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收藏視角話家譜


我來自哪裡?我的祖先是誰?

作為一個普通人,一生中總會有無數次的自問,然而卻難以找到具體答案,於是家譜就成了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載體。

家譜有多種叫法,如:族譜、房譜、宗譜、家乘、世譜等等,她是普通人自己的載體,是對記憶、文化、傳統的傳承,是記載一個血緣關係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略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與家譜公、私收藏相關的幾個條件。

01

修譜年代的政治環境

家譜的起源很早,先秦就有家譜,周代有史官修譜。

家譜的應用研究始於漢代,明清以後,修譜逐漸成為風尚,曾出現過數次修譜高潮。

上世紀二十年代,隨著社會科學領域的開拓,在學者從人口學、優生學、遺傳學等新興學科的角度,肯定家譜的重要性後,梁啟超就提出了廣收家譜進行研究的號召。

在他的倡導下,學術界出現了研究譜蝶的熱潮,當時北京圖書館致函社會各界廣收家譜。

1957年,毛澤東在成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蒐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類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

1960年,有些家族開始續修家譜,1962年,續修活動形成高潮。據1964年豐縣公安局對豐縣地區13個公社的調查,有38個家族在續譜。

1984年,國家檔案局、文化部、教育部聯合發佈《關於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修譜再次進入高潮,至此,有的家譜曾續編了10次以上。

1988年,中國譜牒研究會成立,當時服務對象基本上都是海外華裔,同時也帶動了家譜的復興,家譜成了這些華裔尋根問祖的首選資料,但同時也標誌著譜牒研究文化趨於完善和成熟。

02

中國家譜的存世量

家譜是記載本宗族和事蹟的歷史圖集,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存世數量缺乏完整精準的統計資料。

據統計,目前上海圖書館共收藏有約22000種,110000餘冊中國家譜,解放前的佔有11700種,是國內外收藏家譜原件數量最多的單位,併成立了上海圖書館家譜數據庫和專門研究機構。

北京圖書館收藏中國家譜數量僅次於上海圖書館,而且價值較高。

到1950年,館藏數量達348種,在以後土改等歷次運動中,北圖有識之士廣為蒐集,數量不斷增加,北圖於1990年專門成立地方誌與家譜文獻中心,當時數量已達3006種。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另外,湖南圖書館收藏家譜1176種,安徽圖書館收藏200餘種,天一閣藏書樓收藏403種,吉林大學圖書館收藏816種,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收藏980種,臺灣中央圖書館收藏約160種,香港大學圖書館收藏374種,等等。全國各地民間組織和個人收藏家譜的數量也應該是不小的數字。

早期家譜的存世量分佈若以地區劃分,南方譜數量大於北方,南方譜的價格總體要低於北方譜。

有些家譜雖然始修於明代或者早於明代,但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家譜大多都沒有保存下來,有的只留下了序文。

中國早期家譜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國為主,約佔總數量的百分之九十。

03

家譜的損失

三、家譜的損失

家譜的損失大多以水災、火災、地震、政治環境、文化掠奪、戰爭、人的無意識損壞等因素造成。

火災有人為和自然因素引起,早期建築大多是木質結構,極易引起火災。水災大多由自然因素造成,歷代的大雨、洪水不斷,又因保存條件的限制,損失不可避免。

清朝前期,對於民間修譜的態度曾發生一次重大轉變,即乾隆朝禁譜,此乃譜牒編修史上一大事。本來清朝對民間修譜的態度是鼓勵和支持的,但對於民間譜牒的內容、格式大肆干涉,而導致此事的導火索,主要包括文字獄以及滿漢黨爭等問題。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全國範圍的譜禁正式開始於乾隆二十九歲,清中後期譜禁力度逐漸加大,譜禁內容不斷擴充至具體化,尤其是在四庫全書編修前後,清廷藉此機會徹底清查全國書籍,全國各地的譜牒沒能逃出厄運,損失慘重。

中日戰爭爆發前後,家譜是日本人收集的重要內容,他們對中國家譜非常關注,尤其是名門望族的家譜裡,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地理學等內容無所不包,家譜是瞭解中國文化的主要渠道。

在戰爭中流落日本的中國家譜難以數計,強盜式的文化掠奪。

文革初期,全國範圍的破四舊中,家譜被當做四舊焚燒損毀,倖存者寥寥無幾。

其它因人口流動、自然損壞、人無意識損壞等也不乏其例。

04

家譜的印刷數量

家譜的修訂一般是由族長主持、族人共同參與的集體自發行為,家譜的印製數量受各方面的制約。確定家譜的印製數量要結合這些原則:

(1)祠堂數量

(2)編譜委員會人員數量

(3)房支數量

(4)聚居村落

(5)族人口數等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實際情況要根據以上原則靈活處理,沒有定數。一般情況下,家譜的印製量在幾十部到小几百部之間。如:1994年續修古豐季氏族譜印40部。2007年碭邑映雪堂孫氏族譜印製約200部。

這種印製本來就不多的數量,如果保存不當會損失很多,變得更加稀少,有的可能找不到一部。

05

家譜印製紙質的選擇

家譜印製紙質的選用有一定的講究,在一定條件下,選用紙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譜牒的保存時間的長短,故要選用優質的譜牒專用宣紙為好。

民國前,牒紙的選用大多為宣紙類,這類紙選用傳統造紙方法,沒有化學處理的成份,易保存。而現代紙則不同,多是用現代技術造紙法,工藝中要用鹼、漂白粉等處理,這種方法造出的紙不長時間就會自然發黃變脆,給家譜的長期保存帶來困難。

06

家譜的保存

家譜是家族發展歷史的載體,應視為家族神聖之典,希望族人珍惜保存,竭力保護以傳後人。

(1)存放時應置一相應木箱專貯,選擇避火、避蟲蛀、避鼠咬之高處置。

(2)祭奠時應防香薰火烤,以免造成損汙。

(3)閱覽時要淨手戒用沾唾翻閱。

(4)受潮時戒爆曬,以防紙変脆發黃。

(5)凡族外人(即使同姓),一般不得翻閱,如需查閱,須先行拜譜之禮,亦只限在譜主家閱覽,當防外借抄襲。

這些家譜保管事項是眾多家譜體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雖有傳統和保守的成份,但對家譜的保存至關重要。家譜保存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數十數百年後留存下來的數量,給後人收藏研究譜牒資料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07

人口流動與家譜

世界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口流動史,自從有了人類,受自然環境、政治環境、自然災害、戰爭等諸多因素影響,人口在世界範圍內沒停止過流動。

據《明太祖實錄》、洪洞縣誌及各類史籍記載,從朱元璋洪武初年到永樂十五年50多年間,明朝官府組織了八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其中,光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這裡出發的人口就有812個姓氏,遷移地區涉及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18個省的500個縣市,更有甚者,一部分人遠到海外,涉及數十個國家。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湖廣填四川是清前期規模最大的區域移民運動,四川移民來源地區之廣、規模之龐大、持續時間之長等,都是清代移民史上無與倫比的。

近現代的人口遷移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如規模性的三峽移民等。近一、二十年的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打工潮湧起,人口的流動性急劇加大,好多人在適應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紮根落戶,原來在鄉村繁居的家族逐漸分裂進入各個城市地區。

這部分人長期遠離故土,家譜成了聯繫根基的唯一紐帶,若干年後,尋根是生死以外人類的第三種本能。如今,在對傳統與文化認同的宏大命題之外,千百萬中國人對祖先的追思恐怕更多的是為了尋找自身精神與靈魂的歸宿。在此背景下,尋根的第一前提就是尋找家譜,家譜記載著家族的歷史。

08

豐縣地區譜牒概況

豐縣地區在清代順治、道光、光緒、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八十年代至今,出現過數次續譜高潮。上世紀八十年代,縣檔案局、史志辦對豐縣地區家譜情況作了調查、蒐集研究工作,目前見有存世比較早期的清乾隆年間的至少就有四部,清後期也有一定數量,八十年代的比較常見。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除六十年代前的家譜比較有研究、史料、文化、收藏等價值外,近期也發現了很多價值很高的家譜。

如:2004年修豐縣史氏通譜總卷,屬始修譜類。

1998年豐縣映雪堂六續族譜(修正版),加入一體例:中國歷史朝代、祖居地大事記、族世事紀年對照表。

體例年號中有建國後中國法定領導人的實際在位順序,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我見到的百餘部家譜中是極其少見的。

民國23年王氏族譜,即豐縣葛巴草集人王敬久家譜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這類家譜極具收藏研究價值。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2016年,徐州譜牒協會豐縣分會的成立,又凝聚彙集了一批譜牒文化研究的學者和譜牒收藏的愛好者,並出版了徐州譜牒會刊的豐縣專刊,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譜牒研究學術和收藏成果見諸於世,為豐縣的文化增添了另類風景。

家譜在世系列表、家族遷移、人口興替等方面更顯示了代代相承的特徵,她的保存和流傳是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都有可能導致譜牒的大量損毀,甚至有失傳的可能,給以後的公藏、私藏的研究帶來極大的缺憾。

近年來,續修家譜熱和家譜收藏熱俏然升溫。

比之情感、血緣局面的尋根,家譜的諸多價值正在體現。便利的交通、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為個人收藏家譜活動提供了便利。

也許你還沒有察覺到,你與祖先的距離只差一本家譜,讓我們一起走進家譜文化,追溯歷史尋根問祖,體味祖先奮鬥的歷程,領略宗族文化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