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居民需求強烈卻進展緩慢,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卡”在哪兒?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居民需求強烈卻進展緩慢,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卡”在哪兒?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李勁峰、朱筱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來臨,對城市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加裝電梯的需求日益強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已先行探索,鼓勵既有住宅增設電梯。但“新華視點”記者採訪瞭解到,這項備受關注的民生工程在不少地方推進緩慢,有的業主申報審批“無人受理”,有的社區拿到批文卻籌集不到資金。

加裝電梯居民需求強烈,部分地區推進緩慢

記者調查發現,對於加裝電梯,各地老舊社區居民需求強烈,但普遍推進較為緩慢。

位於武漢漢口的香江新村是一個1998年建成的老小區,退休老人較多,上下樓梯不方便,居民商議對部分單元加裝電梯。13棟居民黃先生說,去年,居民業主全體同意簽字件、電梯公司設計方案相關手續都已報到區裡,但至今沒有音信。

武漢一家電梯安裝公司負責人估算,在整個武漢,像香江新村這樣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需求量,至少上萬部。

南京市推進加裝電梯不到兩年,累計已有1121部辦理規劃審批手續,365部已經完工。但相對於全市約2萬部老舊小區單元的巨大市場需求而言,依舊“任重道遠”。

廣州從2012年開始推進電梯加裝工作,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佈的數據顯示,到今年5月份,廣州市舊樓加裝電梯已經達3000多部,然而全市加裝電梯需求量預計在4萬多部。

加裝電梯存三大難題

記者採訪瞭解到,加裝電梯的流程包括徵集業主意見、安裝公司設計方案、政府部門審批通過、施工建設轉交維護等四個環節。各地推進緩慢的原因,除部分老舊小區自身存在建築條件限制外,主要有三大難題。

——申報審批難。截至目前,湖北武漢、江蘇蘇州等不少城市加裝電梯規範性文件尚未出臺。蘇州一些小區居民和物業公司找到發改、住建、規劃等部門,沒有部門受理,因此無法申報。蘇州有的小區私下安裝電梯,因未完成審批流程等因素,被市場監管部門拆除相關部件暫時停用。

武漢市特檢所原副所長、電梯專家黃祖輝介紹,電梯加裝涉及住建、規劃、消防、城管等諸多部門,各地政府制定加裝電梯規範政策時,需統籌考慮加裝電梯技術標準制定、政府牽頭責任部門、財政補貼標準等,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但面對迫切的民生需求應加快政策配套。”他說。

——資金籌集難。記者在南京、武漢等地採訪發現,包括採購、施工建設等成本在內,老舊小區加裝一部電梯的普遍報價在40萬至60萬元。儘管多地已出臺財政補貼政策,但仍需居民承擔大部分費用。很多老舊小區居民都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一次性支出數萬元頗有壓力。南京市一位街道負責人說,有的小區雖然拿到規劃許可和施工許可證,但因為費用難以解決導致工程不斷拖延。

此外,管線遷移等公共服務收費偏高,也是造成電梯加裝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武漢一家電梯安裝公司負責人介紹,加裝一部電梯,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1:500地形測繪圖兩項收費均要1萬多元,供水、供電管網改造至少要8000多元,煤氣管道改造1萬多元,“一部造價45萬元的加裝電梯,這些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公共服務收費至少得5萬元”。

——業主訴求協調難。根據物權法規定,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佔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北京、廣州、南京多地在審批中,都要求加裝電梯單元三分之二及以上業主同意。然而實際操作中,常常出現一戶反對全樓擱置的情況。

業內人士介紹,電梯加裝的前提條件是多數業主同意,但因為不同樓層的業主往往訴求不同,加上缺乏有效組織,很難達成一致的意願。

多地區探索“租賃電梯”,政府與業主需形成合力

記者採訪發現,針對當前加裝電梯的難題,一些地方政府已積極展開探索。

今年8月中旬,《武漢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實施意見》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武漢市國土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相關實施政策將很快出臺。此外,天津、蘇州等地也在加快推進設計原則和規範政策制定。

針對電梯建設資金籌集問題,多地明確對加裝電梯給予財政補貼。同時,北京、南京等地正在探索“電梯租賃”模式。

在北京市海淀區,老舊小區探索電梯租賃,業主自願、企業出資、免費安裝、有償使用。業主按月繳納費用,平均每月每戶收費200元左右。加上電梯廣告收入,將有效減輕業主負擔。

濟南市針對加裝電梯業主意見難統一的問題,建立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議事制度,為解決業主之間對加裝電梯的意見分歧創造條件。

“地方政府推進加裝電梯工作,核心是要制定相應規範標準,確定牽頭統籌部門,暢通加裝電梯審批通道。”黃祖輝表示,應建立審批踏勘“綠色通道”,設定批覆時限,簡化報批資料,降低公共服務收費標準,減輕群眾負擔。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認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需要政府支持和居民自治形成合力。各地應借鑑成功經驗,在建設資金分攤、業主異議協商等方面制定參考建議,同時建立起受益業主對受損業主的補償機制,讓更多群眾能夠更快捷、更便利地享受到這項惠民政策的實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