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拯救“烏江貢米”

2015年,經過多方找尋,在一位老農家裡找到28粒“黑芒稻”; 2016年,趙學兵忐忑地種下了4分地的“黑芒稻”; 2017年,“黑芒稻”面積擴大到4畝; 今年,50畝“黑芒稻”喜獲豐收,產量達2萬餘斤…… 4年,1460天,從28粒種子發端,上至政府官員、科技人員,下到龍頭企業、種植農戶,大家齊心協力,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9月23日,秋分,首屆農民豐收節。甘州區烏江鎮平原村四社的稻田裡,稻農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正在收割沉甸甸的稻穀。

“眼看著瀕臨絕滅的烏江稻喜獲豐收,我是又激動又慶幸。激動的是,不僅‘黑芒稻’回到了我們身邊,而且品質一點沒變;慶幸的是,就如同找到了自己遺棄了多年的‘親骨肉’並且養大成人一樣,非常有成就感。”已“鳥槍換炮”“升任”張掖市西大湖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趙學兵感慨良多:“4年了,真是不容易!”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的2016年5月17日,彼時,甘州區富海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烏江鎮四社農民趙學兵把最後一株“黑芒稻”秧苗插進水田裡,如釋重負地直起腰,茫然四顧,眼裡滿含希冀與焦慮。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足以造福一個民族。讓趙學兵放心不下的是,他種下的,不是普通的秧苗,而是絕跡多年的地方稻種中的極品;他拯救的,不是一般的稻子,而是碾制久負盛名“烏江貢米”的“黑芒稻”!

“烏江貢米”的隕落

“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餘香。”自古以來,位於黑河中游的烏江鎮就以盛產優質水稻而聞名:這裡溪流密佈、土地肥沃,有著種植稻穀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它種植水稻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據史料記載,早在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甘州刺史李漢通在張掖屯田時,即大面積栽植水稻並獲豐收,“積軍糧數十年”。其後,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至明代已形成東至甘州城北靖安、西到高臺羅城綿延兩百餘里的水稻產區。所產水稻有粳、糯兩種,個大粒長,顆粒飽滿,潔白純正,晶瑩剔透,米香濃郁,品質優異,尤以烏江堡所產稻米最為著名,曾作為貢米進獻宮廷的甘州“烏江貢米”品牌蜚聲海內。

1990年,時為縣級張掖市的甘州區被甘肅省列為水稻基地建設市之一。當年烏江種植水稻6006畝,總產240萬公斤。

1993年,“烏江貢米”榮獲“中華老字號”稱號。

之後數年間,隨著黑河節水工程的全面實施,加之制種玉米產值逐年上揚,使該鎮的水稻面積逐年縮減。產量較低、效益不高但品質優異的“黑芒稻”更是因多年無人耕種而遭遺棄。

28粒“黑芒稻”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黑芒稻”的“骨脈”,也為了讓瀕臨滅絕的“烏江貢米”“起死回生”,2015年,甘州區政府下撥40萬元專款用於搶救“黑芒稻”。烏江鎮則聯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甘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科技人員,輾轉在烏江各村社尋找“黑芒稻”種子。然而,找尋的道路上滿是崎嶇。由於經濟效益低,烏江鎮周邊的稻農早已改種其他品種的水稻,地方稻種“黑芒稻”幾近絕跡。

2015年8月,找尋小組得到了一條有價值的線索:與烏江鎮相鄰的靖安鄉新溝村五社農民曹學林多年堅持種地方稻種,也許還保留有黑芒稻的種子。

聞此消息,市農科院技術人員立即趕往曹學林家中,然而58歲的曹學林告訴技術人員,他已經多年不種稻子了。

就在大家心灰意冷之時,曹學林的老伴回憶起,5年前,他們收穫稻穀時偶然發現過幾株“黑芒稻”。這讓在場的人長舒一口氣,在舊院落庫房一角,他們翻出一小袋塵封的稻穀,大海撈針般翻找著“黑芒稻”的蹤影,最終,從這小袋幾近黴變的稻穀中找出了28粒“黑芒稻”。

拯救“烏江貢米”

這28粒“黑芒稻”讓大家如獲至寶——拯救“烏江貢米”柳暗花明!

當年10月,市農科院技術員帶著這28粒“黑芒稻”前往湖南省農科院海南繁育基地進行提純復壯、種子擴繁並獲得成功。

“找到‘黑芒稻’,有了種子,‘烏江貢米’的品牌就能重新樹起來。”烏江鎮黨委書記溫曉說。為了拯救“烏江貢米”,甘州區政府組織市農科院、甘州區農業局及烏江鎮相關人員,先後赴黑龍江五常和寧夏中衛進行考察學習。

考察學習中,他們瞭解到,目前市場上一斤有機大米最便宜的40元,最貴的達100元,有機大米價格是普通大米價格的10多倍。這讓他們樹立了信心。

與此同時,他們還學到了重新打造“烏江貢米”品牌的經驗:培育良種是基礎,有機栽培是方向,品牌戰略是關鍵。

“烏江貢米”浴火重生

考察回來,區、鎮政府迅速籌集資金,科研、農技部門合力培育種子,龍頭企業承擔擴繁任務——一場由政府單位、農技部門、龍頭企業無縫鏈接的“接力”拯救行動正式展開。

2016年初,在烏江鎮謝家灣村建立50畝的“水稻標準化栽培示範基地核心區”,由富海農機專業合作社牽頭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平原村土地500畝連片種植水稻,建成烏江鎮優質水稻標準化示範基地。

同年4月,擴繁後的1200多粒“黑芒稻”種子被帶回張掖,在市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育出了新苗。5月,在平原村、永豐村土地上進行插秧,“雖然種植面積僅為0.4畝,但秋收後的稻種可以繼續在海南進行擴繁。”市農科院院長劉建勳介紹。

為保證秧苗的成活率,市區農技部門將這塊“寶貝田”劃為有機肥替代物試驗研究田,進行精細化田間管理,大力應用有機綠肥和生物菌肥,減少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使用,從源頭上嚴把生態關和綠色關。

辛勤的付出終於得到回報。在大家精心呵護下,這4分地的“黑芒稻”禾苗分櫱快、返青早、長勢好,讓趙學兵臉上的愁雲一掃而光,“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看著綠油油的稻田,他著實鬆了一口氣。

然而好事總是多磨。眼瞅稻田抽節長穗、由綠變黃,9月的一天,趙學兵早起後來到地頭,發現“寶貝田”裡被“鬼剃頭”了一大片,氣得他差點沒背過氣去。從那天起,他日夜守護在田地旁,直到顆粒歸倉。

稱重結果:20斤!

有了這20斤種子,2017年,趙學兵將種植面積擴大到4畝。

今年,“白芒稻”“黑芒稻”種植面積達50畝,收穫稻穀25000斤!

這讓趙學兵信心大增。前不久,他投資8萬多元改造了加工廠生產線,裝配了集稻米加工、分級、色選、拋光、包裝為一體的加工生產線。

鎮政府則投資10萬元,委託第三方機構申請“張掖·烏江貢米”農產品地理商標認證。“我們將以發展綠色有機稻米為重點,在搶救、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出優質的‘烏江貢米’,使其走上高端市場,讓稀缺資源獲得最大效益。”烏江鎮鎮長張玉寶對“烏江貢米”的未來充滿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