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以草魚疫苗為例,談我國水產疫苗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的應用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目前,我國水產疫苗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的應用處於零星、局部、小規模、不規範的狀態,尚無一種疫苗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儘管如此,以草魚疫苗為例,我們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讓我們嘗試了孕育的艱辛與喜悅,也預示著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的疫苗變革期的到來。

(一)草魚土法免疫技術為我國水產疫苗的應用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草魚易患爛鰓、赤皮、腸炎、出血等病,對草魚養殖業危害性大,1969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從獸醫方面以病鴨製備滅活組織漿疫苗防治鴨瘟取得良好效果中得到啟發,成功製成草魚組織疫苗(亦稱“草魚土法疫苗”),在廣東順德試驗取得了草魚成活率80%以上的良好效果。

由於土法疫苗製備技術簡單,成本便宜,效果顯著,深受群眾歡迎,成為七十年代防治草魚病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直至現在,該疫苗技術仍在廣東、江西等塘魚生產區廣泛採用。草魚土法免疫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僅是解決草魚病的問題,而且還為廣大水產養殖者認識水產疫苗上了第一課,為我國未來在水產養殖業大規模使用疫苗打下了良好的觀念基礎。

(二)草魚出血病細胞疫苗展示了人工疫苗在水產病害防治中的優越性

草魚出血病細胞疫苗是通過病毒在人工敏感細胞擴增的途徑製備而成,它解決了土法疫苗依賴於病魚材料,並且成分複雜、穩定性差、大面積應用受限制等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草魚出血病細胞滅活疫苗和草魚出血病細胞弱毒疫苗已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蘇等省市進行應用或區域性試驗,從體重12g左右的草魚種到1000g以上的成魚均可注射接種,其中草魚出血病細胞弱毒疫苗的免疫保護率高達90%以上。

草魚出血病細胞疫苗技術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最大宗養殖品種草魚主要病患可獲得人工免疫的預防,結合草魚爛鰓、赤皮、腸炎“三病”細菌三聯疫苗的使用,其保護範圍得到擴展而更具應用價值。同時該項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的事實反映了我國具有自主研發的能力,為我國水產養殖業全面實施疫苗增強了信心。

我國水產養殖品種多樣化,隨之疾病類型多樣化、疫苗研究也多樣化,尤其是近年來一些進入了田間試驗階段的疫苗初步顯示了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如淡水養殖魚類細菌性敗血症疫苗對鯽魚注射的有效率達90%以上、甲魚口服相對成活率約60%、鰻鱺佐劑苗口服相對成活率約80%;抗鱖魚病毒疫苗粗製劑可分別提高苗種和親魚子代存活率5%——35%和5%——15%;海水魚類弧菌(哈維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創傷弧菌、最小弧菌、鰻弧菌)雙價苗、二聯苗、三聯苗、基因弱毒苗浸泡接種提高成活率約10%——40%,對對蝦可產生免疫增強的功效,提高對蝦養成率約10%——20%。在局部地區少部分疫苗已在潛移默化中替代部分高殘留化藥用於水產養殖生產病害的防治。

魚嗜水氣單胞菌敗血症滅活疫苗,於2012年的早些時候獲得生產批文,這是國內第一個水產細菌性疫苗的生產批文,也是繼草魚出血病滅活疫苗獲得批文後的第二個水產疫苗生產批文。

一是免疫接種保護率高。嗜水氣單胞菌來源活疫苗主要用於預防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魚類急性出血性敗血症,又稱暴發性流行性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等。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大多數水產養殖地區都不同程度地發生此病,並大規模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時魚的發病率高達100%,重症病魚死亡率可高達95%以上;患此病症的魚從發病到死亡時間僅3天——5天時間。

目前多為使用各類抗菌藥物防治,但因細菌耐藥性的問題,藥物防治效果呈逐年下降趨勢,急需採取新的防治措施。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在2001年研發了魚嗜水氣單敗血病滅活疫苗,因種種原因一直未投入生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自2007年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開始該疫苗的實驗室研究和推廣應用示範。試驗室的注射接種試驗組相對免疫保護率為75%——85%,浸泡接種免疫保護率為62%——66%;目前已在廣東等10個省區示範應用。

二是浸泡接種操作方便。浸泡免疫簡便,能大批量接種免疫,勞動強度較低,尤其適用於魚苗接種免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