場在經歷數月的反彈後再度陷入低迷。

儘管公募基金行業誕生於1998年,但絕大多數基金公司在2000年之後成立,而2012年是多數公司發展的早期。在市況極其艱難之際,新成立的公司和中小基金公司募集新產品很難達到2億門檻,發起式基金則為它們打開了方便大門。截至2012年末,發起式基金的數量快速擴容至26只(子份額分別統計),資產淨值達到了359.15億元。到了2016年末,發起式基金數量又增加到了291只(子份額分別統計),資產規模為5797.44億元,平均單隻基金規模20億元。四年時間,發起式基金規模增長了15倍。

進入2017年,中國基金市場遭遇了委外資金的掉頭轉向。上半年,委外機構資金不斷湧入造就了公募基金規模的快速增長,但進入下半年,一些機構的大額贖回情況,又讓這個行業產生了一定的流動性風險。為此,監管政策適時而出。

2017年9月,證監會公佈《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這一規定被業內稱為流動性新規。其規定,基金管理人新設基金,擬允許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 50%的,應當採用封閉或定期開放運作方式且定期開放週期不得低於 3 個月(貨幣市場基金除外),並採用發起式基金形式。

其後,公募定製新基金幾乎以發起式基金形式獨存。儘管銀行等委外資金出現了迴流潮,但因監管政策給予發起式基金這樣的“優待”,後者的規模仍實現了穩步增長。

到了2017年末,發起式基金數量增至460只(子份額分別統計),合計規模為7692.85億元。即一年時間內,這個行業規模增長為32.7%。到了2018年6月末,發起式基金的數量增至618只基金,合計資產規模為8764.86億元。半年時間,發起式基金規模增長了14%。

影響顯現

儘管發起式規模在穩步增長,但今年以來,這個細分行業前所未有地出現了5起發起式基金髮行失敗情況。最早的是2018年4月18日,長信穩尚三個月定開債發起式基金公告發行失敗。該基金的募集時間為2017年12月22日至2018年3月21日,用足了整整三個月的最長募集期限,卻仍未成立。這是有史以來,第二起發起式基金髮行失敗的案例。作為一隻發起式基金,它無法成立的原因並非為公開募集資金有限,無法達成2億、200戶的普通開放式基金的成立門檻,而是基金公司並不願意拿出1000萬固有資金以滿足成立標準。

首例發起式基金募集失敗案例發生於2017年的9月。2017年8月21日至2017年8月25日原本是富國創利純債定開債發起式基金通過直銷機構進行份額銷售的日子,但是9月6日發佈的發行失敗的公告則顯示,該基金實際募集的期限截止8月23日。這就是說富國基金在短短的三天時間,僅限自身的直銷平臺銷售,就一早結束了基金募集。這也意味著當時的富國基金並不在乎這個新基金的殼資源。

上述兩隻募集失敗的基金,雖然募集期限有差異,但兩隻基金共性鮮明:除了發起式外,還都是定開債基金。

2017年8月正值最近一輪債券熊市的後期。這輪債券熊市始於2016年10月中旬,結束於2018年1月下旬。其間,中債-銀行間債券總淨價指數整體跌幅達到7%。7%的指數價格波動對於股票市場尚且算是不小的波動,對於債券市場而言則更是劇烈波動。

定開債基採用“封閉管理+定期開放”的運作模式。封閉管理可以保證基金規模的穩定性,有利於基金經理管理採用更高的槓桿或較長的久期,提高資金利用率,最高槓杆率為200%,遠高於開放式基金140%的槓桿上限。在機構資金流動性及債券市場雙雙向好的時期,定開債成了機構的最愛;但一旦行情轉向,定開債的命運則從天堂跌到了谷底,漸漸被機構資金所拋棄。

在這樣的情況下,富國基金取消富國創利純債定開債發起式基金的發行亦並未讓業內人士感到意外。繼富國基金之後,又有長信穩尚三個月定開債發起式基金等5只定開債發起式基金募集失敗。此外,還有景順長城睿益定開混合型發起式基金一隻募集失敗。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定開債原本是機構定製產品的主流模式,但政策變化使得銀行資金出現了表外往表內轉變時,委外定製業務則出現了收縮。本來談好了機構資金,一旦資金不來了,基金公司乾脆就不發產品了。

仍在逆勢擴張

發起式基金的募集失敗還是個案,總體而言這個行業仍在不斷擴張。

儘管行業規模在大躍進,但發起式基金存在明顯的頭部效應,其中最大的20只基金規模均在百億元以上,合計資產管理規模為4214.47億元。剔除這20只百億巨無霸,其他598只基金的平均規模為7.6億元。

今年下半年至今,又有22只發起式基金成立合計募集資金規模109.3億元,單隻基金首募規模僅為4.97億元。其中,包括幾隻“貼線”1000萬門檻的微型基金。

北京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產品經理對第一財經稱,眼下的發起式基金體量差異分明,那些機構定製產品規模較大,幾十億、幾百億都不在話下;而缺少機構客戶的貼線1000萬的產品也在增多,多數公司是為了基於自身發展的考量,弱市產品公開募集不成就以發起式這種模式來完善產品線。

基金髮行的困境不僅侷限於中小公司,一些大型公募也遭遇了發行壓力。第一財經獲悉,近期,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發行的指數型發起式產品募集規模也僅有1000多萬。該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公司發行該款產品也是為了豐富產品線,但沒想到目前的市場環境如此之差,機構客戶對於指數型產品更青睞規模大的存量產品。“市面的指數型基金出現了強者恆強的特徵,像上證50的基金看華夏,滬深300看嘉實和華泰柏瑞,創業板基金看易方達和華安。其他新進入者,都很難做起來。”他稱。

上述北京一家中小基金公司人士續稱,相比“老十家”或者像東方紅、興全基金這樣的後起之秀,它們有歷史業績可循,銀行願意銷售它們的產品。但小基金公司和新成立公司很難進入銀行等渠道的重點推介的池子,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只能通過發起式基金來打品牌,一旦產品業績做起來,後面的銷售就會容易很多。

創金合信產品部總監曹傳琪對第一財經稱,創金合信資源主題精選股票發起式基金2016年11月成立時規模只有1016.35萬元,有效認購戶數為15戶;但到了2017年末,該基金的規模已經增長到了4億多元。“規模的增長離不開基金淨值的表現。” 曹傳琪稱。

縱觀基金行業成立20年間,基金髮行是一件逆週期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行情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如今大批新成立的權益類發起式基金成了基金公司的類自營產品。隨著行情的逐漸下滑,這些產品對基金公司的業績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據Wind統計,今年以來645只發起式基金平均的淨值增長率為-6.477%。這對那些發起式基金的大戶來說,它們目前遭遇的困境不僅是要熬過發行寒冬,同樣還要頂住自身經營業績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