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最近有一個詞火了——含咪率。

是說將自己微信好友中關注咪蒙的人數,除以總好友數的比例就是自己朋友圈的含咪率。含咪率越低,證明朋友圈質量越高,含咪率越高,朋友圈質量越低。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或許你不知道咪蒙是誰,也不理解為什麼人們覺得朋友關注咪蒙,就代表自己朋友圈質量差的原因,但當你瞭解咪蒙發家史以及網友批判咪蒙的理由後便能略知一二。

15年,咪蒙憑藉《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兩篇文章圈粉無數(單篇閱讀超過300萬),並靠著犀利吐槽的文風迅速打開公眾號市場,一舉成為雞湯屆的第一女王。

但高流量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質疑,網上批判咪蒙的文章不在少數,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偽女權言論氾濫。

追求男女平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值得社會各界去努力創造的良好環境,但在咪蒙的文章裡,卻處處體現著女權至上的思想,她眼中的平等,不過是追求更多女性特權而已。

這樣的文章,純粹是為了抓住那部分沒有一點社會經驗姑娘的心,為她們定製的爽文而已,全然不顧由此造成的任何影響,導致一些女生動不動就把直男癌掛在嘴邊,彷彿身邊的男生都是low×。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第二、過度販賣焦慮。

從《我曾經想讓父母去死》到《我每天加班到死,存款還是0!!!》,從《爺爺死了,我不願意給他磕頭》到《我可能死在前女友手上》,在咪蒙及旗下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中,“死”都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彙。

標題裡“咪蒙們”用這種極端詞彙挑逗著大家的神經,而文章中也經常使用一些極端個案煽動情緒,製造著強烈的對立衝突。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第三,也是讓媒體同行最深惡痛絕的一點,咪蒙不斷拉低行業底線,挑戰行業紅線,為流量變現不擇手段。

咪蒙原名馬凌,山東大學中文系高材生,大學期間主攻魏晉南北朝文學,她的畢業論文《阮籍詩歌與玄學本體論》,曾獲得山東省優秀論文獎。

畢業後憑著一腔熱血和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咪蒙隻身南下,在《南方都市報》一干就是12年,並憑藉優秀的文字功底成為首席編輯,2010年咪蒙因為一篇《好疼的金聖嘆》,使其登上韓寒雜誌《獨唱團》創刊號,被廣大群眾所熟知。

那時候的咪蒙,文字雖然潑辣獨到,但媒體人客觀公正的基本素養還在,而現在的咪蒙一切唯流量至上,一篇純粹發洩負面情緒的《致賤人》給她帶來巨大流量後,便如法炮製出更多類似文章。

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就因為《致賤人》、《現在為什麼流行睡醜逼了?!》、《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引發全網聲討 。但諷刺的是,就在這一次次的聲討中,咪蒙的人氣不降反升,廣告費也是水漲船高。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而一些作者看到咪蒙靠此種方式取得如此大的“成績”時,也開始降低自己的標準,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各種標題黨橫行,吐槽發洩類文章更是不斷刷屏,而那些認真寫文的作者,卻逐漸被市場淘汰。

儘管飽受爭議,咪蒙憑藉著以上三點還是吸引了大量粉絲,一舉成為公眾號的頭部大號。

不過,高關注度意味著高收入的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此次旗下公眾號翻車不過是早晚的事情,但讓人覺得可怕的是,這次聲討咪蒙的活動儼然有一種成為獵巫行動的趨勢。

人們只要看到有人和自己的觀點不一樣,只要自己討厭某個人,便會想盡辦法聯合眾人給TA扣上“異端”的帽子,將其置於死地。

咪蒙此次宣佈永久關停微博,微信公眾號停更2個月,最初是因為旗下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所寫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涉嫌虛假編造故事,煽動情緒被封。

儘管“才華有限青年”公眾號獨立運營,但網友的怒火很快便蔓延至咪蒙,並喊出封殺咪蒙的口號。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到了此時,大家糾結的已經不再是這篇文章本身,甚至不少人連那篇文章都沒有看到過,他們想看到的只是咪蒙被扳倒而已。

但熱度褪去後,除了扳倒一個人 ,我們真正得到了什麼?自媒體的行業標準和寫作底線到底在哪裡並沒有幾個人關注。

你說咪蒙製造焦慮該封殺,但文章屬於製造焦慮的標準是什麼?講出一個社會的無解難題,表達出自己的擔憂屬不屬於製造焦慮?

你說咪蒙製造對立衝突,煽動情緒該封殺,但如果只是講出一個群眾的痛點,揭露某些社會弊端,屬不屬於製造衝突對立?

如今各大資訊平臺上,群眾的情緒滿天飛舞,而這些困擾著整個自媒體行業的重要問題,沒有幾個人思考。

而除行業的標準在哪裡需要我們深入探討外,此次咪蒙停更一事,還有兩件事情需要我們思考。

第一:咪蒙被封,就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嗎?

首先,雖然吐槽咪蒙的人很多,但咪蒙近千萬的粉絲量也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這背後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贊同咪蒙的想法,即便是沒有咪蒙來挑逗他們的神經,幫他們發出聲音,也會有大量新的咪蒙出現,抓住他們的痛點再次崛起。

其次,早在2017年,咪蒙的軟文頭條報價68萬元,欄目冠名30萬元,底部banner25萬元,二條軟文38萬元,僅廣告收入,一年進賬5000萬。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馬克思在資本論裡面有句話這樣寫道:

當利潤達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有人敢於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而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豪不畏懼。


所以,無論從群眾基礎來看,還是商業價值來分析,即便咪蒙倒下,還會有千萬個咪蒙出現。

哪怕是現在吐槽咪蒙,細數咪蒙幾宗罪的作者,恐怕也會成為第二個咪蒙,為了流量不擇手段,畢竟從他過往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一二。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該作者批判咪蒙的文章截圖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該作者其它文章截圖


第二:為什麼“扒祖墳式”式的舉報越來越多?

整體而言,人們熱衷拿被人的黑歷史舉例,都是為了從根本上擊垮一個人的權威性。

就比如在打過辯論賽時,當別人發現自己的論點漏洞或者對方佔據上風時,很多機智的辯手第一反應不是迎面解決這個漏洞,還是往後退一步,找一個你之前犯過的嚴重錯誤,尋求給你致命一擊。

這樣就可以給觀眾造成對方辯手兩面三刀,觀點矛盾衝突的印象,從而讓觀眾對此人的所有言論產生質疑。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奇葩說》裡詹青雲和陳銘,就有關“應不應該讓全人類大腦一秒知識共享”展開的辯論,大家可以點開視頻直觀感受下。

大家看視頻都能感受到,在辯論開始時詹青雲略微處於下風,但很快抓住陳銘的漏洞佔據有利位置。

而經驗豐富的陳銘直接跳出爭論,開始拿詹青雲在之前辯論中所引用的一句話質問她:

你剛才說開爾文說這所大廈落成了,但還有半句話被你掩蓋了,那就是還有兩朵烏雲飄在上面,是不是之後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所以知識壟斷帶來知識控制。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估計聽完這段話,很多觀眾的感受也會跟我一樣,將一個為了辯論而辯論,只講對自己有利觀點的標籤直接扣在詹青雲的頭上,並不自覺懷疑起詹青雲以往觀點的真實性。

這一招,往大了說,美國大選時經常用到,希拉里和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互相爆料著對方的黑歷史,從而破壞對方形象,為自己拉攏選票。

往小了講,我們通過扒別人黑歷史的方式,不就是為了讓人們覺得對方是個壞蛋,從而讓人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除此之外,我問身邊的朋友,他是如何看待扒黑歷史這件事,他回答道:因為這樣我才能更立體地認識這個人啊,從而更準確地做出判斷。

可是,扒黑歷史的行為往往只關注不好的言論,選擇性的忽視好的言論,又談何立體認識某個人呢?

17世紀,法國政治家Cardinal Richelieu有句名言:

“給我這個世界上最誠實的人寫的六行字,我一定能從中找到足夠的理由來絞死他”。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擁有關於某人的足夠多的數據,就算他再好,你也能找到理由證明她有罪,而網絡都是有印記的,一個人的成長也不可能如聖人一般毫無過錯,難免在不同時期犯下不同的錯誤。

倘若日後犯錯,大家習慣性地通過翻舊賬的形式來攻擊一個人,那就意味著,如果你不小心得罪某個人、動了誰的奶酪、你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咪蒙。

當然,說這麼多並不是為咪蒙洗白,官方刪除《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並沒有錯,畢竟標題和內容都有失公允,過分煽動情緒,咪蒙團隊也應該反思。

只是希望此次事件不要單純演變成一場全民批判的運動,純粹發洩積攢已久的憤怒情緒。

而是藉由此事,讓媒體從業人員在瞭解除底線規則外,徹底搞清楚寫文的行業標準又有哪些?唯有如此,整個互聯網媒體行業才能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