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該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yaochenyan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說抗生素估計很多人可能有一點不好理解,由於我國很多人把抗生素說成消炎藥,作為普通人可能對消炎藥這個詞語會更好理解。由於我國對抗生素管理一種比較鬆散。所以我國抗生素使用比較多,也就是普遍從在濫用抗生素現象。


抗生素抑菌或殺菌作用,主要是針對“細菌”一類藥物,抗生素如果在治療中,它是對我們身體有意義的。我們很多情況下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估計很多人都以類似經歷吧!很多家庭裡都有抗生素,當有一點感冒、腹痛等等疾病,或有一點嗓子疼痛,自己開始使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在我國非常普遍,我們老祖宗說過“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不規範使用,可以出現一些副作用。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菌群失調、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以及細菌的耐藥性增加、二重感染,甚至是延誤病情導致死亡等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作為普通人建議最好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處方藥,所以最好到正規醫院及社區醫生檢查一下,醫生通過查體、化驗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如果有需要抗生素必要,醫生會給予處方,給予正確使用抗生素方法!


耳鼻喉科高醫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我國目前非常嚴峻的問題。

抗生素是一類能殺滅或者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藥物,包括抗菌藥、抗病毒藥和抗真菌、原蟲等藥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則是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況下才使用相對應敏感的抗生素治療疾病,通常使用單一敏感抗生素,特殊感染或嚴重感染才考慮聯合兩種以上抗生素治療。

另外,在面臨細菌感染高風險敞口的情況下,可以短時使用針對該細菌的抗菌素預防該細菌感染,也是合理恰當的。抗病毒藥或抗真菌藥原則上不預防使用。

目前,抗生素濫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菌素,如普通感冒使用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等。

2.非病毒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病毒藥,如細菌性支氣管炎或扁桃體炎使用病毒唑等。

3.非真菌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真菌藥,如制黴菌素、酮康唑等。

4.無原蟲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原蟲藥,如史克腸蟲清等。

5.不作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菌檢測和藥敏檢查,一味憑經驗盲目用抗生素。

6.超劑量使用抗生素。

7.超範圍預防使用抗生素。

8.超指徵多種抗生素聯合使用。

9.超療程使用抗生素或感染控制不及時停用抗生素。

10.不尊守抗生素分級使用原則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關鍵在於醫、藥專業工作者嚴格尊守抗生素使用原則使用;同時,須加強零售藥店監管;並開展民眾宣教,才可能扭轉目前比較嚴峻的局面。


如一g李


如何正確的使用抗生素,首先要理解這幾個概念,炎症,抗生素,抗菌藥物。

炎症,是機體對於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於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感染性炎症,又根據其病原體有很多的分類,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非典型微生物衣原體、支原體感染,真菌感染。




(不會作圖只能自己畫😊😊)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這些病原體當然也包括細菌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

而抗菌藥物,如頭孢,青黴素,阿莫西林等等,是針對細菌感染所導致的嚴症,可以殺滅或者抑制細菌。

那麼根據這幾個概念來看,“消炎”顯然不等於抗生素,不等於抗菌藥物,細菌感染所導致的炎症只不過是眾多炎症中的冰山一角。而我們平時通常想當然把“抗生素”理解為“消炎藥”。這是不正確的,只要稍微不舒服就拿頭孢,阿莫西林來消炎,顯然是錯誤的,而且是無效的。抗生素對於感染性炎症有效,非感染性炎症無效。抗菌藥物對細菌感染的炎症有效,對非細菌感染無效。

就拿感冒這個普通的病來舉例。感冒發燒的致病體往往不是細菌,而是病毒居多,那麼抗菌藥物當然是無效的。既然是病毒感染,那麼抗病毒藥物可以嗎?實際上,和其他大多數病毒感染一樣,普通的感冒有自限性,這個病是自己會好的,大約幾天到一週的時間,無需抗病毒治療,目前更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很多人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比如我生病了,我吃了藥,結果過了幾天就好了,就會反過來認為我這個藥有效。如果錯兩天沒效,那他可能又會認為,我這是病得太嚴重了。事實上這缺乏一個有效的對比,對於普通感冒來說,你喝幾天涼水睡幾天覺,感冒也會好。


所以無論是孩子大人生病後應該積極尋找病因。認清疾病本質。抗菌藥物應該在明確病因確實是細菌感染之後才能使用。病毒感染有一定侷限性,抗病毒藥物尤其是中成藥無需使用。目前尚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

特別的是過去常常使用利巴韋林來抗病毒,治療兒童感冒。但這個藥副作用非常多,而且沒有特效,故孩子不應該使用利巴韋林治療普通感冒。

可能又會有新的的問題,比如說抗生素,並不治療普通病毒感冒,我預防細菌感染是可以了吧?這也是錯誤的。事實上抗生素並不能預防細菌感染,而且會導致以後可能耐藥菌的出現,加重病情,治療困難。

我是兒科醫生孔凱,擅長常見兒科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兒童保健,兒童餵養問題。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諮詢。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跟評論。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


兒科醫生孔凱


抗生素使用不當,是可以使細菌變得更強大,也就是常說的產生耐藥菌,這也是抗生素引發的最大的社會問題。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對所有抗生素都耐藥的細菌,到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收到了嚴重威脅,所以我們強調合理使用抗生素。




耐藥菌是怎麼產生的。對於個人來說,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體內那些容易殺死的細菌被殺滅,而那些攜帶耐藥基因的細菌就存活了下來,久而久之,在人體成了優勢菌。

另外,就是細菌可以變異,針對抗生素產生自我保護,比如可以產生水解抗生素的酶,使抗生素失效。這個耐藥過程叫細菌"壓力性抵抗"。




那麼如何使用抗生素,可以遏制耐藥菌產生?最關鍵有兩點:

1.通常情況只有在有明確細菌感染指徵的時候才能使用抗生素,這個需要醫師進行判斷,所自己不可隨意使用抗生素。

2.一旦使用抗生素,就需要足量足療程。許多人在服用抗生素的時候,症狀稍有好轉,就自行停藥,這是錯誤的。因為在沒有完全殺滅細菌的時候,就停藥,可以使細菌死灰復燃,而被抑制的細菌再次"復活"會變得更強大,之前使用的抗生素可能就不再起作用。


歡迎關注無名藥師,我會分享更多合理用藥知識

無名藥師


其實大家都知道抗生素不能亂吃,但是為什麼還是會亂用、濫用,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抗生素、抗菌藥物和平時說的消炎藥給混淆了,很多人其實是分不清楚三者關係的,都知道要正確使用,有時候就是已經濫用!

在自己沒有上醫學大學之前,我印象很深的,每次我感覺不是很舒服,或者家裡人誰有些炎症,我媽就說去吃點消炎藥,那時候拿出來的我至今都不會忘記的藥物:先鋒!也就是:頭孢拉定!真的就是這樣的亂用,直到我上了大學才知道這是抗生素,及時更正制止!想想都有點震驚,但我覺得這絕對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人都拿抗生素當普通消炎藥使用!

首先,抗生素與抗菌藥是不是一種藥?我肯定告訴你不是,抗菌藥包括抗生素。抗菌藥指的是一類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除一部分可以從自然界種提取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阿莫西林等,還包括一些人工合成的不屬於抗生素的抗菌藥,比如磺胺類、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硝基呋喃類(如痢特靈)、硝基咪唑類(如替硝唑)、惡唑烷酮類(如利奈唑胺)抗菌藥。硝基呋喃類(如痢特靈)、硝基咪唑類(如替硝唑)、惡唑烷酮類(如利奈唑胺)等,同時抗菌藥還包括一些來源於微生物的抗腫瘤藥物等。所以“抗菌素”這個名詞在1982年其實就被取消了,因為抗菌藥的效用是沒法統一、容易混淆的,只是至今流傳於人們日常生活中!



其次,很多人習慣性將抗菌藥或抗生素“俗稱”為消炎藥,這是非常可怕的,特產容易造成濫用抗生素,導致人體耐藥性,抗生素越用越高級,從一代頭孢到四代頭孢,提前消費抗生素,會導致抗生素關鍵時刻最後對你無用,無藥可用!消炎藥是指抑制“紅、腫、熱、痛”等機體炎症反應的藥物,如常見的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非甾體類藥物,但是注意:只能緩解、抑制這些炎症症狀,不能去除引起炎症的病因,所以消炎藥一般多用於非感染性的炎症。



而抗菌藥或抗生素多用於感染性炎症,容易造成抗菌藥或抗生素濫用,最主要原因就是使用抗菌藥發現炎症也會逐漸消失,所以通常抗菌藥也就被當做消炎藥使用了!但現實是這樣的,抗菌藥不是直接針對炎症症狀來發揮作用的,而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各類細菌,通過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或殺滅來發揮作用的,但是使用多了,細菌會有耐藥性,就像是農村裡面的殺蟲一樣,同一種殺蟲劑用多了,蟲子也不怕你了,變異了。所以現在有很多藥房或藥店,自行購買抗生素,需要憑處方購買,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最後,正確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必須明確病原菌,選擇合適對應的抗生素;
  2. 最好選用一種藥物,如需要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必須要正確聯合,才能提高療效,不然只會更容易產生耐藥性;
  3. 劑量要足、療程要夠,才能防止病菌產生耐藥或病情反覆;

  4. 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儘量以口服為主,嚴重者可選擇靜脈輸液;
  5. 一定要遵醫囑用藥,不能自己隨意增量或減量,更不能隨便改藥或加藥,有過敏史也要及時反應!

醫學小偵探


(耳趙問答190134)在醫療中,抗生素一般是指針對細菌起效的藥物,不包括治療真菌,病毒及其它特殊病原體的藥物,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類、頭孢類、喹諾酮類(**沙星類藥物)、大環內酯類(紅黴素、阿奇黴素等)、氨基苷類抗生素(慶大黴素、鏈黴素),不同的抗生素適應不同類型的細菌。

要知道使用抗生素是否合理,首選得知道什麼情況下應該使用抗生素,傳統概念當中發燒就應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錯誤的,很多時候發熱並非細菌引起,尤其是常見的普通感冒,在早期基本都是病毒感染導致,盲目使用抗生素浪費精力財力,還容易培養耐藥菌。在耳鼻喉科範圍,扁桃體炎是常見導致發熱的原因,細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要通過扁桃體的外觀,血常規表現。扁桃體分泌物的塗片、細菌培養等綜合情況來判斷是否應該使用抗生素。

另外,在外耳道內經常會出現真菌感染,此時應使用抗真菌藥物,普通抗生素只會火上澆油。


耳科趙醫生


應根據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狀態而合理用藥。新生兒體內酶系統發育不全,血漿蛋白結合藥的能力較弱和腎小球濾過率較低,所以體重計算抗菌藥物用量後,其血藥濃度較年長兒童和成人為高,血藥半衰期也延長。老年人血漿蛋白低,腎功能減退,致用同量抗菌藥物後血藥濃度較青壯年高,血藥半衰期也延長。因此,新生兒應用抗菌藥物時應按日齡調整計量或給藥間隔;而老年人應用抗菌藥物時應根據腎功能情況予以調整,用量以偏小為宜。如果能定期監測血藥濃度則更為妥當。孕婦肝臟易遭受藥物損害,避免應用四環素類個紅黴素脂化物;氨基糖蛋類,氯黴素,磺胺類藥,氟喹諾酮類,等易通過胎盤屏障給胎兒造成不良反應,所以應避免使用;

肝功能損傷患者應慎重或避免用四環素類,氯黴素,紅黴素脂化物,利福黴素,異煙肼,磺胺藥,酮康唑,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等。腎功能減退時氨基糖苷類,萬古黴素,多粘菌素類,呋喃妥因,四環素,頭孢類不宜應用;也可根據腎功能損傷程度,調整一下藥物計量。



健康之路9320


抗生素也就是常說的抗菌藥物,抗菌藥臨床應用半個世紀以來,使得很多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或治癒。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尤其是濫用,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抗菌藥物對人體不僅可導致毒性反應、變態反應和二重感染,也可影響細菌間的生態平衡,導致某些有致病可能的細菌過度繁殖和引起某些細菌因此而產生的耐藥現象。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顯得尤為重要,再者是安全用藥知識,文章比較長,希望大家耐心讀完,全面瞭解抗菌藥物合理應用。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指在明確指徵下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及給藥途徑,並採用適當的劑量和療程,以達到殺滅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時採用各種相應措施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

一、 抗菌藥物選藥原則:首先根據臨床診斷初步確定患者是否有用藥指徵,儘早確定致病菌的種類,感染部位及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度,即使是廣譜抗菌藥,也只有部分細菌對抗菌藥物特別敏感,因此,確定正確的病原是合理選用適當抗菌藥物的先決條件。對不明原因的發熱或病毒性感染,應該進行塗片染色檢查,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度測試,最後根據細菌學檢直結果選擇適合的抗菌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及血、尿常規等實驗室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以及經病原檢查確診為細菌性感染者才有指徵應用抗菌藥物。由真菌、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及部分原蟲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也有指徵應用抗菌藥物。缺乏細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證據,診斷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都沒有指徵應用抗菌藥物。細菌學診斷是選擇抗菌藥物最可靠的依據,凡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都需要根據細菌學檢查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1~2種最敏感的抗菌藥作為治療藥物,但如果受條件的限制,或病情危急,也可根據感染過程、發病部位、病狀和體徵來推斷致病菌,待藥敏實驗結果出來之後,及時調整用藥方案。

選擇抗菌藥物,還應充分考慮被感染機體的生理病理特點。如:

1.新生兒肝功能尚未發有完全,肝藥黴活性較低,加上腎功能也尚未發育完善,消除藥物速度較慢,應禁用氯黴素類抗生素;主要經腎排出的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等B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應該減量應用,以防止藥物在體內蓄積導致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的發生。新生兒血漿蛋白數量少,因此應禁止應用可以導致核黃疽的磺胺類藥物。而喹諾酮類藥物可影響兒童軟骨發育或損傷關節軟骨,應避免使用。抗菌藥物在新生兒的藥代動力學也隨著日齡增長而變化,因此使用抗菌藥物時應按照日齡調整給藥方案。

2.小兒患者應儘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因該類藥物有明顯的耳毒性和腎毒性,臨床有明確指徵且無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藥物可供選用時,才可選用該類藥物,並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不良反應。有條件時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根據結果進行個體化給藥。四環素類抗生素可以導致牙齒黃染及牙釉質發育不良,不可用於8歲以下小兒。喹諾酮類抗菌藥對骨骼發育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該類藥物避免用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

3.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使藥物的代謝與排洩能力下降,應根據肝腎功能調整用藥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血漿蛋白結合率比青壯年低,血中抗菌藥物遊離型增多,容易發生藥物中毒。因此,老年患者應按輕度腎功能減退情況減量給藥,可用正常治療量的1/2-2/3。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其他大多數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大多數就是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選用毒性低並具殺菌作用的抗生素,毒性大的氨基糖苷類、萬古黴素等藥物應該儘可能避免應用,有明確應用指徵時在嚴密觀察下慎用,同時應該進行血藥濃度監測,據此調整劑量,使給藥方案個體化,以達到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

4.妊娠婦女用藥則禁忌較多,應嚴格控制致畸藥物的使用,如甲硝唑類、磺胺類、利福平等藥物均可導致畸胎的發生,氯黴素類藥物會抑制胎兒的造血系統及引起灰嬰綜合徵,應禁止使用。妊娠期感染時應選用毒性低,對胎兒及母體均無明顯影響,也無致畸作用的藥物,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

5.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藥物後,藥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藥物含量不高,不會超過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藥量的1%,但無論乳汁中藥物濃度如何,均存在對乳兒潛在的影響,並可能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應該考慮某些抗菌藥物可通過乳汁分泌給乳兒帶來的不良影響,如四環素類藥物會影響骨骼與乳齒的發育,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導致乳兒聽力減退,氯黴素可導致乳兒骨髓抑制等。因此,哺乳期患者應用任何抗菌藥物時,均宜暫停哺乳。

6.對於肝、腎功能不全者,應考慮大多數抗生素均經過肝臟代謝及腎臟排洩,應避免或禁用一些對肝、腎功能有損害的藥物,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應禁用林可黴素類,慎用紅黴素類、四環素類抗生素。腎功能不全者必要時應進行血藥濃度的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制訂個體化用藥方案,應該避免使用一些主要經腎臟排洩或者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如兩性黴素B、萬古黴素類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

二、抗菌藥的預防性應用:30%~40% 的患者而事實上沒有明確的指徵,都是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因此上,應該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

1.以下情況不考慮抗菌藥物的預防應用:

(1)已明確為單純性病毒感染,且繼發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較小者。

(2)預防性應用的抗菌藥應具備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小、給藥方便、 價格低廉等特點而不能盲目選擇廣譜抗菌藥,或多種藥物聯合使用。

(3)清潔手術時間較短者,可以不用抗菌藥預防使用。

2.目前比較公認有效的預防用藥情況有:

(1)風溼心臟病患者採用苄星青黴素或青黴素防止鏈球菌感染,以殺滅咽喉部的溶血性鏈球菌。

(2)口腔,尿路,心臟手術之前可以用青黴素或氨苄西林。

(3)複雜的外傷,戰傷,閉塞性脈管炎患者進行截肢術等時,可用青黴素防止氣性壞疽的發生。

(4)慶大黴素或卡那黴素加上甲硝唑用於結腸手術前或手術後防止厭氧菌感染。

(5)接觸過流腦、結核病、白喉患者自身免疫力較差者,可採用相應抗菌藥物以防止接觸性感染。

(6)如有感染高危因素、有汙染的手術患者,預防應用抗菌藥能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率。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根據本地區或者本院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術汙染程度、手術持續時間等因素,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已證實:術後持續預防用藥超過42小時,不僅增加醫療費用和耐藥菌株的產生,甚至誘發二重感染。

三、抗菌藥的聯合應用 治療細菌感染通常用種抗菌藥 即可有效,但有時必須用兩種或多種抗菌藥聯合治療。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聯合用藥越來越多,尤其在一些特定情形 下更是如此。但如果聯合用藥不當,則適得其反。

1.聯合用藥的目的

(1)發揮協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療效:如磺胺藥與甲氧苄啶合用,是細菌的葉酸代謝受到雙重阻斷,抗菌作用增強,抗菌範圍也在擴大。青黴素類使細菌細胞壁合成受阻,合用氨基糖苷類,易於進人細胞而發生作用,同時擴大抗菌範圍。

(2)延緩或減少耐藥性的產生:如抗結核病治療,聯合用藥能顯著減少耐藥結核桿菌的產生。

(3)擴大抗菌譜:對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細菌學診斷的患者,聯合用藥可擴大抗菌範圍。

2.聯合用藥的適應證:

(1)未明病原菌的嚴重感染:如化膿性腦膜炎、粒細胞缺乏或免疫缺陷患者合併的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2)單一抗菌藥不能有效控制的嚴重感染:如青黴素加鏈黴素(慶大黴素)治療腸球菌或草綠色鏈球菌引起的亞急性心內膜炎,治癒率比單用青黴素更高、複發率更低、療程更短。

(3)單一抗菌藥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胃腸穿孔所致腹膜炎,或心內膜炎敗血症、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合併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等。

(4)長期用藥易產生耐藥的頑固感染:單獨用任何一種抗結核藥,結核桿菌都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臨床治療常常聯合應用抗結核藥三聯甚至四聯的方法,以減少並延緩耐藥菌的產生。

(5)減少藥物的毒性反應:如將兩性黴素B與氟胞嘧啶聯合應用治療真菌感染時,使毒性較大的兩性黴素B用量減少,並降低毒性反應。

3.聯合用藥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可產生相加增強、拮抗及無關四種相互作用的結果。相加是指各藥物作用相加之和,增強是指聯合用藥後的結果超過各藥單用時作用的總和;而拮抗作用是指聯合用藥後藥物的作用相互抵消或減弱,而無關是指聯合用藥後的作用未超過單用藥物作用較強者。根據抗菌藥物的作用性質可分為以下四類,分別是::

一類為繁殖期殺菌藥,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喹諾酮類等。

二類為靜止期殺菌藥,如氨基糖背類抗生素、多黏菌素類等。

三類為速效抑菌藥,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林可黴素類四環素類與氯黴素類等抗生素。四為慢效抑菌藥,如磺胺類人工合成抗菌藥等。

一般來說,一類與二類合用可獲得增強作用,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破壞細菌細胞壁的完整性,有利於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進人細胞內發揮作用,這種聯合有臨床意義,但頭孢類與氨基糖苷類合用可能導致腎毒性的增強。一類與三類合用可獲得拮抗作用,臨床上應該避免合用,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合用,由於速效抑菌藥讓細菌迅速處於靜止狀態,因而使β內酰胺類抗生素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從而降低其殺菌效果。另外,作用機制相同的同類藥物不能同時使用,因為會增加其毒性反應,而並不會增強其殺菌作用,如兩種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能合用。而如大環內酯類、氯黴素類以及林可黴素類抗生素由於其作用部位相近,合用會出現拮抗作用,因此也不能同時使用。

四、抗菌藥物的用法與療程

抗菌藥物的給藥途徑、給藥時間、給藥劑量及療程均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因此在給予任何抗菌藥物前均應充分了解其臨床藥理特點、特別是藥動學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由於不同個體對藥物存在著藥動學和耐受性差異,所以應用毒性較大抗菌藥物時應儘可能做到用藥個體化。

1.品種選擇:根據病原菌種類及藥敏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2.給藥劑量:按各種抗菌藥物的治療劑量範圍給藥。 治療重症感染,如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和抗菌藥物不易達到部位的感染,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抗菌藥物劑量宜較大(可達劑量範圍高限;而治療單純性下尿路感染時,由於多數藥物尿藥濃度遠高於血藥濃度,則可應用較小劑量(治療劑量範圍低限)。

3.給藥途徑:應用抗菌藥應注意選用恰當的給藥方法。一般輕度感染可口服給藥,中度感染可肌內注射用藥,嚴重感染則應靜脈給藥,病情緩解後再改為口服給藥。在治療急性感染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治療效果。 如果用藥48-72小時病情仍未見改善應及時調整用藥方案。 應該儘量避免抗菌藥物的局部應用,皮膚粘膜局部應用抗菌藥物後,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既達不到有效濃度, 反而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或導致耐藥菌的產生,因此治療全身性感染或臟器感染時應該避免局部應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局部應用只限於少數情況,比如全身用藥後在感染部位難以達到治療濃度時,可加用局部給藥作為輔助治療。某些皮膚表層及話口腔陰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採用抗菌藥物局部應用或外用,但應避免將主要供全身應用的品種作為局部用藥。 局部用藥宜採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導致耐藥性和不易致過敏反應的殺菌劑,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等易產生過敏反應的藥物不可局部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耳毒性藥物不可局部滴耳使用。

4.給藥次數:為保證藥物在體內能最大地發揮藥效,殺滅感染灶病原菌 應該根據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相結合的原則給藥。給藥間隔時間一般每 6~12小時給藥一次。 現在大多數抗菌藥物均按照1日量分2~3次給藥,每日兩次者在8時及20時各給藥一次,每日三次者在6時、14時及22時各給藥一次。

5.療程:用抗菌藥治療細菌感染療程的長短應視感染的種類、程度及患者的體質而定。過早停藥易引起感染的復發或轉為慢性,過長則造成浪費和毒性反應。一般的急性感染患者,經治療後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消失3~4天即可停藥。然而治療嚴重感染(如敗血症)則應在體溫正常7~10天才能停藥。治療急性骨髓炎、急性或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療程為4~8周,治療浸潤型肺結核病(初治患者)的療程則延長達數月甚至更長。如抗菌藥物的臨床療效不顯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時內應考慮藥物的調整。

五、以下幾種情況應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

1.發熱原因未明時不要輕易使用抗菌藥,因為熱型是診斷疾病的根據之一,對發熱原因不明者使用抗菌藥,會使患者臨床症狀不典型而掩蓋病情,導致診斷的延誤而給治療帶來困難,而感染也不完全是發熱的唯一原因。

2.病毒感染不要用抗菌藥,目前除少數藥物可能對某些病毒有效外,大多數抗微生物藥包括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藥都對病毒無效。

3.應該儘量避免局部應用抗菌藥,因皮膚、黏膜等局部應用抗菌藥易致變態反應和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為了保證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除了上述抗菌藥物的選用原則、預防應用原則、抗菌藥物用法與療程的給藥策略外,還應該兼顧制定抗菌藥物管理法規,普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才能做的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更好的治療疾病。


小克大夫


首先我們要明白抗生素運用的意義,抗生素可以說是人類醫學史上最重要也是劃時代的發現。抗生素的發現直接延長人類壽命十年。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抗生素是幫助我們人體內殺滅有害致病菌。但是我們人體內自身免疫系統,抗生素是幫助我們人體免疫細胞的。所以個人主張抗生素少用。在能自身免疫系統能好好工作的情況下儘量不要使用抗生素。近幾年中國抗生素濫用,記得大學時老師說頭孢目前有五代。中國現在已經使用第三代頭孢了,國外還是第一代頭孢。所以現在中國一旦使用到了第五代頭孢中國將沒有抗生素使用,一旦細菌出現出現超級耐藥菌那麼中國人就完了。現在很多小孩一生病就是抗生素,導致現在小孩身體素質極差。所以,如何合理應用抗生素在於醫生對於醫學體系的認知,患者對於日常保養保健的到位程度。總之一句話少用,慎用。


戒定生慧


您好,說起抗生素,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因為現在用抗生素可謂是濫用,那麼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後會導致其他什麼症狀嗎?

抗生素是什麼?

抗生素顧名思義就是抗擊微生物的元素,或者說藥物,。

它們可以殺死那些微生物來維持我們身體的平衡,大家熟知的頭孢、青黴素、阿奇黴素、紅黴素等都屬於抗生素。


抗生素能否給孩子用?

到底能不能給孩子用抗生素,一般堅持醫生明確診斷是細菌感染,那就放心用。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就不要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這種情況就屬於「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用多久?怎麼用安全?

抗生素必須按療程,而且足量的使用。一般需要5-7天,如果病情較嚴重,可能時間更長。

很多家長認為抗生素不好,所以只吃一兩天,本來規定一天要吃3次,只給孩子吃2次。

其實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如果療程不夠,細菌殺滅不足,那些沒被殺死的細菌還可能產生耐藥性。

使用抗生素後會導致其它症狀嗎?

有可能會導致腹瀉,因為抗生素雖然可以殺滅細菌,但同時也會破壞腸道正常的菌群,殺滅有益菌,因此就容易導致腹瀉。

因此,如果是長期食用抗生素的,建議配合益生菌一起吃,那樣可以維持正常的腸道菌群。減少腹瀉情況。

芝士媽媽是一個有愛有溫度的母嬰健康管理平臺。更多最新孕產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有孕產和育兒方面的問題也可以私信我幫你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