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选在午时三刻?

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而午时三刻,在古代是阳光最强,“阳气”最重的时刻。

被斩首的人,就算罪有应得,可还是会有一口怨气,死了之后会去纠缠刽子手,或者下令的官员,所以古人就将斩首时间定在午时三刻,借阳气抑制阴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行刑者或者下令官员。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选在午时三刻?

还有另一层意思,人的精力在“午时三刻”,处于“伏枕”的边缘,就比如我们很多时候,站在中午刺眼的阳光下,不过多久,眼睛就会泛酸,意识就会有些朦胧。

所以此刻斩首犯人,犯人也会有些昏昏欲睡,脑袋落地的瞬间,可以减轻几分痛苦,如此说来,也不失为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选在午时三刻?

还有后来神鬼小说中常用的概念:

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阳气最盛,阴气遇则消散,如果要斩首的是罪大恶极之犯,或许"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再说明确点儿,就是说让他无法接触到阴气,死了就死了,连鬼都让这个犯人做不成。

所以这跟上边所说的人道主义相反,属于对罪犯的加深惩罚。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选在午时三刻?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斩刑在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

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附近毫无遮挡物,阳光直射,阳气最盛。

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其实说白了,都是一种震慑作用,用这些神鬼玄说,让世人对大刑本身产生恐惧,从而抑制犯罪,就古代的封建迷信大环境来看,这种做法其实很奏效。

最后补充一点,午时三刻的确切时间,应该是在清朝有了具体规定:

即相当于现在的11点44分到12点之间,这大约16分钟的时间内,统称为:

午时三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