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法家:“法、術、勢”的統治思想

法家思想來自古代掌管訴訟的官員,他們主張按規定進行獎賞,按法律進行懲罰,以此來輔助禮制。《易經》上說“上古聖明的君王用明正的刑罰來整肅法紀”,這正是法家的特長。他們主張“以法治國”,並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和方法。

法家:“法、術、勢”的統治思想

產生背景

東周時,社會各階層原有的界限被逐漸打破,大國之間互相侵略、兼併。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著名歷史人物。各國的君王都想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中保存自己的國家,強化實力。然而,儒家、道家、墨家等學說都過於理想化,不切合實際。就這樣,法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法家:“法、術、勢”的統治思想

形成過程

公元前3世紀的一天,秦王嬴政在朝堂上端坐,階下是文武大臣。因重用商鞅變法而國富民強的秦國國君,嬴政面對戰國諸強,對如何一統天下,依然一籌莫展。

這一天,一個大臣將幾卷書進獻給嬴政。嬴政看後,大加讚賞,對作者的觀點深為歎服。這幾卷書的作者韓非是韓國的沒落貴族,雖然很有才幹,卻始終得不到尊重。

嬴政當機立斷,假意派兵攻打韓國。韓王懼怕,派人求和。秦國卻只要韓非一個人,將此作為退兵的條件。就這樣,韓非來到了秦國。

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他大力推行自己的“刑名法術之學”,秦國更加強大,追隨韓非的人越來越多,漸漸成了一個穩定的團體,法家隨之誕生。

法家:“法、術、勢”的統治思想

主要觀點

1.“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是指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這些主要是為了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2.“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法家反對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3.“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法家:“法、術、勢”的統治思想

對時代的影響

法家思想為後來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一體制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出卓有成效的探尋。

然而,法家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對輕罪實行重罰的觀念和措施,也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

法家:“法、術、勢”的統治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