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建議“私營經濟退出”,稱“2018年A股大牛市”,吳小平是誰?

9月12日,一篇建議中國私營經濟退出的文章在網絡流傳,引發熱議。該文題為《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作者是自稱“資深金融人士”的吳小平。

理財幫(ID:banglicai)向吳小平求證,吳小平表示文章確實是他寫的,但他認為很多人並沒有讀懂。“現在社會反響比較大,我認為很多人是沒有讀懂的。但是如果你要解釋太多的話,就會有更多值得探討的內容。所以不跟你說了,因為我不太想在現在這個階段做解釋。”

作者|顧志娟

“私營經濟退出”觀點引爭議

在吳小平的文章中,他認為私營經濟的任務是“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已初步完成。因此,“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另外,他還提出,“國與國的競爭態勢開始倒退向百年前的重商主義,美國等一批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有意識的對中國進行圍堵。此時,如果不能集中國家力量,完全讓市場說話,徹底走經濟自由化的道路,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開放,將面臨難以想象的壓力、阻力。已經取得的優勢和成果,也可能逐步喪失。”

該文一出,輿論譁然。在新浪財經網站上,該篇文章下反對的聲音佔大多數。有網友評論稱:“私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巨大,是所有年輕人追求幸福和自我實現的最好通路,這種論調是要抹殺年輕人的進取心嗎?發表言論之前都不進行一些最基礎的道德自省嗎?”

另外,還有網友評論稱:“情況其實在發生變化,批判國企,批評國企效率似乎成了所謂的政治正確。兩看啊,有些產業鏈,某些環節需要私企才能發揮更好作用。有些領域特別是上流領域,公共領域,國企的作用更好!”

吳小平是誰?

吳小平在今日頭條號上的簡介是:資深金融人士,曾參與創建中金公司零售業務及財富管理部,任執行總經理。現投身互聯網金融創業。

在中金公司工作10年後,吳小平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了米牛網。2015年5月2日杭州日報的一篇報道這樣介紹吳小平: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長江商學院,擁有金融學、經濟法和工商管理等多個學位,曾在上市公司併購部門、外資銀行衍生產品部門和知名投行機構銷售業務部門就職,參與創建中金公司零售業務、中金公司財富管理部,並任執行總經理。

米牛網是此前國內知名的在線股票配資P2P平臺,業務模式基本為“左手股票、右手理財”,運營公司為杭州米雲科技有限公司運營。據網貸之家信息,米牛網由恆生電子創始人於2014年4月25日發起設立,創始團隊來自中金公司、阿里巴巴、中新力合等知名企業,2016年12月23日宣佈停止運營。

米牛網在2015年7月證監會嚴打場外配資行動中遭遇“生死劫”,當時證監會處罰的一批案件中就包括杭州米雲。證監會稱,杭州米雲通過運營米牛網,使用恆生HOMS系統招攬客戶,為客戶提供賬戶開立、證券委託交易、清算、查詢等證券交易服務,且按照證券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收取費用。最終證監會沒收杭州米雲違法所得1595.18萬元,並處以4785.55萬元罰款。7月13日,米牛網宣佈停止股票質押借款的中介服務業務,即配資業務。

目前米牛網官網已經無法搜索,杭州米雲科技有限公司官網也已經不存在,但吳小平的微博賬號仍自我介紹為“杭州米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根據天眼查信息,目前杭州米雲科技有限公司仍存續,但吳小平未在該公司任職。

吳小平還有一個身份,和訊網COO,他曾以這一身份參與了多個論壇。

根據天眼查信息,吳小平現任北京雷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他共有六家公司,包括:北京雷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九斗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杭州務本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明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微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點賺科技有限公司。實際控制兩家公司:北京雷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杭州點賺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80%、52%。

吳小平觀點:

一億散戶定期繳韭菜稅

2018年A股將是大牛市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吳小平從2015年開始有公開觀點發表,長期看多A股。目前吳小平的主要發聲渠道是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股票的金酒”,主要發表股市相關文章,並且對財經熱點事件進行點評。他的頭條號“吳小平”有81萬粉絲,另一個頭條號“吳小平的深夜食堂”有11萬粉絲。

此前,他還運營過一個微信公眾號“波音大飛機”,自稱有40萬粉絲,因涉及炒股照片廣告,幾年前已被騰訊封禁

今年4月16日,他曾發表文章稱2018年A股將是大牛市。該文稱“買中國,得買在拐點之後,買在2018”;“讀了此文的每一位朋友,將是2018中國牛市的聯合創造者。不知道這條路走到盡頭是不是4000點,但一個大牛市,是概率很高的。”

今年6月25日他曾在頭條號上寫過一篇文章《我讓大家認識下吳小平的真面目》,介紹自己看股票的思路:“我看股票,主要是消費類。為什麼?踏實,可信,相對波動小,研報也容易看出真偽。而且消費類範圍巨大,至少有600多個比較體面的公司,足夠寬廣,不愁沒得看。”

在2015年-2016年間,吳小平主要通過博客發聲,在財新網、新浪財經、鳳凰財經均有自己的博客賬號。2015-2016年間他在財新網博客共發表138篇文章,大部分與股票相關,長期推薦的股票包括工商銀行、老白乾酒、中國平安等。

在這些博客上,他發表過多篇堪稱驚世駭俗的觀點,例如港股在三五年內將實質消亡、美國中概股市場3年內徹底消亡,稱“A股是個遊戲場,一億中國散戶,定期繳納韭菜稅和交易費,獲得入場下注機會,在幾乎的0和遊戲中彼此廝殺,大牛大熊。”他還聲稱要增加負債:“你我負債率其實遠遠不夠,請安心向中國借債”。另外,他還曾提出中國應該趕緊設立一個專門的正部級部委——互聯網部。

2015年股災過後,9月15日,他曾發表一篇文章《今日開盤前 | 再讀》,稱“A股如戰場,6月以來,天下苦空頭久矣。當前,經濟穩定,估值很低,做空渠道不斷被收緊,各項寬鬆及改革措施還將不斷推出,正是多頭反攻合適之時。數千萬多頭們首先應該從自己做起,拿住籌碼,不必慌張。更應團結起來,摧枯拉朽,奮勇進軍全國,把一切膽怯懦弱的空頭們,全部趕到周圍的幾個小島上去。紅9月可期。”

評論:

要求私營經濟“逐漸離場”

代表了一種錯誤思潮

財經評論人|周俊生

財經學者吳小平的一篇網文《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在市場上引起不小的反響。吳小平認為,“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在迎接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此種觀點令人費解。吳小平認為,中國發展私有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公有經濟的發展。可是,這個觀點不僅不符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發展私營經濟的一貫要求,也不符合私營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所走過的發展道路。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明確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讓主要是私營經濟的各種非公有經濟取得了與公有制經濟並駕齊驅的地位。20年後,在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上,進一步明確了公私經濟地位平等、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政策基調。凡此種種,私營經濟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有清晰的表述,這些重要的論述從來沒有變更過。如此看來,所謂發展私營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觀點,呈現了一種對基本史實研究不深入的偏頗。

改革開放40年來走過的道路證明,私營經濟的發展並不是為了協助公有經濟,而是起到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我國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高達60%以上,並且為城鄉居民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最近幾年新增的就業崗位90%來自民營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財稅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來自私營經濟的稅收超過了50%。我國能夠有今天的成就,特別是在經濟總量上,能夠躍升到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位置,私營經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作用並不只是對公有經濟的協助作用,而是已經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為民生的幸福挑起了不可或缺的大梁。

值得思考的是,在改革開放已經深入發展的當下,我國一直對民眾創業熱情鼓勵的環境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要求私營經濟“逐漸離場”的論調。

最近幾年,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來形成的10%以上的高增長結束,進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在這種轉型的過程中,以前那種過度依賴投資和貨幣“雙擴張”的模式失去了可持續性,這導致一些企業出現了困難。與此同時,國外市場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在市場變化過程中,私營經濟承擔了較大的壓力,特別是規模較小的私營中小微企業。部分企業由於缺乏金融輸血市場出現萎縮,導致開工不足。對於這種困難,我國通過一系列簡政放權和降稅減費、定向降準等積極政策的推行來給中小微企業輸送活力。這說明,我國對私營經濟的支持從來沒有變化過,對於一些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唯有通過進一步的改革才能逐步解決,而不是面對困難,讓私營經濟“逐漸離場”。

必須指出,吳小平拋出的這篇網文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代表了目前社會上的一種錯誤思潮。吳小平在其文章的結尾寫道,“私營企業,有其優勢,有其劣根。”事實上,所謂的“劣根”指的是在部分市場監管尚未成系統的環境之下,企業容易背棄社會責任,為了一己之利而侵犯民眾利益。但是,這並非私營經濟的“原罪”,而是所有企業的共性。

作為政府來說,需要做的是加強監管,讓企業在擴張自己利益的同時為民眾創造就業、消費等多方面的利益。監管的對象應該既包括民企也包括國企,不能因為企業身份不同而有區別對待。資本確實天然具有貪婪的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貪婪在推動著社會財富的增長,而壓制這種貪婪對社會的危害,靠的是政府強有力的監管,而不是靠企業的自覺性。如果認為私營經濟有“劣根”,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逐出市場,並不能解決問題。

對私營經濟的認知偏頗,影響著我國經濟運行的正常節奏,影響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甚至影響到一些地方的市場環境,導致一些民營企業得不到公平的市場待遇,其資產也得不到安全保障。對此,我們應該抱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對此類不負責任的言論放任自流。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明確要求,要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保護,並且提出了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產權案件的要求,這顯示了我國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財產的明確立場。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