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斷面/文

小米之家為代表的新零售,被委以重任,但已經出現效率下滑,尤其是國內形勢並不明朗。

此前,我們分析了小米手機國內銷量陷入停滯的危機,(詳見小米財報不想說的事:國內銷量)。

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米之家為代表的新零售。

對於新零售的渠道細分,小米只在港股招股書中披露過一次:

圖表1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圖表2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交叉比較上述圖表1和圖表2,不難看出,小米的新零售,就是刨除了互聯網和其他收入的硬件收入(手機+iot生活消費品)。

比如,2018年一季度新零售收入309.36億元,就是手機232.39億元+iot生活消費品76.97億元的收入總和。

小米國內新零售怎麼看?

仍然是減法,《小米財報不想說的事:國內銷量》提到,小米海外收入基本都是手機和iot收入,也在新零售之列。

比如,2018年一季度新零售總收入309.36億元,減去海外收入124.7億元,就是小米國內新零售收入184.66億元。

以此類推,我們得出了過去三年以及今年一二季度小米國內新零售收入的數據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顯而易見,小米2016年確實是困難的一年。

而對比海外新零售,小米國內增速明顯處於劣勢。這也對應著小米手機出貨量主要靠海外市場拉動的關鍵信息。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再來看小米新零售的標杆項目——小米之家

圖表1顯示,小米之家(線下直銷收入)今年一季度收入比例只有8.1%,但在所有渠道中,增勢是最猛的。

2016年、2017年同比增速分別高達360%、226%,今年一季度收入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隨著小米之家的不斷擴張,目測今年仍然會保持在三位數的增速。

看起來,一切正如小米的計劃。

雷軍從2016年開始,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小米之家的重要性,並樹立了1000家700億元年營收的小目標。

此後,小目標又經過了雷軍、王翔等多個高管演繹,出現了三年1000家,五年1000家,國內國外一共2000家等多個版本。

看起來,一切正如小米的計劃。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小米之家從2017年開始大躍進。

2015年20家,2016年底51家,到2017年一季度的67家,二季度123家,三季度180家,2017年底的287家,速度越來越快。

以及,在財報中準確披露,截至2018年一季度的331家,截至二季度的400家。

這些擴張統計來自小米之家微博、高管採訪等公開資料,基於地理意義上的時間標準。在實際運營中,小米之家不同的開店時間,導致不同店鋪不同的成熟程度。

比如,去年7月8日有14店同開,10月1日有20店同時開業,保持著開店永遠在路上的節奏。

因此,衡量單店運營能力,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

比如,2017年保持全年運營的店鋪,99%是2016年底之前開業的51家。

而2017年新增的230多家中,幹滿三個月的約16家,只運營了2-3個季度的56家,1-2個季度的57家,不滿一個季度的,也就是四季度開店最瘋狂的107家。

選取平均值,並稍微強化單店能力,我們嘗試如下統計:2015年全勤20家,2016年全勤30家,2017年全勤130家,2018年一季度全勤300家。

小米二季度沒有披露小米之家的收入,但圖表1招股書中披露的四組歷史數據仍能夠一窺究竟。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四個時間點,小米之家的收入分別為3.61億元,16.6億元,54.14億元和25.16億元。

對應同期小米之家全勤數量,可以估算小米之家單店銷售額,分別為1800萬元(年)、5533萬元(年)、4165萬元(年)和839萬元(季度)。

實際上,在小米招股書中,線下直銷收入還包括海外的小米之家。在公開信息中,小米之家在印度超過40家,在中國臺北、中國香港、法國、越南、西班牙等諸多市場也有嘗試。

海外“小米之家”是否完全與國內一致,是個模糊的概念。但如果把海外數據計入,小米之家國內單店的銷售能力只會被拉的更低。

即便如何計算,小米之家數量的高速擴張,伴隨而來的單店平均效果並非雷軍想象的那麼美好。

一季度收入25.16億元,小米之家300個,是最簡單的數學問題。

以這樣的效率,小米之家單店年化收益已經下降到3300萬元。

提升效率這個難關,小米還必須渡。

新零售靠不靠譜,小米之家解密,雷軍期望的效率正變的越來越差

新零售的推崇者,除了馬雲,雷軍也能位列三甲。在小米觸底反彈的故事裡,新零售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而樣板間小米之家,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多個場合和小米官方語境中,小米之家的坪效和單店能力,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雷軍多次強調,小米之家門店平均在200平方米左右,年均營業額在6500萬到7000萬之間,平效27萬元/年,僅次於蘋果。

這一數據有理論支撐,也會在銷量峰值一閃而過。

但,消費電子最終走向規模驅動。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到湖北仙桃、山東煙臺,甚至更下沉的三線市場。小米之家的0到400,走了一條無法迴避的下鄉之路。

這就意味著,單店平均收益下滑是必然。一方面是各類銷售、推廣、人力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地域經濟差,導致的水平參差不齊。

小米之家2017年7月和今年2月兩次宣佈“單月銷售額突破5億元”和“單月銷售額突破10億元”的喜訊!

乍看很牛逼,經不起演算。同期,小米之家全勤運營的數量,分別超過120家和300家,又是416萬元到333萬元/月的數據下滑。

不是過錯,是小米逃不過“泯然眾人矣”的風險。

新零售酷炫,卻不是神話。小米觸底反彈的夢想照進現實,是之於華為、oppo、vivo門面頂著門面、櫃檯挨著櫃檯的阻擊戰。

不然怎麼辦?

在小米的銷售渠道中,線上佔比已經從2015年的85.5%,一路下降到2018年一季度的57.3%。

手機為核心的消費電子戰爭,從高空轟炸變成巷戰肉搏,甚至國內國外區別不大。

否則,小米也不會在印度搞了40個小米之家和2500多個實體合作店鋪。

————

斷面,解讀新科技,學習新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