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军队能将刘邦的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为什么不顺势歼灭却要放了他们?

福建比美特集团


刘邦能够从白登之围中逃出生天,按照史料的叙述应该归功于陈平的计策,且这个计策也是陈平惯用的伎俩,即向核心人物送礼,但这个计策用在此处显得疑点重重,所以后世对刘邦逃出白登山的原因争议比较大。我个人觉得这个结果是由汉匈关系以及实力对比造成的,且是发生在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身上,他们的政治观决定了事情的走向。



事件经过

汉匈战争的发生存在必然性,因为匈奴是秦汉时期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从战国至秦朝的匈奴南犯就没间断过,中原民族抵御匈奴的战争也至始至终都在进行,甚至如秦、赵主动北上出击匈奴的情况也常有之,但要说大规模的北上讨伐,汉高祖刘邦算是第一个。我们可以从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来划分古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界限,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这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也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中国古代几乎每一次游牧民族南下都与这条分界线西北地区的气候有关,一旦北方草场无法满足畜牧需求,那么游牧民族便会南下抢夺农耕文明的财富,所以匈奴也是如此,汉匈战争存在必然性,且伴随着整个西汉王朝。


而刘邦北伐匈奴又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那就是关于韩王信的分封问题,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大封诸侯,其中异姓诸侯韩王信获封国于颍川一带,定都阳翟(河南省禹州市),属于中原腹地,所以刘邦又担心韩王信日后会以中原为根基威胁汉家统治,于是以防御匈奴为名,将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山西省太原市)为都。韩王信就藩不久后上奏说晋阳离边疆太远,也不适合防御匈奴南下,于是请求将王都迁到更北方的马邑(朔州),刘邦估计还想着这“傻子”挺好忽悠,于是欣然批准。


而匈奴这边在秦汉交替之际也发生了变化,匈奴的头曼单于被儿子冒顿射杀,而这个冒顿确实是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史载他为了训练一支绝对服从于自己的军队,不惜以爱马、爱妻为靶子。他立下军令,自己的鸣笛(带声响的箭矢)射向哪里,随从的士兵就必须万箭齐发跟着设向目标,所以爱马和爱妻都成为这一军令的试验品,而他的父亲成为这一军令的第一个正式目标。冒顿在杀死父亲后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并且在楚汉相争时,由于中原军队无暇北顾,冒顿单于趁机收复了蒙恬曾夺走的匈奴地及宁夏和陕西部分郡县,算是将势力范围逼近了汉王朝的家门口。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冒顿单于亲率10万铁骑围攻韩王信的都城马邑,韩王信在之前的对匈战争中尝过苦头,面对10万大军围城,他自知难以抵挡,于是委屈求和。而这个求和的态度却引起了刘邦的怀疑,毕竟是韩王信以抵抗匈奴为由主动提出迁都马邑,此时不战而和难免有通敌嫌疑,于是致书责备韩王信以敲打震慑。因异姓王臧荼被逼谋反处死的前车之鉴,韩王信当然担心遭到同样的下场,抱着等死不如反了的心态,于是以马邑为请降之地联合匈奴攻汉,随后韩王信与匈奴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面对韩王信的引冦造反,早就想收拾匈奴的刘邦于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顺带着镇压韩王信的叛乱。再收复太原郡的前期战争中,汉家军所向披靡,连克韩王信与匈奴联军,并斩杀韩王信的大将王喜。汉军在节节胜利中逐渐成为骄兵,包括刘邦本人也开始轻视匈奴的实力,待到达晋阳后,匈奴是驻兵于代谷(山西省繁峙县),冒顿以老弱病残故意展示给刘邦看。此时的刘邦没有了疑心,更是不听刘敬得劝阻,自当先锋,率骑兵先行到达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冒顿单于见状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进入包围圈后,冒顿单于马上指挥40万匈奴大军,截住后续汉军步兵,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

白登解围

刘邦被包围后的处境极为危险,由于是先驱部队,锱重粮草是没有多少的,因而被包围后相当被动。但由于刘邦率领的前军都是楚汉相争时留下的精锐,表现出超高的战斗素养,在冒顿单于一次又一次的围攻下,他们仍然坚守孤山阵地,致使匈奴军队也损失惨重,史载匈奴军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始终未能攻下山头。


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北游录》中记载了陈平献计解围,他的解围策略是讨好冒顿单于的新欢阏氏(妻子),陈平准备了很多金银财宝,并让人画了一副汉族美女的画像,然后先以财宝献上赢得好感,而后再陈述如果汉帝被俘虏,则会求和称臣,向冒顿单于献上如画像这样美貌的汉族美女,这必然会威胁阏氏的地位。就这样先礼后兵的交谈,就赢得了单于阏氏枕边风的帮助,这个枕边风也由陈平教了一套说辞,其中包括汉军援军马上就到、匈奴即使抓了汉朝皇帝、攻下汉朝城池,也不一定能够统治汉人地区。经这么一说,冒顿单于便将围攻白登山的士兵撤出一个缺口,让刘邦逃走了。



上述的说法其实漏洞百出,汉军被匈奴团团围住,如果山上派下使者,那么有谁敢瞒着单于单独引见单于阏氏?刘邦自当先锋带去的是轻骑兵,粮食都没有多少,又怎么会带上金银财宝?冒顿单于为了夺权杀父、杀妻,他的是随意听信阏氏枕边风的人吗?这个记载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贬低冒顿单于,二是为通过陈平的计策为汉军挽回颜面。那么冒顿单于放掉刘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上述陈平交给单于阏氏的说辞是作者想表达的核心内容,汉军与匈奴的白登对峙是以两万对四十万(有夸张),如果七天七夜的围攻无果是真实战斗力的对比,那么汉军的强悍也使冒顿有所领教,外围的汉军步兵数量在二十万以上,虽然受到冒顿的阻截,但他们不会置刘邦不顾,必将血战而至,倘若汉军二十万步军开往白登山,冒顿有多大把握能够战胜呢?这种形势不用阏氏来说,征战一生的冒顿单于心知肚明。


而且冒顿单于与汉军作战的意义有在哪呢?冒顿单于最清楚自己民族的特征,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偶尔南下农耕地区也只是为了掠夺财富,并不是为了攻占农耕地区,即使他们攻占了农耕地区,也没有统治农耕地区的基础,所以没必要与汉朝皇帝过不去。此时围攻刘邦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游牧民族向汉帝国秀肌肉,旨在告诉刘邦别没事总北伐我们的草原,我们也不是好惹的。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白登之围以后,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我觉得这并不是战后欲休养生息这么简单,结合《北游录》的记载,更像是白登之围时,刘邦派遣了使者与冒顿单于达成了一个政治共识,即以刘邦的委屈求和换来了冒顿单于的退让,条件应该就是后来汉向匈奴的和亲与岁贡。冒顿单于也正是从自己民族的特性出发,没必要得罪汉朝皇帝,反而引为一种获得财富的政治资源,将汉地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至匈奴,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而如果从另一种极端的思路来看,司马迁记载了白登之围时的天气状况,据说是寒冬时节的漫天风沙。那么冒顿围攻一座孤山七天不下,是否有“围城打援”的计划呢?这并非不可能,因为汉军步军正往白登山方向赶来,熟悉地形的匈奴在漫天风沙里伏击援军是有机会的。而拖了七天援军未至,冒顿围山独留一个阙口,这在军事上说应该是设下的“生门”,一旦刘邦从此逃走,埋伏下的军队可以轻而易举的歼灭汉军的有生力量,这也避免了佯攻山头时带来的损耗,因为他们更适合开阔地野战。而恰恰不巧的是刘邦趁着漫天风沙逃跑,并未被冒顿单于的伏兵发现,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比如一千六百年后的蓝玉,在捕鱼儿海突然出现在蒙古人的面前。

综上,匈奴放掉被围困的刘邦,并不太可能是陈平献计说服单于阏氏,而是两个帝国首脑之间的政治默契,刘邦需要保命,冒顿也需要刘邦活着输送财富,因此可能是刘邦服了软,冒顿让了步。而另一种极端的原因则可能是冒顿设了阙口擒王的计策,但最终被刘邦趁着风沙逃出,这种原因如果是真的,那么刘邦一生中又留下了上天眷顾的一笔。

参考史料:《史记》、《北游录》


棍哥观史


原因很简单,冒顿根本就不可能歼灭刘邦。

关于白登山之战,大家最熟悉的说法是:刘邦的三十二万大军遭到冒顿四十万匈奴大军的包围,被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陈平出了一奇计,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匈奴称单于妻妾为阏氏),最后单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以上的说法,有不确实之处,我试分析如下:

第一,刘邦被围的军队,并非三十二万。

自冒顿单于大举南下用兵,韩王信献马邑城投降匈奴。匈奴骑兵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叛降的韩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锋,从晋阳南下,直达铜鞮。

刘邦御驾亲征,统率三十二万大军出征,直扑铜鞮,韩王信大败,一路向北狂奔。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骑兵紧急驰援,双方战于晋阳,匈奴大败,灌婴阵斩一名匈奴将领。这时,天降大雪,气温骤降,汉军冻伤人数达二三成之多。当时刘邦得悉冒顿单于驻军于代谷,且兵力单薄,便“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后世史家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刘邦所有兵力都被围困在白登山,这是严重错误。

由于冒顿单于故意以老弱残兵示弱,刘邦严重误判,认为代谷的匈奴军队不堪一击,因此,他让周勃率领汉军主力继续追击韩王信以及匈奴被击溃的援军,自己只带一部分军队抵达白登山。

《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这个写得很明白了,当时刘邦的三十二万大军,并未到齐。那么其他汉军哪里去了呢?

来看看《汉书》“周勃传”记:“(周勃)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在晋阳之战后,周勃率领主力部队追击韩王信至硰石,又攻破楼烦三城。

何以见得周勃的部队是主力部队呢?再来看看《资治通鉴》这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高帝逃离白登后)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这是刘邦解围后,注意“汉大军亦到”这几个字,说明刘邦被围困的部队,并非主力部队,周勃的才是主力,是大军。

因此,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远没有三十二万人之多,也许是几万,也许是十几万。

第二,陈平的奇计并不奇

史家的第二个错误,把白登解围归功于陈平的奇计。

所谓陈平奇计,就是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阏氏就向冒顿单于吹枕边风,冒顿单于被女人一磨,心一软,就把刘邦给放了。

这简直是开天大的玩笑。

冒顿单于这个人,是历史上罕见的枭雄,以铁石心肠而令人胆战心寒。当年为了训练一支绝对效忠自己的部队,他发明以鸣嘀为号令。为了检验士兵的忠心,他以鸣嘀射爱妾,鸣嘀所至,士兵们毫不迟疑地万箭齐发,把爱妾射成刺猬。后来,为了示弱于敌,当强邻东胡前来索取冒顿的宠妾时,冒顿二话没说,把宠妾拱手相送。

在冒顿眼中,女人只是工具罢了,他何尝有过怜香惜玉?他是爱江山甚于美人,从来不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

说冒顿单于因为听了女人的枕边风而放走刘邦,这是天大的历史笑话。

第三,冒顿放走刘邦,是因为没法消灭刘邦。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且来细细分析一下。

A、刘邦虽然被困七天七夜,军队并未遭大损失。

我看了史料,没有汉军伤亡的记录,我认为损失微乎其微。为什么呢?因为白登山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战国时代赵国遗留下来的一段长城,原本就是为了对付擅长以骑兵发起进攻的游牧部落骑兵,在此坚固城墙之下,匈奴的骑兵的机动优势丧失了。

另外,对比当时汉匈双方的武器装备,汉军要远远占优。

汉军最可怕的武器是劲弩,其性能远远优于匈奴人的弓箭,射程远,威力大。匈奴人的甲胄多是采用兽皮,简单粗制,防御效果不理想,而汉军的甲胄继承了战国时代的精良工艺,在抗刺穿性能上,要远远强于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制,面对汉军的强弩,这种落后的防御武器并无太大的防御效果。

B、冒顿单于怀疑韩王信的余部,与汉军有勾结。

韩王信叛降匈奴后,部队被汉军打残了,他的部将王黄便拥赵利为赵王。王黄、赵利与冒顿单于约定,会师于平城,共同围歼刘邦。然而,到了约定的日期后,王黄与赵利的军队并未出现。《资治通鉴》说:“(冒顿单于)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冒顿单于怀疑这两个家伙反复无常,担心对自己不利,便主动撤围一角。

不过,这个理由还是很不充分。王黄/赵利就是残兵败将,就算两人与汉军勾结,似乎也不对冒顿构成多大的威胁。

那么,冒顿撤围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C、汉军主力赶到平城,是冒顿撤围的最大原因。

再回到《汉书》“周勃传”:“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周勃统率的大军在打败韩王信后,又追击八十里。回师时主动进攻楼烦,攻下三城。这里就要看仔细点,好好分析一下。周勃追了韩王信后,又主动打楼烦,为什么呢?显然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接到刘邦的命令。

从《资治通鉴》的“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的记录可以看出,刘邦到了平城后,是要等待周勃部队前来会师,显然是派人去通知了,但周勃跑得太远,等他统领大军抵达平城时,刘邦已经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了。这里又要特别注意一句话:“因击胡骑平城下”,周勃大军开到平城,已经同胡骑,也就是匈奴骑兵交锋了。

直到这个时候,汉军的三十二万大军才集齐了。

好,再来分析冒顿为什么要撤围。

首先,双方兵力是势均力敌。冒顿有四十万大军,汉军有三十二万,匈奴兵力略多。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四十万是匈奴的举国之兵,已经没有后备部队了。而汉军仍然可以增派大量的后备部队投入战场。

其次,自从刘邦御驾亲征后,汉军与匈奴骑兵几度交锋,均大败敌军。《资治通鉴》记:“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从前几次交锋看,匈奴均落败。因此,四十万匈奴兵对阵三十二万汉军,并不占优势。

可以说,在周勃大军赶到平城时,冒顿单于消灭刘邦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匈奴已经是动用倾国之兵,一旦被强大的汉军反包围,匈奴不仅将赌上军队的命运,还要赌上民族与国家的命运。这种严重的后果,冒顿即便是战争赌徒,也不敢轻易以整个民族的命运来进行一场旷世豪赌。


君山话史


白登之围,匈奴本来能消灭刘邦,但冒顿单于没有顺势歼灭刘邦。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对的!

冒顿是谁?他在接手匈奴单于之前,匈奴部落只是一个夹在东胡和大月氏阴影下,苟延残喘的小部落而已。但冒顿接手单于后,西击大月氏,东摧东胡,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匈奴打造成了草原第一霸主。

试问,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他怎么可能在有把握灭掉刘邦的前提下,还放刘邦走呢?这不是在侮辱他智商吗!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叛乱,并勾结匈奴攻打太原。一时间,大半个河东地区全部沦陷了。

刘邦为了稳住战线,便亲率32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渡黄河,进入河东地区,迎战匈奴和韩王信的联军。

这里要注意,是“韩王信”造反,勾结匈奴人侵犯河东。不是“韩信”。



汉军渡过黄河后,连连取胜,特别是在铜鞮一战(山西沁县),大获全胜,将韩王信的军队杀得死伤惨重。

韩王信率残部逃奔匈奴后,匈奴冒顿单于分别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韩王信的残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带布防,企图阻挡汉军北进。

匈奴军队的加入,增加了汉军收复河东地区的难度。但是,汉军并没因为匈奴人的加入就裹足不前,反而是越战越勇,在太原和楼烦两度击败韩王信和匈奴的联军。

因此,可以这么说:白登之围前,刘邦实际上是一路吊打韩王信和匈奴,接连收复沦陷的失地。只不过,接连的胜利让刘邦错估了匈奴人的战斗力,让他以为只率小股部队就能击溃匈奴人。结果,32万汉军因为前后军脱节,刘邦亲率的小股部队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在了白登山上。

也就是说,刘邦是在前期连战连胜,收复失地之后,因为冒进才被围的。而不是一开始就中了骄兵之计,被匈奴包围的。并且被匈奴人包围在白登山上的汉军,也不是汉军的主力,而只是刘邦率领的五万先头部队。


匈奴人将刘邦包围后,冒顿大喜,认为这是消灭刘邦,入主中原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就部署了攻山的计划。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冒顿以八倍的兵力优势围困刘邦,他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首先,匈奴军队的装备实在太落后了。

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弓马娴熟,机动作战的能力非常强。这是匈奴人在军事方面明显强于中原汉朝人的地方。但是,匈奴人也有明显的弱点:科技落后,没掌握金属铸造工艺,很多匈奴士兵的弓箭原材料还是拿兽骨磨的,刺穿能力和攻坚的能力并不强。


白登之围的第一天,匈奴人就发现汉军的机动能力虽然弱,但装备精良,作战勇猛,并非是好欺负的软蛋。运动战的时候,匈奴和汉军装备的差距还不明显。但是一旦到阵地战时,匈奴的劣势就太明显了。

这就好比,当年我军和美军激战于朝鲜,打运动战的时候,我军根本就不怕,但一旦打阵地战时,尤其是美军守,我军攻时,我军就会非常的被动。

同理,攻坚并非匈奴人的强项,况且汉军也不弱,装备还比匈奴人好的多。所以,别看匈奴人以八倍的兵力优势把刘邦围了,但冒顿对吃掉刘邦,一点把握都没有。

如果硬突,匈奴人口少,消耗不起。冒顿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其次,匈奴当时被反包围了。

冒顿包围刘邦后,虽然他不敢攻,但是他也不想退。因为刘邦轻骑追击,没带粮草,士兵没吃没喝,白登山上的气温又低。如果把围困白登山的时间拖长一点,刘邦到最后肯定是不战自败。所以,冒顿便在白登山下围了刘邦七天七夜。

但是,冒顿在白登包围刘邦的时候,外线的汉军主力并没有闲着。而是悄悄的对匈奴实施了反包围。

根据《史记·绛候周勃世家》的记载,就在冒顿围刘邦的时候,周勃也围了冒顿。

攻韩信军铜,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

这段记载结合地图一看就明白了。周勃的援军已经杀到平城,韩王信的军队被歼灭,冒顿的后路有被抄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冒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刘邦走,要么跟刘邦、周勃死磕。

冒顿当时怎么考虑的,我不知道。但是刘邦因为断了粮草,扛不住了,于是就先给了冒顿一个台阶下,派陈平去找冒顿的阏氏,让阏氏给冒顿吹耳边风。

后人在独到这段史料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就是因为阏氏吹耳边风,冒顿才放走刘邦。但是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冒顿是个“鸣镝弑父”,为了上位,舍得杀掉爱马、爱妻、生父的枭雄。女人,他又不是没杀过。他怎么可能会受到一个阏氏的蛊惑之语呢?

因此说到底,冒顿放走刘邦,其实就是因为双方在平城之战,打了个平手,甚至汉军还略有小胜,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冒顿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不想跟汉军死磕。而刘邦也很懂事理,他先低头,愿意报销冒顿的军费,再额外送点宝贝。于是,冒顿就放走了刘邦。


事后,双方都不服气。于是,双方在平城附近又干了一仗。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史记·夏侯婴传》

根据《史记·夏侯婴传》的记载,刘邦逃出白登后,先在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获得大胜。接着又在平城南边攻击匈奴,多次攻破敌阵。

从这里就看可以得出,白登之围,并没有打乱刘邦的计划。汉军战略意图是消灭韩王信之叛军,斩断匈奴伸向河东的爪子,收复沦陷的河东地区。白登之围虽然惨烈,但是刘邦实力还在,不达目标,不会罢休。

不过白登之围,汉军也确实是损失惨重。由于北方残酷的冬季,导致以南方人为主的汉军士兵大量冻死冻伤,减员严重。刘邦见识到了匈奴人在运动战方面的厉害,知道自己不可能歼灭其主力,后来他也就基本上不敢跟匈奴人死磕了。



总的来说,白登之围,是冒顿没打下来,刘邦扛得住,后面汉朝大军来了,莫顿因为犹豫不决,才放走了刘邦。

纵观整个白登之战,其实可以发现:匈奴人起先的优势很大,向南一直占领了太原。但被汉军一路北推,最后被打到了大同,才勉强稳住战线。而在白登之围后,刘邦继续在平城附近与匈奴人开战,最终是在彻底把匈奴人从平城附近清除后,才罢兵。

这就跟朝鲜战争一样,美军从三七线杀到鸭绿江,我军从鸭绿江又杀回三七线,并最终稳定在三八线。这能说我军败了吗?

同理,汉军在当时也没有吃亏,甚至还有点小胜。毕竟战线不会骗人,匈奴在被刘邦打出长城后,没有再杀回太原的资本。冒顿和刘邦其实打了个平手。


Mer86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驻守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区的韩王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战。双方在今天今山西沁县一带首次交锋,汉军告捷后乘胜追击到大同平城,一路上信心十足的刘邦不断抛弃辎重部队,自率先头部队轻敌冒进,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率的匈奴主力部队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根据传统史书的说法是刘邦帐下的谋臣陈平设计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单于之妻)行贿才使刘邦得以脱离险境,有的说法甚至绘声绘色地声称陈平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向匈奴阏氏行贿时还特意附带了一副汉人美女的画像并告诉阏氏:汉朝皇帝打算将此女嫁给单于,阏氏担心汉女嫁过来后会夺走自己的恩宠,于是就劝冒顿单于退兵了。这个说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猎艳心理,不过您真相信这样的说法吗?两国交锋这样的大事居然靠着一阵枕头风就给对付过去了?如果冒顿单于是个没脑子的昏庸之人倒也有这可能,然而您相信一个没脑子的昏庸之人能把汉高祖刘邦围困七天七夜不得脱身吗?

事实上我们从冒顿单于的早年经历来看:此人杀伐决断实乃一代枭雄——冒顿是匈奴前任单于头曼的前妻所生,一直受到继母的排挤。头曼曾将冒顿送给月氏人作为人质。冒顿被送到月氏后头曼单于的后妻就唆使头曼进攻月氏以趁机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顿,从而让头曼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这时的匈奴受到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东西夹击,不得不在夹缝之中艰难求生。东胡为了试探匈奴的新君主,于是就逼迫冒顿交出国宝千里马。冒顿询问众臣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千里马乃是匈奴的国宝,断无轻易赠与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顿却说:”不可因为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谁知东胡得寸进尺地向冒顿索要阏氏(单于的妻子),匈奴众大臣无不义愤填膺,但冒顿却说:“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强大的东胡作对呢?”得到匈奴的宝马和阏氏后东胡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来顺受啥也做不了,于是东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顿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根本,怎能随便送人?!”随即带领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败东胡。征服东胡后对当年在月氏当人质的经历念念不忘的冒顿兵锋西指,在匈奴的军事压力下月氏人分化为两支:一支西迁逃亡,被称之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并臣服于匈奴,这支被称为小月氏,霍去病在河西之战后将这一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小月氏随即又归顺了汉朝。

冒顿为了权力杀妻、杀父从来都不眨眼——他可以把爱妾作为活靶子以考验士兵们的忠诚;为了迷惑敌人又不惜把另一个宠妾拱手相送以东胡。您相信这样一个人会被一阵枕头风忽悠得放跑敌人吗?可如果不是因为陈平设计忽悠所致,那么冒顿为什么不顺势歼灭了刘邦的部队呢?据史书记载:冒顿单于本来与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然而他们迟迟没到来,以致于冒顿怀疑他们同汉军有勾结。这会不会是冒顿单于决定撤围的原因呢?应该说这种怀疑是有的。从冒顿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对谁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因为他可是曾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出卖过的。冒顿和韩王信之前并无任何交情,完全是出于利益的暂时同盟,担心韩王信与汉军勾结在背后捅自己一刀这种心态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不过这并不是导致冒顿撤围的最关键的原因——要知道韩王信的部队在此之前已被汉军重创,即使韩王信被汉军打服了,以致于暗中和汉军有什么秘密交易又如何呢?如今汉高祖刘邦都被围困了,只要消灭了刘邦,韩王信还能分不清哪边更值得投靠吗?况且就凭韩王信所剩的残兵败将也根本不足以改变战局。冒顿会因为这样一个小插曲而放弃歼灭汉军的天赐良机吗?既然冒顿撤军不是因为阏氏的枕头风,也不是因为韩王信部下的失约,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句话:“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刘邦在白登山突围后汉军的主力兵团也已经到达了平城。 《汉书·周勃传》也记载道:“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这则史料清晰地告诉我们:由周勃所统率的汉军主力兵团在硰石战役之后向北继续追击八十里,然后又攻破楼烦三城,最后到达平城。表面上看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的确是陷入了匈奴的军队的包围圈之中,可实际上由周勃所统率的汉军主力兵团这时也已赶到平城,这意味着冒顿如果没把握在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向他发起攻击之前一口吃掉刘邦的先头部队,那么战局瞬间将变成刘邦的先头部队和周勃的汉军主力兵团内外合围匈奴军队。在此之前匈奴军队已围困了刘邦所率的汉军先头部队长达七天七夜都没能消灭这支军队,那么要在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兵团发起进攻前消灭汉军先头部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冒顿对此应该是没把握的。退一步讲即使冒顿真能在周勃发起进攻前吃掉刘邦所率的汉军先头部队并杀死刘邦,那么他又能获得什么呢?答案是一无所获。

战争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之所以发动战争一定是为实现某种战略意图,那么冒顿单于发动针对汉朝的战争是何意图呢?显然不是为了灭亡汉朝入主中原——匈奴和后来的辽、金、元、清不同的是从没建立过较为成熟的国家体制,事实上冒顿时代才刚完成草原各部族的统一不久,人心并不安稳。被冒顿打败的东胡、月氏等部族正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发起报复性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冒顿哪有实力入主中原呢?再说即使他真杀了刘邦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大不了汉朝再立一个皇帝就是。杀了刘邦不仅不能使冒顿获益,相反会加剧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仇恨,远的不说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将立刻对他发起打击。那么冒顿是否有实力面对汉朝的打击呢?事实上匈奴全盛时期的人口也不超过百万,真正拥有作战能力的不过一二十万人,即使再怎么动员征召把老弱病残都算上最多也就能凑足四十万大军,只不过由于匈奴地域辽阔,草原骑兵机动性强,于是他们不断利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袭扰汉朝边境,而汉军在追击过程中总感觉匈奴军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据史书记载:白登之围时冒顿所率的匈奴军队高达四十万,这意味着这已是倾匈奴举国之力拼凑出来的。如果一旦与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交锋能大获全胜还好,一旦失利意味着倾匈奴举国之力拼凑出来的队伍将全军覆没,即使冒顿没有战败可如果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那么也将使匈奴的国力一蹶不振,这意味着他将无力迎接汉军的下一次打击,也无力压制月氏、东胡等敌对部族。换句话说如果冒顿之一歼灭汉军先头部队并杀死刘邦,那就是拿匈奴的国运在进行一次豪赌——赌赢了对汉朝的根基国力无损,大不了另立一个皇帝即可;可一旦赌输了对匈奴就是灭顶之灾。

事实上冒顿根本无心杀死刘邦,也无意入主中原,因为他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发动针对汉朝的战争呢?其一是因为草原游牧经济相比中原的农耕经济的脆弱性——尽管中原的农业生产被形容为靠天吃饭,可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灾荒年代基本的口粮是能满足的,然而对草原游牧民族而言:一场大雪就可能断了他们的生计。所以冒顿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物资财富,那么是否有目的之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巧合之处——冒顿统一草原诸部的时间恰好和中原地区形成秦汉大一统帝国的时间差不多。其实这并不是巧合,恰恰是因为秦汉帝国的诞生催生了草原诸部的统一。游牧经济本来是很脆弱的,对游牧民族而言要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组织其实是相当不划算的,可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注定了游牧民族的劫掠冲动只能减弱而无法根绝,那么一旦定居的农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之后原来零散的小部落就无法再冲击这种大帝国的防线了,他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各部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草原游牧帝国——这就是匈奴人得以一统草原的内在逻辑。问题在于:既然各部族臣服于匈奴单于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和南方的农耕民族抗衡的资本,那么要维系匈奴国家的凝聚力也就需要时不时发动战争了。事实上白登之围时冒顿已实现他的两大战略意图:他已从汉朝劫掠到自己所需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与此同时对汉朝的军事行动也已大大提升了他在草原部族中的威信,杀死刘邦只会造成边际成本递增的现象,这样的亏本买卖怎么能做呢?如果这时冒顿再不撤军,一旦在与汉军主力的交锋中失利,那么匈奴倾举国之力征召起来的部队将有被汉军围歼的风险。不过在撤退之前冒顿最后使用了一招心理战战术——他没直接下令撤军,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队撤围一角,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的刘邦一见匈奴军队的防线出现了一道口子立刻就钻了出去,这就使刘邦在后世史书背上了逃跑的名声,白登之围也就此被视为汉军的一场败仗。这对之后汉匈之间的博弈造成了极大心理影响,以致于在此之后汉朝历经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连续四代君主七十余年一直被匈奴压制,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才展开对匈奴的战略反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所谓白登之围其实就是冒顿精心策划的威慑汉朝君臣的一个局,杀死刘邦一开始就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白登之围时,匈奴人的处境要远比刘邦危险,如果双方再这么耗下去,匈奴这个民族很有可能在那一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且听我说:

首先,匈奴人拿不下白登

匈奴作为典型的草原民族,虽然骑兵厉害,但缺少攻城武器。别看刘邦当时只是率领前锋与匈奴决战,但毕竟他是皇帝,手底下至少也得带个十万八万的人,否则也不敢轻敌冒进!

小小的白登城有这么多军队防守,匈奴人又不擅长攻城,所以他们只能将白登围住。也就是说,当时刘邦和冒顿两人处于相持阶段。

其次,汉军主力马上就来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很清楚,就在冒顿大军围困白登的时候,汉军主力已经逐渐接近。汉匈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如果冒顿不见好就收,那么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大概率会被汉军打败,灰溜溜的跑回草原!


但是,以上两个条件只能说明冒顿实力不济无法歼灭白登守军,最大的威胁其实不是来自汉军,而是草原的雪灾和那一年的寒冬!

草原地区一到冬天极为寒冷,气温常常低于零下40度。在这样的气温下,如果再爆发风雪天气,经常会造成牲畜和人口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造成一些弱小的游牧部落的灭族。历史上,草原民族人畜冻死大半的事件并不少见。

而在公元前200年,也就是白登之围这一年气候尤其寒冷。不要说北方草原就连白登一带都比往常气温低得多,以至于很多汉军的手指都冻掉了。

可想而知,草原上气候就更恶劣了。而冒顿带来的40万草原骑兵说明,他的老家只剩下了老弱妇孺,如果冒顿不尽快回草原备灾,那么留守的妇女儿童很难度过冬季。所以,冒顿不能恋战。

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将抢来的粮食赶紧运回去!

众所周知,古代游牧民族喜欢在秋季南下劫掠,这个时候正是牧草枯黄的季节,牲畜逐渐瘦弱,难以滋养牧民。游牧民族急需南方的粮食,而这个时候正是南方农耕区收获季节。所以,游牧民族在秋季大举南下再好不过了。冒顿已经完成了抢劫计划,正是由于刘邦率军北上抵御,迟滞了冒顿回军时间。(我估计当时冒顿想会一会汉朝皇帝,毕竟两人都是当时的一代雄主)

说实话,如果冒顿不赶紧回去,大雪封山他就回不去了。假如冒顿恋战错过会草原的机会,可想而知,在汉军援军解白登之围后,刘邦肯定不会放过冒顿及匈奴士兵,那么冒顿的军队在公元前200年这个冬天将会被汉军围歼在中原。

而草原的留守人员由于得不到接济,再加上又遇到了罕见的寒冬,估计也得团灭!

所以啊,冒顿要不见好就收,匈奴人在公元前200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历史风暴


刘邦被围可以说是汉初对匈奴政策的转折点,从此汉朝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和亲之路,当然了有人会问为什么当时匈奴不趁势灭掉刘邦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放刘邦回去,对匈奴更加有利。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具体说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刘邦为什么会来到白登山又为什么会被匈奴军队包围呢?

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秦朝的时候被秦军打的抱头鼠窜,可是始终不能消灭,秦始皇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秦末大乱匈奴趁机壮大,出了一个接触的首领冒顿单于,匈奴开始走向强盛。

而中原王朝经历了一番战乱,刘邦建立的汉朝,可是新生的汉朝却并不稳定,时不时有叛乱,刘邦几乎是在平叛的路上。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封了几个异性王,其中一个韩王的后裔被封为王,此人就是韩王信(不是韩信),刘邦平定天下后,将韩王信迁到太原(当时叫晋阳),可是此时韩国都城马邑被围,韩王信向匈奴求和,这引起了刘邦的不满,韩王信恐惧向匈奴投降,并且把马邑献给匈奴,约定和匈奴一起攻打晋阳,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

史书记载汉高祖七年冬天,刘邦亲自率军在铜鞮(dī,堤)击败韩信的军队,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韩王信逃向匈奴,他的部将收拢残部匈奴一起攻打刘邦,当时匈奴派遣左右贤王带领一万多骑兵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到达晋阳时,匈奴多次被刘邦的军队给打败 ,接连几次的胜利让刘邦有点得意,其实他不知道这是匈奴的诱敌深入之计。当时他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汉高祖当时在晋阳,派人去侦察冒顿,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击” ,于是刘邦也就到达平城,登上城外的白登山,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被匈奴骑兵团团围住。

当时形势非常危急,甚至刘邦可能在白登山被围困至死,而且匈奴也有把握将刘邦杀死或者活捉,可是最后匈奴只围困了七天,就将骑兵撤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匈奴的打算

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朝时候匈奴多次骚扰边境,他们不是为了占领土地,因为汉匈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占领土地他们总不能去放牧吧,他们主要是为了粮草财物之类的,每当他们遭遇天灾,缺少吃穿的就去攻打汉朝,让你们给点,即使他们能够占领汉朝的领土可是他们也不会治理呀,还不如留着汉朝当一个长期的饭票,事实证明后来匈奴也是这样做的,权衡利弊,匈奴撤走了。

二、枕头风的厉害

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女子的存在,她们虽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刘邦被围困,采用陈平的计策送给匈奴的阏氏(相当于汉人皇后)许多财宝,当然这财宝只是一方面,据说跟财宝在一起的还有一幅美女的图画,说是要送给单于的,这阏氏一听不干了,这么漂亮的女人送给单于还有我什么事情吗,要是逼急了汉朝真的送这么一个美女来,我怎么办,于是她一口答应劝单于退兵。

阏氏便劝冒顿单于说:“现在已经攻取了汉朝的土地,但还是不能居住下来;更何况两国君主不互相围困。”冒顿单于估计十分宠爱这个老婆吧,还真的撤了,所以说枕头风也厉害呀。

三、双方的实力

如果说前两点不是最主要的,那么这一点就至关重要了,虽然刘邦被匈奴四十万大军给围困,但是要知道刘邦可是率领三十万大军,皇帝御驾亲征,带的当然是精锐,而且白登山的地势也决定了,匈奴的骑兵无法大规模的展开,双方交战几次都有伤亡,而且汉军也有可能有援兵正在向这里赶来,匈奴这一次可是倾国来战的,他们也耗费不起,再这样下去对他们也不利,所以汉朝的使者来求和,那就顺坡下驴吧。

其实匈奴在这样的场合下根本不能彻底击败汉军,再者说即使能够击败汉军他们的损失也不小,甚至可能将军队打垮,要知道当时匈奴周围还有不少的人在虎视眈眈的,匈奴冒顿单于被称为匈奴伟大的首领,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对付汉朝应该是为了起到威慑,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为什么还要拼命呢是吧!

无论怎么说匈奴还是撤走了,而且从此汉朝开始了和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启了百年的屈辱,当然了从此和匈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利于汉朝经济的恢复和实力的积攒,直到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势。


天枫说


世人一提起白登之围,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耻辱,的确刘邦在这一战中挺狼狈的,只率领少部分兵力却被匈奴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大军团团包围在白登山无法突围。此战是刘邦少有的大败仗之一,恐怕也只有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却被项羽3万铁骑杀的片甲不留可以力压一头。


最后刘邦不得不采纳陈平的建议,通过重金贿赂冒顿宠爱的女人,靠吹耳边风换取冒顿撤围。看到这里,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冒顿手握如此大的优势为何放纵刘邦,而不是歼灭? 因为冒顿应该已经清晰的认识到,这一战并不好打,反倒是不打则有利可图。

先说第一点为什么不好打,白登之围发生在刘邦平灭韩王信的战争中,的确单从白登之围这场战役来看刘邦失败得很惨,但是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刘邦可谓战果丰硕。先是在铜鞮之战中大获全胜,基本消灭韩王信的人马,迫使冒顿单于亲自命令左右贤王各率万余精骑增援,与韩王信残余兵马组成联合军。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联军却在晋阳被刘邦迅速击溃,后联军虽然重新集结又被汉军骑兵冲垮,汉军可谓连战连捷,强大的战斗力让匈奴高层都为之震动。

连草原上的英雄冒顿单于都不得不使用计谋,选择了示敌以弱,将自己精锐的士兵和精湛的牛羊隐藏起来,每次当汉军的探马到来时,都只能看到年老体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牛羊。一次两次刘邦还顶得住,十几轮下来刘邦终于大意轻敌,只率近卫骑兵就敢孤军深入,挺进白登山。冒顿一看刘邦入了套,立刻率40万骑兵将白登山团团包围,隔绝了刘邦与汉军主力的联系。

眼见局势恶化至此,刘邦心里直后悔,同时也准备背水一战,不惜一切代价向外突围。结果虽然汉军骑兵的几次进攻均遭匈奴打退,但是双方都伤亡惨重。而且汉军大部分军队并不适应北方隆冬的天气,冻伤冻坏手指者十之二三,而匈奴骑兵早就适应。也就是说匈奴单于冒顿亲率40万骑兵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奈何汉军,双方一共僵持了7天,冒顿单于终于明白了光靠武力可以打疼汉朝却不可以征服,而且此时的汉朝还有余力,如果不惜血本还能征调大量的军队前来支援,而40万骑兵已经是冒顿的极限,如果不惜一战,两败俱伤是最可能的结果,正好此时被困白登山的刘邦接受了陈平的建议,贿赂冒顿单于的女人表达了服软的态度,给了冒顿单于一个台阶下。



经过了此战,刘邦也明白了想要靠武力来消灭匈奴并不可能,匈奴人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战争成本很低,而且他们的战争工具是马匹,奉行打得赢他们就打打不赢他们就跑。而汉朝大部分是步兵,机动能力非常的差,就算能够击败匈奴骑兵也追不上。汉朝拥有数千里长的边界线,如果有一处布置重兵,匈奴骑兵完全可以绕开打击另外一处,让汉朝顾此失彼。再加上此时的中原刚刚经历了秦末动乱人口锐减,急需恢复国力。


最终刘邦服软,对外嫁公主和亲,每年再奉送匈奴大批金银布匹,对内休养生息,以待时变。八十一年后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于漠北大战中正面打垮匈奴单于本部精锐,匈奴大单于被迫率百骑狼狈逃跑;在另一个方向,骁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骁骑重创匈奴左贤王部,斩首七万余,封狼居胥而还,算是替汉高祖刘邦出了一口气了。


龙武骁卫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道题目会照搬教科书里的观点,认为是陈平给刘邦献计策贿赂了大单于冒顿的老婆阏氏,结果冒顿被老婆说的耳根子软了,才放走了刘邦。诚然,不可否认阏氏的作用,但算不上决定性原因。

事情发生在公元202年,刘邦称帝后在山西分封了一个异姓王叫韩王信,之所以把韩王信分封到这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他防御北患。

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不断的骚扰北方边境,由于匈奴身后是气候恶劣腹地开阔的西伯利亚,而且匈奴多是骑兵机动性很强,所以从内地出兵往往会耗资甚巨而且一无所获,于是中原王朝一直秉持着咱不惹人家,守好自家长城就可以了的原则。

但这次不一样了,韩王信勾结了四十万匈奴人都打到了山西太原城下,这下刘邦慌了,决定带领三十多万汉军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匈奴人。但是匈奴人前期并没有和汉军正面交战,而是让韩王信的部队做炮灰,试图削弱汉军实力,同时让汉军兵骄进入匈奴人的伏击地。

刘邦由于一路进军很顺,所以决定一鼓作气带领先头部队几万人进兵,结果中了匈奴人圈套被四十万匈奴大军团团包围在白登山,而这次匈奴人可谓倾巢而出,押上了国家命运,冒顿也显得步步谨慎。

这时最为关键的是汉军的外围大军,刘邦只是带了几万先头人马,而周勃等人所率领的汉军主力已在白登山周围逐渐形成合围之势,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和刘邦里应外合攻击匈奴,所以冒顿陷入了沉思,加上盟友韩王信方面左右摇摆不定,让冒顿心生疑惑,再加上自己女人在耳边吹风,冒顿决定不冒险,打算和汉军谈判并放出了刘邦。
所以说在白登之围中,如果匈奴人倾力攻取白登代价会很大,可能会在内外合击的被动局面中拼光匈奴家底,最多杀掉一个刘邦,但和西汉王朝就结下了世仇,而经历过此战后匈奴势必元气大伤,再组织不起和汉军的攻防战,所以此时力战是为不智,无论输赢都捞不到好处,还不如卖个人情给汉朝,倒能落个实惠。


纳兰谈史


因为马镫还没有出现,骑兵对步兵没有绝对的优势,白登之围是汉匈双方互相妥协。

给大家讲一个自豪的事情,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是从中原学走的。在马镫出现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法主要靠“骑射”,说白了就是把敌人当成猎物围起来,然后用弓箭射,能射死多少是多少,打不过就跑。

骑射的优点是战场伤亡低,但没有近战搏杀,很难取得胜利。游牧民族的南下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骚扰。现代战争也是同理,空袭轰炸是必要的,但地面进攻才是取胜的关键。

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大量组建骑兵,但将农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骑兵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也就是李广这样世代生活在边塞的子弟才能弓马娴熟。

卫青和霍去病的崛起并不单纯是因为裙带关系,他们把汉军拿手的近战搏杀移植到了骑兵作战中,发明了“骑兵冲击战术”。简单来说就是汉军骑兵不再与匈奴骑兵玩对射了,把弓箭换成戈矛,冲过去与匈奴骑兵対刺、对砍。

近战搏杀讲究“一寸长一寸险”,匈奴的骑兵弓箭和马刀非常吃亏。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近战搏杀伤亡惨重,背后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实现对士兵的有效控制。匈奴人的政治和文化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他们的部队更像是合伙打劫,单于灭有绝对的权威。

此时马镫还没有出现,汉军骑兵手持长矛冲锋非常危险,坠马伤亡非常普遍,骑兵仍旧无法成为战场主力,多承担斥候的任务。

到了东汉末年,长期的战乱让中原将领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骑兵冲击步兵的战法,也才出现了马超、吕布等名将。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镫出现后,骑兵在马上有了更稳固的依托,才有了对步兵的绝对优势。

南北朝时候,北方胡人在做雇佣兵期间学会了使用和制造马镫,他们佣兵自立时,汉人文臣又教会了他们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从此北方游牧政权才真正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围住刘邦的如果是蒙古骑兵那后果就不一样了,蒙古的轻骑兵射完箭后,手拿长枪、狼牙棒的重骑兵就会冲过来,那时候刘邦的一世英名估计就要交代了。


史料不辑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卑微,几乎没有能够惹起人们关注的地方。即使在四十多岁时弄了个泗水亭长,那简直连秦国官谱的边都不沾。可是,历史不是四平八稳的行者,它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秦末,农民起义犹如干柴烈火,迅速燃烧。这时候,刘邦从苏北一路出发,经历狂风暴雨,成功入主咸阳。

刘邦能容人、会用人、用能人,他招贤纳士、身边云集了一大批谋士、勇士。他彻底摧毁了称帝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对手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的自刎乌江,让刘邦成为最后的微笑着,他统一中国,建立了汉朝。

从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小人物成为强大帝国的缔造者,刘邦既有很好的机遇,更有超越他人的眼光和韬略。

但是,立国之初,势头正盛的刘邦却在征讨匈奴时被围困在白登山,命悬一线。

既然匈奴军队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本来可以顺势歼灭,为什么后来却要放了他们呢?

我们还是先由攻入咸阳之后的刘邦说起吧。

人往往经得起苦难,却经不起日常。汉元年(前207)十月,刘邦攻入咸阳宫。出身低微的他看到高大雄伟的咸阳宫中,宝物无数,美女数千,心里就开始发痒,想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樊哙、张良发现后,苦苦相劝,刘邦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刘邦个性中的这个短板,为他的日后埋下了隐患。

西汉建国,匈奴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时候,匈奴的冒顿(mòdú)单于走进了历史。

话说冒顿单于,在幼年时因为父亲头曼单于的不喜欢而被送到月氏当人质。他到月氏不久,父亲头曼单于想要借外族之手杀掉冒顿,便派兵攻打月氏。

人算有时候比不过天算,在匈奴和月氏的交战中,冒顿单于偷盗了月氏部落的一匹良马,逃回了匈奴。明知杀不死,不如落人情,父亲头曼单于索性赐给他一万骑兵。

冒顿单于实在是一个心硬手黑的人物,这次回到匈奴,他便开始暗中谋划弑父夺位,报一箭之仇。

他制造了一种特殊箭矢,这种箭矢射出去会发出冷飕飕的响声。训练士兵时,他要求士兵必须和他步调一致。他的鸣镝射向鸟兽时,凡是没有跟射的士兵被斩;他的鸣镝射向射向自己喜爱的战马时,凡是因为犹豫而没有跟射的也被杀;他后来将箭射向自己的爱妾,士兵们惊讶惶恐,凡是没有射箭的仍然被杀了。就这样,冒顿单于很快训练出了一支杀人不眨眼的精锐部队。当他将箭射向父亲头曼单于的战马时,嗖嗖嗖,万箭齐发,士兵们全都跟着射出了利箭。

他一直伺机干掉头曼单于,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头曼单于率领一帮子随从外出打猎,在行进途中,冒顿单于突然张弓将箭射向头曼。说时迟那时快,部下们万箭齐发,将头曼射死。随后,冒顿诛杀同父异母的姊妹,杀了那些二心大臣,从而把控了大权,自立为单于。

此后,冒顿南征北战,势力迅速壮大,成为了西汉政权最大的威胁。

汉高祖六年(前201),平定了中原的刘邦派遣韩王信驻守在汉朝北部边界,防范匈奴的进攻。但是,匈奴屡次南下袭扰,韩王信明知道不是对手,不得不多次求和。北方战事久拖不决,刘邦怀疑韩王信有了二心。当刘邦的使臣责备警告韩王信之后,韩王信索性投靠匈奴,并掉过头来攻打太原。

这让刘邦很是恼火。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在铜鞮(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并连战连捷,势如破竹。韩王信向冒顿单于请援,单于派出左右贤王率领一万骑兵增援。那时候,刘邦的军队势头正猛,接连在晋阳、离石以及楼烦战役中取胜。

天下从来没有常胜将军,连续的胜利冲昏了刘邦的头脑,麻烦在悄无声息中向他逼近。

听说冒顿就驻扎在不远的代谷,刘邦便北至平城,登上白登山伺机北伐匈奴。

让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匈奴骑兵凭借强大的机动性包围了白登山,将刘邦成为瓮中之鳖。

突围,只能是死路一条。

刘邦只有智取。

陈平提议从冒顿单于的夫人——阏氏身上找突破口。

阏氏是一个贪财,霸道的女人,冒顿虽能纵兵千万,却是一个典型的怕老婆。于是,刘邦准备了丰厚的金银宝货,暗中派人送给了阏氏。阏氏立即眉开眼笑、欢天喜地。她告诉冒顿,虽然我们得到了中原地区,但是我们的子民以游牧为生,无法居住在适合农耕的汉地。

陈平的这一招果然奏效,几天后,冒顿单于率军离开,白登之围遂解。

按照冒顿的一贯做法,不少人不大相信他主动放弃消灭刘邦的机会。有人提出,因为汉将周勃率领的援军终于赶到,他们在被逼无奈之下,才只得放过了刘邦。

但是,太史公司马迁把解开白登之围的功劳归功于冒顿的老婆,我们就姑且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