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雄安新区记事:西河大鼓,历史的使命,艺术的传承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雄安新区记事:西河大鼓,历史的使命,艺术的传承

源自安新宣传

说起西河大鼓,熟悉曲艺的人都知道。然而,要说西河大鼓发源于白洋淀,可能很多安新人都不知道。200多年前,西河大鼓的开创者马三峰就生在白洋淀、长在安新县,西河大鼓中的唱词,很多就是地地道道的安新方言。

在大鼓艺人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世上生意甚多,唯独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促迟急,装文装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这句顺口溜生动的表述了大鼓文化的特点。西河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敬畏与喜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西河大鼓这一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西河大鼓原名西河调,是北方民间广为流行、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曲种。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说唱并重,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有表现力。早在清康、雍、乾时期,冀中一代流行着许多说唱艺术,诸如弦子书、渔鼓道情等,西河大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

在西河大鼓的成形发展过程中,以河北艺人马三峰为代表的民间艺人适应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在总结前人经验和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致力改革,勇于创新,开西河大鼓之门派,成为西河大鼓这一曲种的奠基者。


雄安新区记事:西河大鼓,历史的使命,艺术的传承

马三峰,小名马大河,又名马瑞河,绰号马三疯子,系高阳县教台村贫苦农家子弟,15岁时随母亲到安新县端村定居。清朝后期,民间曲艺较为兴盛,马三峰虽说没有读书识字,但在说唱方面有独到的领悟力和模仿力,他逐渐能用学到的曲调把村里的新鲜事编唱出来。后来马三峰拜冀中一带有名的说书艺人田东文为师,学习木板大鼓,在说唱实践中进行文艺积累,在各种板式中增添多种唱法与花腔,从而初步完成这一曲种从表演形式到唱腔、音乐的一场改革,大受听众欢迎和同行重视。马三峰以其在西河大鼓界的奠基作用,被以后的大鼓艺人所推崇,并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进入二十世纪,城市工商业日渐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散处农村的说书艺人也随之进城卖艺。迨至1920年前后,西河调由于更多地进入城市书馆、戏园,与其他曲种同台演出,最终在天津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统书目异常丰富,中长篇鼓书有《封神演义》、《薛家将》、《太原府》、《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100多部,小段有《小姑贤》、《兰桥会》等数百个。反映现代题材的中长篇鼓书有《地道战》、《林海雪原》等。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其内容大多是历史征战故事、历史通俗演义等,其中不少是富有人民性的口头文学,或描绘波澜壮阔的历代开国史,或叙述悲欢离合的儿女家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祖国多彩文学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安新县寨里乡的李胥劢为了传承西河大鼓这门传统艺术,四处奔波,在安新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她和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的弟子钟声一起发起了西河大鼓回家行动,成立了安新县曲艺家协会。从此之后,各地的西河大鼓艺人经常来到安新、聚拢到白洋淀,回顾过去,畅想未来。在安新的许多演艺舞台上,也时常能看到西河艺人的身影。

西河大鼓这一经典曲种,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更迭留存至今,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热情与关怀,传承经典,使其永葆生命力。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