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近些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小球聯盟”。似乎NBA在不知不覺間就走入了一個新時代,傳統中鋒逐漸淡出聯盟,大個子們不會投三分、打擋拆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會打擋拆會突破會歐洲步的小後衛們成了香餑餑。提速、三分、“魔球”成為NBA的主旋律。

到底什麼是“小球”,有明確的定義嗎?為什麼以前就不流行“小球”呢?不會投籃的大中鋒真的要被淘汰嗎?改革與變化似乎沒有明確的轉折點與標誌性事件,靜悄悄地就來了。

首先要引出一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到底是優秀的傳統中鋒變少NBA才流行小球?還是NBA流行小球后傳統中鋒才被迫減少?

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小球或大球(一般不這麼說,只表示和小球相對的概念)。

一、“大球”和“小球”的概念

大球:選材要以傳統中鋒為主。需要高大、強壯、能在內線肉搏、背身單打、摘下籃板、保護籃筐送出蓋帽的巨人。至於遠投、高位擋拆和換防能力不作為硬性標準。說白了,速度可以慢,但噸位要足,能往裡鑿。

球隊以低位進攻為戰術核心,中鋒作為戰術發起點,由內而外。

外線球員負責給中鋒輸送炮彈,持球突破和高位擋拆不作為主要進攻選擇。

節奏較慢。

小球:需要兼備持球組織和單點突破能力的外線球員,進攻以高位擋拆為主要發起方式,低位背打比例很低。

內線球員需要運動能力出色,擅打擋拆,能遠投拉開空間,最好要能換防小個子,不太需要背打技巧,

由外而內,外線進攻作為牽制點。節奏快,三分多。

二、傳統中鋒的歷史地位

傳統中鋒在今天的時代越來越少了,而在歷史上,大中鋒們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追溯到上古時代,中鋒們一直是引領時代的傑出人物。

50年代的湖人王朝的領軍人喬治麥肯,是NBA第一代中鋒。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60年代是毫無爭議的凱爾特人王朝,主教練是著名的紅衣主教奧爾巴赫為,球隊靈魂人物是現在每年總決賽MVP頒獎時都會出現的比爾拉塞爾老爺子。他和張伯倫的故事像神話一般被後人傳誦,他們的中鋒對決也早已傳為佳話。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70年代NBA來到群雄紛爭的亂世,十年裡有八個不同球隊獲得冠軍,其中6個總決賽MVP是中鋒球員獲得。雖說亂世,但70年代真正的王者還是要說是天勾賈巴爾,他在十年裡獲得六次常規賽MVP,和張伯倫、拉塞爾並稱為NBA歷史最傑出的三大中鋒。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當然,遠古時代中鋒吃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NBA從1979-1980賽季才出現三分線。也就是說,之前的幾十年裡,即便你從後場把球扔進籃筐也只算2分。那麼道理就很簡單了,離籃筐越近威脅越大,內線大中鋒一定比小後衛更容易把球放進籃筐。

三分線剛剛誕生時並沒有很受歡迎,上個賽季的火箭是NBA歷史上第一支全賽季三分投籃多於兩分的球隊。

但在八九十年代,一支球隊一場比賽出手10次三分已經算很多了。畢竟人們接受新鮮事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7.25米的位置命中投籃不是一件容易事,在當時不被當作主要進攻選擇。

NBA為了鼓勵多投三分,還在90年代一度縮短過三分線(後來又改回來了)。不過主要原因不在於三分不好投進,而是中鋒在禁區的威脅依舊很恐怖。

80年代前期是湖人、凱爾特人和76人三足鼎立,湖人有賈巴爾,76人迎來摩西馬龍後成為NBA歷史最卓越的球隊之一,在1983年總決賽4-0橫掃湖人。凱爾特人也有酋長帕裡什和麥克海爾坐鎮禁區。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摩西馬龍和J博士)

90年代四大中鋒名震江湖,二十一世紀初鄧肯和奧尼爾瓜分了6年裡的5個總冠軍,04年的活塞也有雙華萊士築起禁飛區。

傑出內線球員的相繼湧現使得聯盟保持了“以內線為核心”的建隊思路。

三、規則的改革史

以及,NBA過往的一些規則也對外線球員不太友好。

對手部動作吹罰的標準:以前NBA允許把一隻手搭在對方的軀幹上,在不侵犯對手的情況下適當干擾,給突破手們造成不小麻煩。

非法防守:一句話解釋,“防好你自己的人,別管閒事”。非法防守規定只能夾擊持球人,不能夾擊無球人,讓協防變得很困難,不能離自己防的人太遠,更不可能形成區域防守,像現在比賽裡常看到的,比如勇士的格林會有意選擇防一個進攻能力稍差的球員,目的是隨時幫隊友協防,有時他甚至會提前站到庫裡身後觀察局勢,一旦出現庫裡小防大的錯位,格林會第一時間叫開庫裡,自己去防,庫裡可以輪轉換防到格林本身要防的人,像這種策略在以前是不允許的。限制協防和區域防守就導致單挑的機會變多,中鋒背打就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外線球員守規則的限制,單打的比重遠少於內線球員。

無防守三秒:很好理解,當時沒有防守三秒,對外線突破影響不言而喻。

但到了21世紀,NBA施行的一系列改革逐漸削弱了低位背身威脅,同時也給了外線球員更多便利。

1999-2000賽季:背身5秒違例,著名的“巴克利規則”。背身運球不能超過五秒,這讓那些習慣背身運球審時度勢,靠屁股折磨對手,伺機而動的肌肉男們很頭疼,間接削弱了背身的威脅。

2001-2002賽季:取消非法防守,允許聯防,但增加防守三秒違例。這是一個直接削弱大中鋒的規則,當時奧尼爾在禁區過於慘無人道,聯盟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巔峰的鯊魚不給人活路。允許聯防,意味著在低位接球后會面臨更多的協防和夾擊。增設防守三秒間接給外線突破手更多直殺籃下的機會,巨人們不再能死守禁區守株待兔了。

2004-2005賽季:徹底取消handcheck,外線防守不能上手了,突破手可以肆無忌憚的展示進攻才華了。

以及,外線球員的美好時代來臨了:

納什蟬聯05和06年兩個MVP。

韋德和帕克兩個突破型後衛分別拿到06和07年總決賽MVP。

2008-2011四年裡有三個狀元是組織後衛。(羅斯、沃爾、歐文)

頂級外線得分手們的數據直線飆升,命中率提高,出手數增加。

可以看出,聯盟是有意削弱內線威脅,鼓勵外線隊員作為進攻發起點,降低低位背打的比例。

如果比賽總是沉下節奏,中鋒肉搏要位,接到球再一下下往裡鑿,節奏會變得緩慢單調,不利於觀賞性。大中鋒都堵在內線,外線球員沒空間突破,三分又投的少,看多了會乏味。相反,小後衛們蝴蝶穿花的運球,擋拆後百變多樣的處理選擇,快節奏,多投三分,似乎更有利於提高比賽流暢度,增加觀賞性。以及,隨著奧尼爾老去、姚明因傷退役、霍華德傷病增多,聯盟最後一批傳統中鋒退出舞臺。

進入後衛當道的小球時代後,大中鋒們的必修課變成了擋拆、投三分、甚至下快攻,從這個角度看,培養出傳統中鋒的可能性也降低了。沒有恩比德、考辛斯的天賦和技巧,誰敢逆水行舟呢?

四、如今的勇士和當年的太陽有何區別

NBA真正全面流行小球風格是在2015年勇士奪冠之後,勇士奪冠之前,人們還在質疑“靠水花兄弟毫不講理地投三分也能拿冠軍?”

畢竟在21世紀初,德安東尼和納什的天作之合造就了那支華麗無比的太陽隊。在今天看來,他們是時代的先驅,在流行慢節奏的年代玩起快打旋風。那時NBA流行一句話:進攻贏票房,防守贏冠軍。說的就是太陽吸引無數擁躉為之瘋狂,但終究抵不過防守至上的鐵血軍團們。所以2015勇士正名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靠快速反擊、傳切投三分、不打低位也能拿冠軍。

然而2015-2018的勇士真的和當年的太陽一樣崇尚進攻嗎?

德安東尼和納什合作了四個賽季(2004-2008),這四個賽季裡,太陽的進攻效率全部位列聯盟首位。但防守效率分別排名全聯盟第 16、16、13、16。只有一個賽季在聯盟平均值以上。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而勇士呢?科爾到來後同樣是四個賽季,進攻效率分別排名第2、1、1、1。和當年的太陽一樣,每年都是進攻火力最兇猛的球隊,節奏快,三分多。但勇士這四年的防守效率分別位列第1、4、2、9。

一目瞭然,勇士不僅精通進攻,防守也是聯盟頂尖。唯一掉出前5的就是上個賽季,四全明星先後經歷傷病,若保持健康或許防守效果會更好。

NBA因何流行“小球”?傳統中鋒為何越來越少?

所以,當年的太陽和今天的勇士都在小球體系中成為冠絕全聯盟的進攻強隊,但太陽因為陣容偏小,過於追求速度,放棄了一部分防守強度。而勇士在保證進攻效率的同時兼顧了防守,是真正的攻防兼備的標準強隊。

如此看來,“進攻贏票房,防守贏冠軍”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過去,在如今的小球時代,進攻變得更加重要,但只有贏得票房的同時兼備防守,才能獲得冠軍。

本文主要探討“小球”的由來和聯盟規則的改革,沒有吹哪一方的意思,就事論事而已。後面勇士和太陽的部分只是作為延伸,兩隊有很多不同,但都是以小球風格而聞名與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