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春秋歷史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管仲

春秋樂園裡,法家位於儒家東側,登堂入室,莊嚴軒敞,前有殿,後有院,塑像三尊。

走近春秋歷史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管仲

諸子百家園法家區

法家講法、術、勢,以嚴刑峻法治國,是春秋戰國的重要學派。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

走近春秋歷史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管仲

法家“商秧”“李斯”雕塑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走近春秋歷史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管仲

管仲畫像

管仲早年經商,初事齊國公子糾,助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齊桓公不計前嫌,經鮑叔牙保舉,任其為卿。輔佐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徵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管仲非常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名言就出自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從此以後,這句名言被中國曆代進步的思想家反覆傳誦不已,也被歷史上一切開明的政治家奉為圭臬。管仲治齊的輝煌業績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評價。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從不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犧牲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走近春秋歷史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管仲

管仲”和“鮑叔牙”畫像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深厚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法治思想的起源在法家,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管仲作為春秋時期開明革新人士的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方面主張“天道”與法律相結合,改革舊禮與創立新法並舉以法統政、禮法並用,以法律手段推行軍事、行政以及商業政策,促進富國強兵。管仲的事蹟和言論主要保留在《左傳》、《國語》、《管子》以及《史記》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