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李秀成没有被凌迟?

五矿稀土


清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的痛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对太平军俘虏的处置堪称残忍至极。在镇压这场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军曾先后凌迟了包括石达开、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洪仁玕等数十位杰出的太平军领袖,而对同样是太平天国高层的李秀成,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斩首处决。

尽管李秀成未能逃脱死罪,但同此前被千刀万剐的石达开相比,可谓幸运至极。要知道,同样是在南京被攻破后被抓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仅仅是个十六岁少年,竟然也被清朝残忍处死。那么,太平天国后期一度总揽军政大权的李秀成,为何能逃过极刑呢?

关于曾国藩“善待”李秀成,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长久以来,许多学者也做过相关探讨,先后指出了一些原因。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便是李秀成的甘心投降和可能供出了太平天国圣库的秘密。

在被清军俘获的太平军领袖中,写过供词的并非李秀成一人,但用词和内容来看,却当以这位忠王最具“诚意”。李秀成被关押期间,洋洋洒洒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一股脑地向曾国藩交代了涉及天平天国的一切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刘秀成在这份自述中,多处对曾国藩进行赞美,并指出了许多太平天国的弊病。也正因如此,许多人都觉得,这位曾经的忠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得并无气节,与石达开判若两人。故而,有人将李秀成的甘心投降,作为清军从轻发落的主要原因。

此外,太平天国曾实行圣库制度,将所有的物资和财富都集中起来。做个简单的比方,太平天国的圣库便犹如清朝的国库或是皇帝的内务府,集中着许多财富。洪秀全死后,忠王李秀成辅佐幼天王,自然对圣库也了如指掌。

曾国藩对李秀成从轻发落后,不少人认为,是因李秀成拿圣库的秘密,换取了不被凌迟下场。不过,曾国藩是否借李秀成之手,捞到了许多油水,已经很难考证。更为重要的是,太平天国后期,形势急转至下,圣库里也应该被挥霍殆尽了。

除了以上两种可能外,网络上说的最多的便是,曾国藩与李秀成之间,乃是惺惺相惜。由于曾国藩认为李秀成是个人才,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决定网开一面,以斩首处决。

仔细想来,此说倒也算是一种可能。不过,同样是优秀将领石达开,为何没有得到曾国藩的敬重和宽容呢?要理解这一点,其实还得从当时的形势说起。

清军攻破南京城后,太平天国算是已经被基本镇压了,消灭其余部众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与石达开被俘时不同,曾国藩和清政府,也不在急于通过大范围地使用凌迟极刑来震慑民众。所以,处死李秀成即可,倒也没必要一定凌迟。

以上一些因素,当是清军没有凌迟李秀成的原因。当然,其中李秀成有没有拿圣库中的财富换取减刑,尚难肯定,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李秀成的下场算是比较幸运了,毕竟没有承受千刀万剐之苦。


/文:史海烂柯人/2019.02.27


史海烂柯人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22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6天后,曾国藩自安庆坐小火轮来到天京。当晚7时许,他提审了李秀成。因为事务繁忙,兼之还没有吃晚饭,曾国藩匆匆询问数语,便命人把李秀成押了下去。

这种审问如蜻蜓点水,显而易见是问不出什么的。于是,曾国藩命李秀成写一份详细的自述。对于曾国藩来说,他是把李秀成当作太平天国活体《十万个为什么》了。所以,曾国藩开了一个单子,重点问了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

然而,看罢这份问卷,不知是否有人会感到奇怪?按说,幼天王的下落不是时下最要紧的问题吗?然而,曾国藩首先问的却是一个死去多年的人物,秦日纲。有关秦日纲的问题还十分八卦,曾国藩关心的是秦日纲是否姓孙。秦日纲姓不姓孙能抓住幼天王?接下来,曾国藩又信马由缰问了几个死去的,却在早年与自己打过交道的对手,才终于回到现实,问到了幼天王的下落。

从这份问卷探究曾国藩的心理,不难看出他的老年人心态。只有老人才会沉湎于过往。所以说,外号“剃头”的曾国藩陷入了回忆,内心深处其实是柔软的。这是他没有对李秀成使用凌迟之刑的基础。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秀成。

其实,比较一下李秀成和曾国藩如何面对危难,就会发现二人真不啻天渊之别。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人生共遭遇过三大危难: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因为哪一次都与自杀联系在一起。当然,他哪一次也没死成。

然而,小编仔细盘点了一下,却发现曾国藩的三次危难还真没炒作的那么危急。

一、靖港

靖港战败,曾国藩忙不迭跳水,而此时的湘军主力由塔齐布率领,正与太平军在距离靖港不远的湘潭大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就搞出这么一出自杀的大乌龙。曾国藩面对危难,心态还真是脆弱。

二、湖口

如果说靖港一跳是曾国藩初出茅庐,心态不平稳有情可原,我们再来看一看湖口一战。

曾国藩带领水陆大军兵进九江湖口,谁知,他的水师先是被分为了内江和外湖两半,后来座船又被太平军夜袭夺走。危急时刻,曾国藩当众嚷嚷着要跳水。从人急忙拦下,把他送入陆军罗泽南营中。在罗泽南面前,曾国藩又喊叫着要借一匹马,骑着马冲向太平军,杀身成仁。

曾国藩真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吗?那是远远谈不上。首先,在湖口一战中,太平军只打败了湘军水师,陆军并未受损。其次,太平军的确分割了湘军水师,也挫败了湘军水师,但要说消灭湘军水师,那是远远谈不上。后来,湘军水师就像一条被斩成两段的毒蛇,各自长出了头与尾。内湖水师和外江水师分别分别由彭玉麟和杨岳斌统领,混得风生水起。


作为千军万马的大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军心士气,讲究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晚清至今,很多人谈到曾国藩的黑点,都不免批评他有些虚伪。但这样一个虚伪的人,面对失败和挫折大呼小叫闹着自杀,而不是虚伪地故作镇静。那只有一个原因——曾国藩脆弱的内心是真的hold不住了。

行文至此,小编摇头叹息,脆弱啊,脆弱,你的名字就叫做曾文正。

当然,在芸芸众生中,比曾国藩还脆弱的那是多的是,但身为大帅这么脆弱的,也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三、祁门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看曾国藩的祁门危机。

说到太平天国史上的祁门,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联想到李秀成放过祁门不打,从此饶了曾国藩一条小命。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写下了遗书,准备坦然赴死。

其实,曾国藩身在祁门之时,共有刘官芳、李世贤、李秀成、黄文金(排名分先后)四路人马不同程度地逼近过祁门。李秀成可以放过曾国藩,难道其他人不约而同对文正公心存好感,因此放水吗?当然不是,根本原因是曾国藩以祁门为中心,在皖南战场上布下了由左宗棠、鲍超、张运兰等人统帅的两万人马,太平军打不下祁门而已。

小编想说,有这么多人保护,写个p遗书作秀啊?

因此,碰到危机,曾国藩的解决方法无非一种:那就是大不了一死呗。哪怕作秀,也是作摆个好看的pose英勇自尽这种秀。然而,身为主帅碰到事儿就死,谁还继续干革命工作啊?

比较起来,李秀成的心态就强大的多。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天京城差点陷落,李秀成奇袭杭州,完成了起死回生的逆转。之后,他攻下苏杭,在中国最富庶之地建立的苏福省,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不久,李秀成把这一切输了个干干净净。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李秀成回到天京,在马上就要兵败身死的绝境,照样该干嘛干嘛想着如何守城。即使兵败被俘,他也不是考虑怎么好看的去死,而是忙得不亦乐乎。李秀成趁着自己还活着,不顾胳膊上的伤痛,以每天几千字的速度赶写自述,企图劝服曾国藩跟自己一起举兵造反。

面对危机,曾国藩想到的是死,李秀成想到的却是如何化解。这种心态,是曾国藩不具备的。正是面对死亡时,李秀成的所作所为,最终赢得了敌人的尊敬。

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秘书,曾经记录下曾国藩对李秀成真实的态度,那就是“甚怜惜之。”不是一般的怜惜,而是“甚”。如果李秀成写自述只是为了求对方饶了自己一条小命,曾国藩会对他如此看待吗?

曾国藩从41岁开始平定太平天国,直至12年后的1864年,他已经是一位53岁的老人。我们知道,他还能再活8年。对于曾国藩来说,攻克天京是他人生事业的最高峰,却也是下降和衰退的开始。

其实,曾国藩到南京的第二天,就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透露,打算杀掉李秀成的。然而,此时此刻,眼前的李秀成对于曾国藩来说,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人,而是象征着他与之征战了12年的太平天国。

面对对手,曾国藩自然毫不留情,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让自己的对手体面的离开这个尘世。毕竟,尊重对手,也等于尊重自己。

其实,晚清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并未经历后世革命的洗礼,李秀成是砍头还是凌迟并不值得上纲上线。只要曾国藩不造反,朝廷即使知道,也不会深究。


雁小驴


1864年初,湘军正式合围天京,封锁了所有粮道,然而开始和太平军打“地道战”。湘军在城外四处挖隧道攻城,而忠王李秀成指挥太平军以构筑月城和横挖暗壕进反击,战况惨烈异常。

编辑

攻防战持续了近半年,天京城已是缺粮少弹,风雨飘摇。6月1日,51岁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逝。

7月19日午后,湘军终于攻破天京。李秀成无奈之下,只好马上到天朝宫殿护驾,带着幼天王突围。出城后,幼天王的马受了伤,他把自己的马给幼天王,他改步行。人困马乏的忠王潜抵城郊方山一破庙中暂避,结果因随身所带财物而暴露身份,于23日被两个奸民缚送清营。

清军制成一个大木笼,将李秀成囚禁其中。8月7日傍晚,42岁的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

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10句绝命诗。

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仅有16天。期间他花了9天时间,在囚笼中亲笔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里面还详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始末。

编辑

据曾国藩垂询赵烈文透露,李秀成“有乞恩之意”,为什么曾国藩还如此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斩杀李秀成呢?

曾国藩给出的理由是:“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

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曾国藩这么急于处死李秀成,是害怕一旦献俘到京城,他们兄弟二人欺瞒朝廷的一些事情,诸如他和曾国荃洗劫天京中饱私囊的真相,统统都会曝光,难免会落个欺君之罪。

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这个活口。

编辑

然而,70多年后,也就是1939年,李秀成不死之说又引起轩然大波。

原来当时江苏省徐海行署主任王公玙在江苏的六塘河一带率领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当时的日寇常常进行拉网扫荡,搅得村子风声鹤戾。为此,王公玙深入基层,和百姓们打成一片,共同抗击日军。

一天晚上,王公玙夜宿一老农之家,他看到老农家里有有一本《洪杨演义》的书,便拿起来看。两人就扯谈上了太平天国,结果聊着聊着,老农语出惊人:“忠王李秀成是我们海州人(江苏连云港的旧称),他的儿子李学富,人们称之为小王子,现在在这一带当兽医。”

王公玙当然不信。老农见状急了,于是马上请来了证人——当地的私塾徐先生,徐先生二话不说,直接上干货——派人用独轮车接来已经84岁的“小王子”李学富。

编辑

就这样,王公玙在惊愕之下与李学富进行了围炉夜谈。据“小王子”李学富说,他是李秀成的镇江籍小妾所生,在忠王府里生活到9岁,和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还是发小。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清军围攻后,曾国荃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心急如焚,于是准备派李鸿章来协攻。曾国荃怕被人抢了功劳,于是曾国荃趁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入曾氏大营探听军情之际,要宋永祺转告李秀成:只要让出天京,什么条件皆可以商量。

忠王李秀成知道严重缺粮的天京城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为了不让军民遭涂炭。李秀成决定“投降”,前提出了2个条件:一是清军入城不得烧杀、伤害百姓;二是放幼天王洪天贵福一条生路。

曾国荃为了尽快入城,答应了李秀成的要求。对此,后世记载文献中有这样的惊人记载:“九帅(曾国荃)全其功;忠王全其忠。”

天京城“攻破”之前,李秀成先安排家将带着“小王子”潜逃出城,径直去了海州硕项湖滩藏伏,自己则带着洪天贵福冲出城墙缺口。

清军入城后,先是对城墙进行了“补轰”,以掩人耳目。

编辑

李秀成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和洪天贵福冲散了,绝望之下,李秀成想在一间破庙里自杀,结果被乡民发现阻止,结果因人告密,他被清军萧孚泗部俘获。

李秀成被俘,打乱了曾家兄弟的计划,曾家兄弟一面上奏朝廷,声称已抓住了李秀成。另一方面,曾家兄弟又急急“营救”李秀成。曾国荃为了进一步制造舆论掩人耳目,在审讯李秀成时“置刀锥刑具于忠王前”,并且声称要“凌迟”处死李秀成。

之后,曾国藩又上奏朝廷,谎称李秀成“党羽商坚”,“民心未去”,押送途中不安全,于是“处死”了李秀成。

然而,其实曾氏兄弟给李秀成找了个替死鬼,真正的李秀成被曾家兄弟秘密将其送回原籍,与先行逃出的“小王子”一起隐居乡间。

编辑

为了证明自己所说非假,李学富告诉王公玙当年曾国藩兄弟攻入南京后,缴获了幼天王洪天贵福的印玺,由于洪天贵福的印玺“真王”二字是从右往左刻写的,因此曾国藩、沈葆桢等人误将“洪福真王”认成了“洪福瑱”,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曾国藩就称洪天贵福为洪福瑱。

王公玙听了“小王子”的话惊讶不已,于是追问李学富的具体住址。结果李学富却摇头拒绝了。

之后,李学富以时间很晚由告辞了。

王公玙后来推测“小王子”所应该在赵大庄东南约35里的硕湖滩。由于他急于去兴化组织游击队作战,使得他打算去拜访李学富的计划推迟了,后来在战火年代竟然没有去成。

此后新中国成立后,王公玙开始调查当年“小王子”所说是否真假,并从英国调查到的天平天国档案证实了李学富所说的部分内容为真,尤其是李学富为小妾所生,并且在天京见过洪秀全和洪天贵福之事。虽然档案中并没有确切地指出李学富的名字,但的确有过相关拜见记载。而误将“洪福真王”为“洪福瑱”的记载也有。

此外,王李学富所说的与洪秀全、洪天贵福见面的情况,与文献资料清代学者沈懋良所写的《江南春梦笔记》记载完全相符。

1977年,王公玙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在报刊上发表了《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一文,引起轩然大波。

编辑

世人对王公玙所遇到“小王子”李学富的身份产生了极大兴趣。然而,当人们去找李学富时,得知他早已经死去,众人在李学富老家附近寻访一番,找到了不少有关李秀成的传说,也找到了相传是李秀成的墓地。为了验证是否真是李秀成的墓地,有人建议挖开墓地,结果遭到了当地人的坚持反对,最后之后作罢。

“小王子”李学富究竟是不是李秀成之子?李秀成真的没有死逃到了海州隐居吗?目前还个谜。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英雄识英雄

李秀成在天京事件后,独立支撑太平天国残局。

本来摇摇欲坠,朝不保夕的局势,竟然被李秀成支撑了整整8年之久。

7万湘军围困南京就长达2年多时间,始终打不进去,死伤数千之众,几乎要崩溃。

虽然对李秀成非常痛恨,但曾国藩也明白李是个杰出的将领,不在自己之下。

英雄识英雄,曾国藩也不愿意让李秀成受凌迟的耻辱,给他一个痛快的。

所以,不等朝廷回复,就将李秀成斩首了。

第二,杀人灭口

湘军经常向慈禧太后谎报军情,邀功诿过,骗取粮饷和官爵。

之前他们愿意怎么说都可以,一旦李秀成被送到北京受审,作为太平军领袖,李秀成知道的内幕极多。一旦李秀成向慈禧告知一切,湘军就穿帮了。

尤其湘军攻陷南京以后,烧杀淫掠,夺去了太平军留存的大量财富,一说上千万两之多,全部运回湖南,对慈禧则谎报甚至不报。

而李秀成对南京的一切都熟悉,自然知道湘军的这些行为。

欺君之罪可不小,况且太平军已经被消灭,湘军就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了,慈禧一定借机收拾你。

所以,干脆将李秀成赶快杀了灭口。

第三,对李秀成有所怀疑

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俞大缜向罗尔纲提供了这样一条重要的口碑:“我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民国三十五年(1946)有一天,她在卧室内和家中少数几个人聊天,有人提起母亲出生的地方,说两江 总督衙门就是现在的国民政府,过去是天王府。大概因为提到天王府,就提到了李秀成。大家随便闲谈,我没有注意具体内容,我已记不起了。事后母亲亲口对我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止公不敢。’

李秀成煽动曾国藩反叛清朝,显然是有政治图谋的,似乎是想借助曾国藩东山再起。

曾国藩向来对李秀成很敬畏,见他有居心叵测,恐怕他还会像姜维一样煽动曾和朝廷的关系,甚至造谣。那么,曾国藩就赶快将他处死,一了百了。

当时,曾国藩已经受到朝廷严厉训斥,因为他谎报已经捉住洪秀全的儿子幼王。

曾国藩不愿意这种节骨眼上,再去惹事。


萨沙


凌迟是最严厉的酷刑,没有之一,明朝严格规定凌迟为3600刀,前1200刀,称为“鱼鳞剐”,中间1200刀,称为“剔肉剐”,后1200刀,称为“追魂剐”,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凌迟,挨了3357刀,一个活人被生生刮死。

清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痛恨之至亘古未有,对太平军俘虏的处置堪称残忍至极,曾先后凌迟了包括石达开、洪大全、陈玉成、洪仁发、洪仁玕等数十位杰出的太平军领袖,但太平天国后期一度总揽军政大权的李秀成,为何能逃过极刑呢?

公元1864年6月,天王洪秀全去世,李秀成拥立幼主洪天贵福即位,7月湘军炸塌城墙攻占南京,李秀成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天贵福,22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

被俘当天,曾国荃为报亲兄弟曾国华被杀之仇,采用割其臂股肉的方式折磨他,李秀成大义凛然,面不改色,高声痛斥“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

25日曾国藩自安庆坐小火轮来到南京,曾国藩到京后,与李秀成做过几次交谈,李秀成在狱中写下了几万字的《李秀成自述》,里面讲述了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预测了太平天国余部的归宿和曾国藩与湘军的归宿,在书中李秀成对曾国藩的称谓是“中堂”、“中堂大人”,对曾国藩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李秀成的自述在上报朝廷时,经过了曾国藩的删减,据说原稿被曾国藩送至家乡秘藏,那完整的《李秀成自述》是怎么样的?曾国藩与李秀成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两个人究竟谈了什么内容,这已是千古之谜。

曾国藩对阵太平天国的十几年间,在中后期对曾国藩威胁最大的就是忠王李秀成,李秀成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二次西征、二攻上海、三河战役、东征苏常、苏州保卫战、天京保卫战,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以一已之力中兴天平天国,堪称一代名将和军事天才。

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秘书,曾经记录下曾国藩对李秀成真实的态度,那就是“甚怜惜之。”不是一般的怜惜,而是“甚”。英雄“惺惺相惜”,对待英雄最好的尊重就是让他体面的死去,所以决定网开一面,以斩首处决。

太平天国曾实行圣库制度,将所有的物资和财富都集中管理,洪秀全死后,忠王李秀成辅佐幼天王,自然对圣库了如指掌。但天京城破后,湘军烧杀淫掠,夺去了太平军留存的大量财富,一说上千万两之多,全部运回湖南,曾国藩给朝廷的奏折中却说太平天国没有任何财产。

李秀成被俘后,劝曾国藩拥兵自立,在江南称帝,与清政府划江而治,保证几十万太平军听从曾国藩指挥,与湘军一道北上和清兵作战,夺取北京。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之女,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俞大缜曾提及:“……事后母亲亲口对我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止公不敢。’”

曾国藩见李秀成居心叵测,恐怕他还会像姜维一样煽动曾和朝廷的关系,甚至造谣。万一清廷下旨,把李秀成解到北京审问、处死,李秀成可能交代他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反清和私藏圣库之事,此时太平军已经基本被消灭,湘军利用价值减弱,曾国藩就有满门问斩之忧。

清军攻破南京城后,太平天国已基本被镇压,残部被灭指日可待,与石达开等人被俘时不同,曾国藩和清政府不必用凌迟极刑来震慑民众, 同时此举可收买人心,便于让更多的太平天国将士前来投诚。

1864年8月7日,曾国藩下令,李秀成在南京被斩首,终年42岁。


美丽青春您真痘


因为李秀成的死本身就是不明不白的。曾国藩为了尽早杀人灭口,直接砍了李秀成的头,而不像对待其他太平军将领那样施加凌迟之刑。

1864年7月19日正午,天京城太平门龙脖子地道中的炸药被引爆,“霹雳一声,揭开城垣二十余丈,烟尘蔽空,砖石满谷”,清军一拥而入,天京陷落。李秀成趁乱护送幼王洪天贵福逃出天京。23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次日押解到曾国荃部下的大营看守。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当晚就立刻提审李秀成。第二天,曾国藩给在安徽安庆的儿子曾纪泽写信道:“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正法。”表明曾国藩在对李秀成亲自审讯一次之后,即决定就地处死李秀成。随后,曾国藩“开数条问伪忠王李秀成”。30日,李秀成开始写供词。在以后的9天中,李秀成在狱中写出了5 万字的“供状”,即《李秀成自述》。文中叙述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太平天国起义始末,并总结了经验教训。但是这份“自述”流传的版本是曾国藩让手下几个幕僚分别誊抄一部分而成的,并非李秀成本人原版的供述,可见曾国藩对于李秀成的供述心存芥蒂,不想让人看见。

8月初听闻攻克金陵、擒获李秀成等人的消息,清廷谕令曾国藩将李秀成“槛送京师,讯明后尽法处治”,也就是问明白后处以凌迟。但是曾国藩在没有接到谕旨的情况下,就擅自处死了李秀成,并将其头颅传示各省。

曾国藩如此着急地处死李秀成,并改写李秀成的供状,可见他是担心李秀成说出不利于湘军、不利于曾国藩的言论,而引发世人的指责。毕竟在与太平军作战的十余年间,湘军一些所作所为的确不符合曾国藩一直标榜的“仁德”。


老照片


太平天国的将领一旦被俘,一般的结局就是凌迟处死,比如翼王石达开,还有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那李秀成为什么没有被凌迟处死呢,而是用比较温和的处死方式:斩首处决,这个就得从李秀成的经历来说了。

公元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被围,四月,天王洪秀全去世,忠王李秀成扶立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继位。六月,城池被湘军攻破,李秀成把自己的马让给洪天贵福,让洪天贵福得以逃脱(后来,也被抓获),而李秀成最终被湘军所抓获。

曾国藩几次与李秀成做过交谈,李秀成在狱中写下了几万字的自述书,里面讲述了自己在太平天国的经历,还有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的一些得失,也就是《李秀成自述》。

据说曾国藩向清廷上交《李秀成自述》的时候,是经过删减的,其中还有部份内容是被撕掉的。那完整的《李秀成自述》是怎么样的?曾国藩与李秀成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两个人究竟谈了什么内容,这一直是个谜语。

不过就曾国藩没有将李秀成凌迟处死,而是在八月的时候就将其斩首,那么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曾国藩在与李秀成的交谈之中,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在李鸿章看了《李秀成自述》的时候,也评价李秀成是个英勇之人。

所以曾国藩就没有对李秀成用上,对于太平天国将领一般使用的凌迟处死,兴许曾国藩对于李秀成没有那么大的恨意,反倒是有一种同情的感觉。

有的人认为,李秀成其实是想效仿三国时期的姜维,他想诈降,然后劝曾国藩反清,而曾国藩就是这个钟会,当曾国藩知道李秀成的意图之后,可能内心有所动摇,最后还是决定还是将李秀成赶紧杀掉,免得再出祸端,让自己被清廷猜忌。

还有一种说法是,曾国藩为了虚报自己的战功,不愿意把李秀成交给清廷,避免被清廷发觉,所以才着急杀死李秀成的,但不管怎么样,没有用凌迟之法,是说明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历史简单说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李秀成拥立十六岁的幼主洪天贵福即位,7月19日,湘军采用挖地道用炸药的方式炸塌城墙,南京城城破,李秀成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天贵福,掩护他突围,自己却因为“马不能行”而被俘。

被俘的第一天,李秀成被送到曾国荃的兵营,因为亲兄弟曾国华死于三河镇,当时的太平天国的指挥官是陈玉成和李秀成,所以,曾国荃就采用割其臂股肉的方式折磨他,李秀成痛斥“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大义凛然,面不改色。

曾国藩到南京后,与李秀成深入交谈了一番,“文正熟识云:汝即李秀成也?汝亦好汉,可惜,可惜,长叹不再语。李秀成大哭,即请以纸笔自供,并乞赦,当招余党”(源自李鸿章孙子追忆材料)。

于是,李秀成在牢中一气呵成,写出了5万字的《自述书》(《自述书》共分三部分,前两部分回忆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第三部分预测了太平天国余部的归宿和曾国藩与湘军的归宿),在自述书中,李秀成对曾国藩的称谓是“中堂”、“中堂大人”。

1864年8月7日,曾国藩下令,李秀成在南京被斩首,终年42岁。

曾国藩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李秀成力劝官兵不宜专杀两广之人,恐粤贼愈孤,逆党愈固,军事仍无了日,其言颇有可采。查李秀成原供.......其中反复重沓,献媚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

李秀成的自述在上报朝廷时,经过了曾国藩的删减,据说原稿被曾国藩送至家乡秘藏,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李秀成虽然撰写了《自述书》,但曾国藩并没有接受他的投降,最终在南京就把他斩首,而不是采用清政府对付太平天国首领最常用的方法——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被俘高级将领大多数被凌迟处死,人名和处死地点:

愍王洪大全(北京)、英王陈玉成(河南延津)、安王洪仁发(天京城)、福王洪仁达(天京城)、翼王石达开(成都府)、侍王李世贤(福建漳州府)、求王林凤祥(北京菜市口)、请王李开芳(北京)、靖东主将刘玱琳(安徽亳州)、潮王黄子隆(常州)、祜王蓝成春(安徽)、干王洪仁玕(南昌)、森王侯玉田(广州府)、偕王谭体元(嘉应州)、遵王赖文光(扬州)、辅王杨辅清(福州)、感王陈荣(浙江孝丰县)、昭王黄文英(南昌)、尊王刘庆汉(江西石城县)、柬王赖桂芳等数十位将领(江苏丹阳县)、恤王洪仁正(南昌)。

这么多人被处以凌迟,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是极其痛恨的。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领导人,李秀成却逃脱了凌迟,是因为他写了《自述书》,表明了投降的意思吗?不是,投降的又不只他一个人,遵王赖文光被俘后,也写了自述,只是影响力没有李秀成大,最终还是被凌迟处死了。

李秀成之所以没有被凌迟处死,与曾国藩密不可分。

流行的说法是,李秀成在狱中曾力劝曾国藩佣兵自立,利用手中掌握的重兵,在江南称帝,与清政府划江而治,遭到曾国藩的拒绝,他害怕李秀成送回北京后,在皇帝面前将这件事说出了,就迅速把他处死了。

曾国藩还可能出于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情,太平天国在李秀成的带领下,二破江北大营、三河战役、两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常、二次西征、两攻上海、苏州保卫战、天京保卫战,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天平天国,以一己之力为太平天国续命八年,堪称一代名将和军事天才。曾国藩对李秀成非常怜惜,李秀成能痛快撰写《自述书》,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对待英雄最好的尊重就是让他体面的死去,曾国藩也不愿这样一位军事统帅在自己手中受到侮辱,就给了李秀成一个痛快。

另外一个原因是关于太平天国圣库的问题,作为核心将领,李秀成对圣库了如指掌,但天京城破后,曾国藩给朝廷的奏折中却说太平天国没有任何财产,如果李秀成被押解回京,难免会说出其中秘密,曾国藩绝对不能在朝廷和湘军之间留下这个猜忌的种子,反正天平天国没有了,李秀成也没用了,押回北京绝对是凌迟处死,在南京处死他是最好的办法。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如果说太平天国后面还有一个英雄。那就是李秀成。曾国藩不凌迟李秀成,就是给自己的最大对手一个尊敬。这一点上。曾国藩做的对。

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藩曾和手下人透露:甚怜惜之!这表示曾国藩对比自己小了一轮的李秀成真心的敬佩。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忠王”,这个当初二十多岁的青年十几年间从一个草根擢升为太平天国的天王之一,显然并不是平凡的人。

在曾国藩对阵太平天国的十几年间,在中后期对曾国藩威胁最大的就是忠王李秀成。这个接连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的将领,数度陷曾国藩于危难之间。还记得我们小学学的曾国藩对慈禧的“屡败屡战”的上书么?这里边有很多的战败都来自与这个李秀成之间的对手之战。

李秀成也确实有本事,不但取得了阶段性不断的大胜,还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忠王的意义也是“万古忠义”。

这样的人才,曾国藩很有些惺惺相惜。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藩甚至都没有难为他,李秀成在狱中洋洋洒洒数万言的回忆录也是曾国藩默许的。这种临危不乱的气概,也颇让曾国藩佩服!

对待英雄最好的尊重是让他体面的死去,所以权衡再三的曾国藩并没有像对待幼天王一样将李秀成凌迟,判了斩刑!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胡侃历史,多歧为贵。喜欢就动动手关注下!


君笺雅侃红楼


李秀成也是杀人如麻的人,他不怕死,死了天国也就没有希望了!落在清妖手里投不投降都要被凌迟处死!恰恰落在曾国藩手里有一线生机!想假投降学姜维,曾国藩不敢做钟会!李秀成劝曾国藩自立,李秀成说愿意以死报孝曾国藩,曾国藩不敢自立,也怀疑李秀成诈降,但还是很欣赏李秀成的才华,谁都喜欢听好话!让曾国藩有了怜悯之心,这是李秀成自己争取来的砍头而不是凌迟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