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李冬简介

李冬,满族,1966年10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美协主席、中国铁路美协副主席、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理事。

被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首批“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被全国公安文联评选为“文艺之星”,被中宣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中国文联提名“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担任第四届北京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李冬自幼得北京画院教授、中国海洋画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海洋画派的开山鼻祖”的家父李海涛先生的绘画技艺真传,先后拜师关松房、董辰生、李宝林、张道兴先生门下,得到王明明、周韶华、杨延文、石齐、何家英等诸多名家的教诲。先后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与北京画院研究生课程班。

李冬水墨绘画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尤以海洋题材与中国古典建筑题材最为擅长,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继承和发展上自悟创新,形成独特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作品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艺术奖”。多年以来他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和联展,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美展数十次,被国内外众多媒体专访和报道。李冬多次参与策划社会专业美术活动,组织并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担任公安系统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美术展览的艺术评委,出版多种个人画集,其个人传略被收录四十余种辞书传记。近年来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型拍卖会,被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日本村上美术馆、新西兰国立美术馆、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大事记编委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参展获奖:

2014年作品《春雨三月》获中国文联“庆祝中国联成立65周年全国文联系统美术书法摄影展”特别优秀奖;

2007年获公安部颁发“第九届金盾艺术工程奖”;

2006年参加〈首届中国网络书画精英赛〉获银奖;

作品《朝朝暮暮》获公安部颁发“第三届卫士之光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3年作品《天井》获得政府最高奖项,文化部颁发的群星艺术奖;

2001年全国公安系统第四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获得绘画一等奖;

1995年《人杰地灵》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获优秀奖;

1978年作品《春风》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画展优秀奖;

1977年作品《前三门工程长卷》获芬兰国际儿童画展金奖;

1976年作品《老师给我补课》获全国儿童画展优秀奖;



感悟中国海洋绘画研究发展的意义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一、海洋绘画一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学术空白

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中,山水、人物、花鸟都已发展至登峰造极之地,画家辈出。尤其山水画至北宋时,早已达到顶峰。然而历史山水画中海洋绘画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古人对海的诗词歌赋也不是很多。即使出现过一些少量海的绘画作品,如:清.袁耀的“海市蜃楼”或宋.马远的“水图”、以及“八仙过海”等绘画作品,涉及到的海水也多以“鱼鳞纹”形式进行表现,就如古代官人蟒袍上的图案一样,与真正海的形象距离甚远,趋于图案化、符号化、程式化。而且这种形式几乎贯穿的近现代没有什么改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三,其一:历史文化中心多在京城,文人士大夫多集京城都市,绘画题材也以内陆的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其二:沿海历史多为不毛之地,经济不发达又多匪患,文人墨客少至,一直以来被置于文化、经济、政治的边缘地带。其三:大海千变万化,比江河、湖泊的涌浪成形复杂,绘画难度大,不好掌握,不像中国历史上其他绘画早已趋于成熟,可以将技法取来即用。由此可鉴海洋绘画一直是绘画史的学术空白,画海就要勇于面对巨大的挑战,走先人没走过的路。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一 130x35cm


二、画海技法和个人语言的形成

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有创作的出路。父亲李海涛从70年代就研究用中国水墨画技法表现海洋,被誉为“中国画海第一人”,是中国海洋画派重要奠基人。1986年父亲为创作中国历史第一件“海疆万里图”长卷,用漫长时间对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和各种岛屿进行采风,最终行程达30000余公里,搜集创作素材,期间我陪同父亲从北至南行走逾中国半个海岸线,写生搜集大量素材。在这之后我从没停止对海洋绘画素材资料的收集。从沿海民俗风情,到图腾信仰神化传说;从各具特色民居建筑,到不同模式的渔具渔船;从多样的礁岩滩涂,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从波涛翻滚到潮起潮落,积累素材,寻求真实感受下的创作灵感。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二 130x35cm

一方面通过对大海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不断的摸索总结形成的一套画海的特殊绘画技艺。首先要摸出海浪的规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形象,一个浪花形成,要先有涌后有浪,涌浪的形成与海底地质结构,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各域海水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这也是由于海底的砂岩植被等因素决定的。通过观察研究我将千变万化的波涛海浪进行归纳,我从大海波涛的形象中归纳出海的筋、骨、肉,在创作绘画时全面把握这些特质,通过不断探索,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发展上,力争开拓创新,推出适宜海洋绘画表现方法,利用泼墨泼彩、积墨积彩、飞白皴、留白皴、留白法、洗刷法、冲流法等几十种绘画技法相互结合,形成自我绘画形象语言。另一方面要扎实学习传统,汲取丰富营养,才能厚积薄发。向传统文化学习,向古人学习,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刻苦临习中国历史上大家的作品。研究古人对物象实施笔墨的要素,从中找准海洋绘画笔墨研究的切入点。另外向从事海洋绘画的父亲求教,传承父亲的海洋绘画衣钵。向众多前辈学习,汲取营养,取为我用。关注当下国内外各种新锐的艺术流派的表现语言,不断提升自己绘画理论水平。要以深厚传统功力打进来,以自身的绘画实力打出去,在传承开拓中,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语言。海有习性,有时狂风卷浪,惊涛拍岸,像个疯狂愤怒的暴君。有时又碧波平静,舒卷安然,像文静温柔的少女。海有魂魄,气贯天地之间,磅礴无比,甚至有形无形、无处不在。作为画海者要将自己置身海洋博大胸怀,细细品味潮起潮落,感悟四季变迁,用最深刻的绘画语言来诠释海洋的主题。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三 130x35cm


三、海洋画派的形成和发展

自2006年起,父亲李海涛以推动中国海洋画发展为使命,在国内率先创立了以海洋绘画研究发展的机构——中国海洋画研究院。研究院的画家均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海外的华人致力于画海的水墨画家,到目前为止在台湾也成立了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分院,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创作队伍。研究院的画家风格多元素,表现手法各异,在壮大了绘画创作队伍同时,达到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中国画研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海洋绘画为切入点,以中国水墨画为落脚点的绘画团体,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推动中国海洋绘画发展的研究机构。正是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海洋画派。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四 138x69cm


海洋绘画的题材十分广泛,不能仅仅停留在“海景画”的层面。海洋占地球的百分之七十多,海洋又是立体的,有着山川平原,生长着无数动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间。如果用传统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种类来划分,是传统意义上“山水画种”难以涵盖的。海洋绘画在当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五 138x69cm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阔的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公里,有着7000多个岛屿, 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千百年来人们从对海洋的崇拜中孕育出人海和谐的中国式海洋文化精神。如果说历史上古人是由于沿海地处政治文化边缘,加之封海闭关,匪患频发,荒芜贫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内地或京城,客观上促成了短视。那随着国力的增长,海疆意识的加强,海洋绘画题材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表现,在当下已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空白的同时,应会凸显出其存在的价值。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实现新跨越的这个时代中;在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有效维护海洋权益的大框架下,中国海洋画派的崛起和发展必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六 69x69cm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底凌虚》之七

作品欣赏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思逸神超图》 138x69cm 2018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婉丽》 85x67cm 2017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涛涌澎湃》 220x110cm 2018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长风破浪歌》 100x55cm 2017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山沧沧》 145x85cm 2017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放情波涛图》 100x55cm 2015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清籁图》 100x55cm 2017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沧海之边》 100x55cm 2014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长风吹送》 69x69cm 2017


绘 画 感 言


一、对物落墨的点式画法

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开始关注绘画风格和技法的表现。以中国民居古建为创作题材切入点,在“点性”绘画道路上探索历时近二十个春秋。这期间创造性尝试以软硬各异吸水不同的方头笔、圆头笔,融会中西,对景落墨,以“点”式笔触营造画面,展现墨彩斑斓变化,物象凝重沧桑,强调空间中对光色的浑然体现,努力形成自己绘画艺术语言。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碧海推雪》

“点式”笔法运用,更适合我表现特定物象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利于渲染浑厚画面所带来的情愫氛围。从北宋时 “米家云山”的点式“墨戏”画法,到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五笔七墨”的纵意点笔山水,再到当代的点笔山川、点笔人物,很多画家已然在关注“点性”发挥所带予绘画的不同情思。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海分千重浪 地拨万刃山》

纵看古今,中国水墨画的行笔本就是“点性”行笔。即使是长短不一的线,亦是长点与短点而成形。从根本而言,“点”是绘画基本的矢量符号,一个单元点的延续推导成圆劲的“屋漏痕”意味的线,许多点的集中结合成不同墨韵不规则的面。点能变通一切线面,大点小点,不变应万变。圆头、方头的点式笔触细碎的堆叠起伏、积墨积彩,浑厚干湿浓淡不同墨色笔触间闪烁着一种灵动,品味着一种特有的秩序,蕴藏着一种美感。在宁神定气的行笔经营中,屏弃浮躁,求得平和,正是我精神追求的获得。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金龙图》

多少年过去,我要求自己要善于包容,乐于欣赏,虚怀好学,汲取营养。坚持关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众多绘画流派作品产生及所带来的语言内涵。向历史请教,向先人学习,运大功力扎实传统基础,再运大勇气踱出传统成见,运头脑寻找自我艺术的方向,运实力开始有针对性地突破和变革,这一切已是当代中国画家责无旁贷的事。中国画的出路在于传承与创新,中国水墨画仍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开拓视野探索解决,传承是一种汲取更多营养的手段,创新就是一种尝试完善生长的过程。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鸥歌漫舞》

二、对中国古建的精神感怀

绘画创作来自生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涉足于祖国的西北、华北,对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的民居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近二十年来足迹大江南北,对中国不同民族各种形式、不同功能的传统建筑,尽所能地写生收集整理,获得了大量用于绘画创作的资料。以中国古建作为精神载体,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鸥舞》

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一种博大的精神,它不仅集科技艺术为一身,还象是一部部石刻的史书。用艺术的特殊语言,呼吁人们审视历史的沧桑,铭刻往昔记忆;呼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整救,认知历史文脉,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气贯长虹》

三、 感悟中国海洋绘画研究发展的意义

1986年父亲李海涛为创作中国历史第一件“海疆万里图”长卷,在沿海搜集创作素材,期间我陪同父亲从北至南行走逾中国半个海岸线,写生搜集大量素材。之后我从没停止对海洋绘画素材资料的收集。从沿海民俗风情,到图腾信仰神化传说;从各具特色民居建筑,到不同模式的渔具渔船;从多样的礁岩滩涂,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从波涛翻滚到潮起潮落,积累素材,寻求真实感受下的创作灵感。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情愫》

海洋中国绘画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按人物、花鸟、山水而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所难涵盖的。应当说历史上的山水画多是表现内陆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的景致。中国绘画史上没有给予海洋绘画体裁相应的定位,从传世其它绘画作品和诗词歌赋中难能看到古人对海的抒情,由此可见海洋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显现出的学术空白。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天风海浪图》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阔的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公里,有着7000多个岛屿, 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海洋是立体的空间,有着山川平原,生长着无数动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间。千百年来人们从海洋崇拜中已经孕育出人海和谐的中国式海洋文化精神。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涛韵》

如果说历史上古人是由于沿海地处政治文化边缘,加之封海闭关,匪患频发,荒芜贫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内地或京城,客观上促成了短视。那随着国力的增长,海疆意识的加强,海洋绘画题材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表现,在当下已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空白的同时,应会凸显出其存在的价值。


《艺展中国》李冬水墨绘画作品欣赏


《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