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历史上最重气节,宁愿饿死都不吃别人的饭,这两位奇葩是谁?

  • 今天我要说的这两个人就是商朝末期,武王伐纣时的故事,他们分别叫:伯夷,叔齐。也许在古时,气节大于生命,我从史记里看见了这两个奇葩在司马迁的笔下被描述成了高风亮节、重情重义的汉子,本人却难以苟同,因为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要学习先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和避免先人犯下的错误,至于这两人该如何评判,且看我说完他们的故事各位看客自行拿捏吧。

正文开始:

众所周知,商朝末期小国林立,全国大小国家不计其数,更迭频繁,其中有个叫孤竹国的国家,当时国君有三个儿子,其中老大和老么(伯夷,叔齐)在国内名声很好,但国君比较看中叔齐,打算自己百年之后把位置传给老么,让伯夷来辅佐他。

历史上最重气节,宁愿饿死都不吃别人的饭,这两位奇葩是谁?

在老国君死掉以后,叔齐该顺应遗嘱继任新国君时,他却不干了:大哥在上,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觊觎君位的,理应由大哥来继承君位。但伯夷老大哥却说:父亲的遗嘱如此,我们要遵守孝道,按遗嘱办事,我全心辅佐你便好。最后这两人推来推去谁也说服不了谁,索性大家就不做孤竹国的国君了,一起红尘作伴、浪迹天涯,国家就交由老二来继承了君位。

两人在浪迹天涯的时候听说周文王(姬昌)礼贤下士,广纳英才便打算过去投奔,古时候交通不发达,等他们到了周文王却死了,现任国君是周武王(姬发),但他们觉得武王到处弘扬自己的德行和四处杀伐来谋求利益,大感失望。听说来了贤人,武王派姬旦(这名字取得,个人挺佩服的,不过这个姬旦是位真正的能人,他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公)去迎接他们。

没过多久周武王准备攻打商朝(史上称“武王伐纣”)于是这两人便跳出来去制止,劝阻武王说你父亲刚死不久,正该你守灵尽孝,你现在跑去发动战争,作为商朝的臣民你这是要造反,违背朝纲伦理啊!武王的军队此刻正植士气正盛,哪里听得这些话,便要杀害他们哥俩,最后被人拦了下来,放逐了他们。

历史上最重气节,宁愿饿死都不吃别人的饭,这两位奇葩是谁?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商朝覆灭,纣王自焚。周朝建立,天下诸侯都纷纷归属了周朝,后来武王不计前嫌又去请他们哥俩回来辅佐他,但这两人宁可做殷商遗民也不愿归顺,也拒绝吃周朝的粮食,在大山上吃野菜充饥,一入秋季百草残,野菜越来越少,这哥俩瘦得皮包骨头,山上的村民嘲笑道: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我们还生活在周朝的土地上,即便是漫山遍野的野菜都是周朝的。听了这席话后这哥俩索性连野菜都不吃了,时常感叹神农、夏禹的时代是多么的辉煌,而今走投无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举步维艰,不如死了算了。最后双双饿死在苍茫的大山上(后世考证是在甘肃首阳山)...

历史上最重气节,宁愿饿死都不吃别人的饭,这两位奇葩是谁?

  • 本文也就讲到这里,在当下社会中我们时常听到: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知道有些人并不是真的奇葩,那些人是故意装出来吸引眼球讨好大家关注的,累积人气后这样他们就可以从中盈利,和我今天说的这两位不同,人家是不求名利重气节的汉子,至少在古时候的文人是如此认为的。
  • 这种气节虽值得钦佩,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不识时务,顽固保守,在任何时候如果不学会灵活多变,去到哪里都会碰得一鼻子灰、无处安身,只会怨天尤人。

注:本人所译的太史公纪和原文或许有出入,古文言文的意境也许只有所著本人才会明白,后世翻译是依据当时的文字使用范围来推测的,经成百上千年各位史学大家的推敲应该离意境八九不离十,例如文中:大山上的村民,有译为民妇、老叟的,正史和野史乃至于民谣、诗词都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本人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人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