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卻在戰後去了聯合國五常?這是為什麼?

張偉大張律師事務所


法國在一戰中拼光了家底,豁出老命跟同盟國幹仗,法國本土都成了主戰場,結果被後來加入的美國和日本給撿了個大便宜,美國在一戰兩頭放貸,賺的是盆滿缽滿,這可把法國人氣壞了。

在二戰的時候,學聰明的法國人抵抗了38天就投降,也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國家。

二戰結束,該論功行賞了,蘇聯從東線一路碾壓德軍到柏林,自然要分大蛋糕;美國人大工業支持蘇聯、英國和中國的戰爭事業,還在太平洋戰場上幹翻了日本,去歐洲開闢西線戰場,自然也要大塊;英國人不列顛空戰玩死了德國的空軍,海軍又剿滅了德國的狼群,自然小了也不行;當時的中國儘管節節敗退,但是輔助的也不錯,拖住了日本大部分陸軍,給英美等國的亞洲戰場減輕了不少壓力,又是美國小弟,自然也得分一塊。

但是蘇聯跟英美等國意識形態不同,當初英法美等國為什麼要縱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這些個法西斯國家,為的就是禍水東引,讓他們跟蘇聯鬥個你死我活,好出來摘果子。可如今蘇聯反而坐大,那麼就必須搞聯合鉗制蘇聯。

但是英法中等國其實也是各懷心思,畢竟事關國家利益和當權者自身的政治利益。1944年初,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亞歷山大·卡多根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痛批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無可救藥,業已敲響了英國遠東殖民地的喪鐘。

丘吉爾也極力鼓吹歐洲聯盟,抱團取暖,在美蘇之間成為第三極。他不僅力主讓法國重返大國舞臺,更堅決反對美蘇的殖民地重組計劃,一度還準備秘密再武裝德軍,幫半個德國也加入大國俱樂部。

中國方面,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興沖沖地去找蔣介石,主動提出:戰後應推動殖民地解放運動。但是,殖民地人民長期受奴役,沒有自治能力,需要負責任大國代為託管若干年。年數不限。

羅斯福還明確提出,要與中國一起共管琉球,同時暗示中國可以長期獨管法屬印度支那,收復香港。

豈料,凱申公義正辭嚴,當場回絕:中國相信,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希望美國也能放手讓殖民地人民自己發展。

得,凱申公這一番話把當時的殖民大國給得罪了個遍。

而法國也趁機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左右周旋,最終得了個五常的席位。不過最終能夠保住五常席位的,還是歸功於法國後來大力發展原子彈和航母以及海外基地,畢竟這些是硬實力,必須的有。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不代表它戰後不是大國。

就像中國雖然在抗戰中損失3000多萬人口,國土被摧毀大半,一樣可以成為聯合國五常。

大家注意,在二戰爆發之前,世界主要列強就是英法德美日蘇。

戰爭結束以後,德日垮了,剩下的列強只有英法美蘇四國。

就實力來說,復國的法國還是很強的。

法國在世界上還有不少殖民地,在非洲、亞洲、美洲都有較強大的勢力。


比如東南亞,法國長期控制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干涉泰國的內政,控制了整個中南半島。

在非洲,法國更是具有很強大的實力。在非洲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不能不會說法語。

在南美洲以及其他地方,法國也有不少殖民地。

實際上,戴高樂的軍隊中,很多都是法國殖民地的士兵,有黑人、阿拉伯人、越南人,法國白人反而數量有限。


除了法國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以外,法國本國工業力量也保存的不錯。

在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貝當見勢不妙直接下跪投降,法國本土包括巴黎在內沒有被嚴重破壞,工業、農業大體維持戰前水平。

而二戰前,法國是世界第5大工業國。雖然工業產值僅僅佔到世界總份額的 4.5%,但仍然強於日本、意大利這些國家。

現在德國垮臺以後,法國就升到第4大工業國。

法國工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自成體系,各種基礎工業齊全,可以自產從手槍到戰列艦之內的各種武器,實力還是不俗的。



除了法國自身的實力以外,還有對抗蘇聯的意思。

聯合國5常中,歐洲的只有英法兩國。而英國孤懸海外,只有法國位於歐洲大陸。

美國為了牽制蘇聯,當然需要扶持一個位於歐洲大陸的軍政強國。


薩沙


事實上法國的迅速敗亡確實導致英美等過對法國作為大國產生了看法,當納粹對法國發動攻擊時,號稱“歐洲最有力量的軍事大國”的法國卻一敗塗地,僅用了短短45天就投降了德國。這讓其他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都極為震驚,對法國的價值和力量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可是,在1945年5月16日,法國卻成為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並在6月5日取得對德國的佔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本來是羅斯福口中一個被瓜分的戰敗國,只能等待戰爭結束的法國,發生瞭如此大的鉅變?

如果說英國的堅決抵抗離不開丘吉爾,那麼法國的再崛起離不開戴高樂。

1940年6月18日,就在法國還沒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時,戴高樂就在倫敦通過BBC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抗戰,併成立“法蘭西臨時民族委員會”,並且建立“自由法國政府”。雖然過程看起來很草率,但英國馬上就承認了“自由法國”的合法性,唯獨遭到美國屢次排擠。

雖然戴高樂一直在尋求美國的承認,但直到1942年戴高樂將“自由法國”更名為“戰鬥法國”,美國還是不願承認,在英美籌備北非登陸時,羅斯福還是嚴令不讓戴高樂參加,不僅如此美國還希望幫戴高樂找一個對手。這就是戴高樂和吉羅共同擔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原因之一。

事情直到1945年羅斯福去世後,法國的國際地位才出現了轉變,不久法國出息了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會議,併成為了常任理事國,戴高樂和杜魯門會晤,並開始參加各種瓜分新世界的重大會議。

在這長達五年的時間裡,法國的國際地位能夠被承認,當然離不開戴高樂的努力,除此之外英國及早承認戴高樂,也和他們搞得歐洲大陸平衡政策有關,他們必須尋找並幫助法國對抗德國,並且在後來的一系列會議上幫助法國獲取利益。

美國雖然一直在排擠法國,但這其中也是在不斷緩和關係的,比如爾森豪威爾多次向羅斯福坦言應與戴高樂合作,羅斯福在1944年也曾打算通過半官方的形式邀請戴高樂訪美等等,這既是法國通過努力得來的尊重,但另一方面美國對法國態度的轉變,間接也就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

另外蘇聯對法國的態度也刺激到了美國,法國當時在英國寄人籬下,尋求美國幫助又得不到,所以就轉而尋求蘇聯的幫助。1942年戴高樂就發表廣播說:“法俄同盟的必要性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時刻總會顯示出來。”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決定了美蘇關係的破裂,法國與蘇聯關係的親近,也刺激到了美國。

所以,二戰初期法國雖然在整個世界都丟了臉,但隨著戰鬥法國的崛起,各國處於平衡考慮,承認並尊重了法國作為國際大國的地位,進而將其納入了常任理事國。


邯鄲醉


因為蘇聯!

沒錯,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美國、英國支持,而是蘇聯爭取的結果。

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三大國首腦討論戰後國際秩序問題,商討戰後成立聯合國。

按照最初設想,只有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家。

沒有法國,也沒有中國。

但這遭到了蘇聯的反對。

因為美英兩國,一個是前任世界霸主,一個是現任世界霸主,通過二戰結成特殊關係。兩家聯手,在世界上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足以壓制蘇聯,聯合國將成為打壓蘇聯的工具。

為了打消蘇聯的顧慮,於是設立“一票否決權”,並且同意蘇聯擁有三個席位(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

而蘇聯又提出讓法國加入常任理事國。

蘇聯認為,法國和蘇聯一樣,都屬於歐洲大陸國家,跟海洋系的英美不同,並且法國比較獨立。一旦蘇聯與英美髮生衝突,法國即便不現在蘇聯一邊,也會保持中立,讓美英提案無法獲得多數通過。

接著,美國認為,如果法國都能如常,那麼,在二戰中貢獻更大的中國也應該如常——此舉也有鼓勵中國繼續抗戰的用意。

至此,聯合國“五大警察”模式正式確立。

但世事無常。

始料不及的是,戰後,法國投靠英美一邊,而中國卻變成紅色,美蘇兩國都沒實現當初的目標,卻又有了新的收穫。


雁去無痕ty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個問題確實有意思。當年號稱陸軍最強的法國,任誰都沒有想到,被德國人吊打,僅僅三十八天就跪地上投降了,驚的歐洲人掉了一地的下巴頦。

畢竟他們還指望法國人能抗下德國人的瘋狂!結果卻是九萬人被打死,二十萬人躺醫院裡,一百八十萬人繳械。

就這戰績和蘇聯那堅守巴甫洛夫大樓的二十三名士兵差遠了,人家人雖少,但也堅持了五十八天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德國人還沒能夠拿下。

丟人算是丟到了家。

但老話說的好,存在他就是合理的,那麼這個理在哪呢?今天咱就借題主這一畝三分地,把這事說道說道。

二戰中的法國。

咋說呢?二戰的法國你得分兩部分來看,這第一部分就是擱歐洲這塊投降德國的維希法國。

這維希法國是得到了軸心國承認的傀儡政府,他們的首領是法國一戰英雄貝當。這個政府說起來有點意思,他們僅僅維護法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至於其他人壓根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當時這個維希法國很多政府的頭頭腦腦,其實就是壟斷資本家自己來擔任。

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開頭還受到法國人擁護的維希法國,被法國人給拋棄了,他們集體向維希法國豎起了手指頭:“NO!”

最搞笑的是這維希法國他的勢力範圍僅僅維持法國本土五分之二的土地,其他地方他說了不算。

而另一個就是大傢伙所熟悉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國。這一部分的頭就是著名的戴高樂先生,這是一個很有卓越眼光的軍事家兼政治家。

他這個自由法國是受到了盟軍尤其是英國人的鼎力支持,但說道根子上自由法國不算正統。

但為了維持歐洲這塊對德國人的壓迫,正統不正統這壓根就不是個問題,盟軍這塊對這也不感興趣。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人和法國人雖然有時候為了利益也在爭吵,但總體上講,他們還是可以好到穿一條褲子上街的程度。

當然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與之匹配,這關係不可能是這樣的,只能維持一種上下級的關係,實力是基石,這大傢伙應該不會否認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不開玩樂呢嗎?法國早就被德國人幹趴下了,還實力?做夢呢吧?”

瞧瞧,這您就不知道了吧!

擱過去,歐洲這地論實力的大小,不僅要算本土的實力,還要算上他們的海外殖民地,法國本土是被德國人掐死了,但海外殖民地可沒有,法國的屁股後面還有一個龐大的殖民體系存在。

別的咱不說,在非洲這嘎達,你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你絕對不可以不會說法語,因為那會這塊土地上的殖民者就是法國人,想不到吧!

所以英國人拉攏法國人,不僅僅是在形式上給德國人一種壓迫感,而是法國那會確實還有這實力,而這實力並不是他們的本土提供的,是他的殖民地提供的。

所以要仔細算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法國人的軍隊依然保持一百萬的模樣。

而這幫子殖民地一股腦的支持戴高樂的自由法國。

這也是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雖然寄居在英國人的屋簷下,依然可以和英國人據理力爭的去爭吵的原因。

這是二戰的法國。

二戰結束後的法國

那麼殖民地這事到了二戰結束的時候,法國依然擁有龐大的殖民地,他可是第二大殖民帝國,要算上這些土地,他能排到第三,所有人口加起來這就得是一億。

這也是一種實力。

當然您要說的殖民地獨立,那還是1960年的事,也就是說1960年的法國就沒有殖民地了。

但因為法國的長時間殖民,現如今在非洲這塊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窺。

所以二戰時候的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二戰結束後您不能說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他依然強大。

再有一點,法國在二戰結束之後,依然保持著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證據呢?”

很簡單,大傢伙也知道當年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不僅僅是柏林被一分為二,德國好多的科學家也被一分為二,被蘇聯和美國瓜分。

這其中的科學家的分量不用俺說吧,知識也是生產力的一種不是,在整個過程中英國人和法國人只有蹲在一邊看戲的份,那也就是說在以後的發展中,法國人和英國人的科技可就要落後了。

可事實上呢?啥航母,啥陣風,啥幻影,啥洲際導彈這都是自己造的。就算是現在法國人的武器出口都佔到了世界第三的行列。

空客的總部你知道在那嗎?對嘍,就在法國。美國現在都恨死這空客了,天天的和他搶生意。歐洲的航天局在那?對嘍,還在法國。當年咱大華夏還沒把高鐵整成白菜價的時候,法國人的高鐵那是世界前列的存在。

您反過來瞅瞅英國人,他的本土是沒有被德國人佔領,但後來的科技可就落後了,颱風是和歐洲一幫子老哥們共同開發的,至於洲際導彈直接從美國人哪裡購買的。

三駕馬車,當然隨著英國脫歐結束,這就成了倆火車頭齊頭並進了。法國人的實力不可小窺。

所以這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人如果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他能辦到?拉倒吧,你以為是印度的樓房,為了記錄,不打地基的那種,遇到大風三天就得垮掉。

所以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是實力必不可少的一個先決條件。

當然這是他的硬件確實具備了,但畢竟你也就一個來月的時間就被德國人打敗了,這後邊沒有人力挺的軟性條件,這要衝到五大常任理事裡邊,這也是不行的。

那麼接下來咱就說說,是誰在力挺法國。

話說在1941年大西洋憲章,美國人和英國人開了一次會,這次會議結束之後,這就準備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這事就牽扯到了聯合國五常。

二戰結束,那麼國際局勢已經很明朗了,之後必然會形成蘇聯和美國,兩強對峙的局面,要為世界話語權這事掙個高下。

那麼歐洲這塊必然成為了角逐場,可美國人離這塊有點遠,英國人必然成為歐洲這塊的主角。

但大傢伙也知道,蘇聯這壓根就是個龐然大物,強大的德國人都被他揍趴下了,英國人的體量這不夠啊,而且他想要伸手到歐洲這塊,還擱著一條英吉利海峽不是。

放眼整個歐洲,能和蘇聯人一較長短的,似乎就剩下法國人了。

那麼英國人必然會力挺法國人,他倆聯合起來在歐洲這塊抗衡蘇聯,這讓美國人踏實不少。

話說蘇聯人還真瞧不上法國人,當年柏林劃分佔領區的時候,他就不同意給法國一個單獨的佔領區,他就認為法國人不夠格。

說真的這事真把法國人給氣壞了,法國人通過廣播嚴重抗議。

簡單的一句話,俺們的實力還在(這實力就是俺開頭說的硬件),你們把俺當成啥了?

這事開頭的時候,美國人其實是同意了蘇聯人的要求,可後來在英國人的斡旋之下,這事美國人改變了態度,法國成為了德國的佔領國之一。

這身份就上去了。那麼後來成立五常的時候,這也是先決條件之一啊!

美國人在衡量對蘇聯人的扼制,所以也開始力挺法國成為五常。

那麼最終法國人如願以償的進入了五常。

而出乎美國人預料的是,法國人對美國人有著極大的不信任。

因為法國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打了三年,後來這美國人才來援助,在二戰的時候,美國人還來這招,結果法國被打垮了,同樣過了很久美國人才來援助。

“你讓俺怎麼相信你?”法國人很憤怒。

而在後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時候,讓英國人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曾經他力挺的好哥們是最為堅決反對他加人的一個傢伙。

至於原因,這不是咱今天要說的了。

試問蒼天饒過誰?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初期,唯一一場閃瞎了世界各國眼睛的戰役,毫無疑問就是德法了。號稱全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配合馬奇諾防線的情況下,依然在德國進攻的38天之內選擇了投降!


法國是歐洲的殖民強國,獲取了一戰的勝利,作為在歐洲時常可以和英國,俄國扳手腕的存在,法國人自然可以囂張跋扈,甚至如果不是英國的阻攔,法國人在拿破崙的帶領下,也可以想像一下統治歐洲的美好願望!

二戰初期,德國在決定進攻法國的時候,希特勒心裡著實緊張了一把,面對固守防線的法國軍隊,德軍在火力配置和坦克火炮口徑上,並不佔任何優勢。法國人在等著德國軍隊在馬奇諾防線碰的頭破血流,德軍則繞道比利時攻進了法國的腹地,迅速向巴黎挺進,逼迫法國投降!

法國在二戰期間分作了兩個國家,一個是投降的維希政府,另一個則由戴高樂得到了英國的支持,組建了自由政府,也就是後期活躍在戰場上的法國抵抗勢力,同時這個自由政府也是法國人心中的正統!


無論是維希政府還是自由法國,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存在感並不是很強,為何能在戰後進入聯合國五常呢?且看小果詳細道來:

一、法國的隱性實力

法國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在維希政府投降以後,自由法國的領導人戴高樂奔走於同盟國和殖民地,得到了鼎立支持,在法國本土和殖民地人民的心中,戴高樂政府是法國的延續,也代表了法國人抵抗到底的決心,這是法國人可以向世界證明自己依然在為抵抗納粹的唯一窗口,這就是小果所說的法國的隱性實力。即便是法國在38之內就被迫投降了,但是自己並不孤單!




二、法國擁有完善的工業基礎

在整個歐洲,法國的工業設施一直十分強大,擁有完整工業基礎的法國在早期甚至比蘇聯的生產力還要快速,這也是法國在戰後可以快速的恢復重建的重要基礎,作為一個擁有無限工業潛力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在戰勝的同盟國裡,依然可以擁有一席之地,實力不容小覷!

三、法國的盟友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法國和英國是最早崛起於歐洲的,工業革命也在兩個國家的相互影響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支持法國進入聯合國五常,符合英國在歐洲的利益,同時,已經開始遲暮的大英帝國希望可以在聯合國五常裡找到鐵桿盟友,共同對付成長起來的蘇聯和美國。蘇聯的反對在美國加入支持的行列後,不了了之,作為遠隔重洋的美國來說,打敗了德國的蘇聯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握著鐮刀和鐵錘的紅色北極熊成了卡在美國心頭的刺,如何遏制蘇聯,單靠英國肯定不行,如果加上了法國,可行性更高!


總結:法國之所以能在戰後加入五常,除了本身帶來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英美俄在政治中的較量,為了利益,法國成了角力的籌碼!


詩涵果果


國際秩序的制定,永遠是強者的遊戲,決定戰後秩序規則的制定,當然更是大國強國之間的遊戲。對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就是1943年,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提出的“世界警察”制度。

作為當時反法西斯陣營中的三個強國,美、蘇、英三個國家,對於世界警察的個數卻存在爭議。當時美國主張“四警察”,而蘇聯與英國主張“三警察”,也就是要刨除中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怎麼能帶一個弱國玩。

但是結局大家都知道,蘇聯和英國兩個國家,受到二戰的損害巨大,在國際上已經無力與美國抗衡,最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確定為五個,分別為美、中、英、法、蘇。當然美國還向加上第六個巴西,在英國和蘇聯的強烈反對下作罷。

作為不管是第一輪還是第二輪討論,都沒有在討論範圍之內的法國,最終為何進入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法國在世界上強有力的影響,和廣闊的影響範圍。

在二戰期間,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得到了幾乎全部法國海外屬地的承認,也就是說原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全部劃到了自由法國的名下。也因此,雖然自由法國是一個流亡政府,但自由法國依舊有著很強的實力。

在反攻納粹德國的時候,自由法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其麾下的非洲軍團,戰力不俗,也一度達到了七萬餘人的龐大規模。這是法國其中軍事實力的體現,在海、陸軍方面,還有當年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風采。

在影響力上,時至今日法國在西非,北非、中非以及東非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而在二戰剛剛結束時,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法國在非洲、美洲、東南亞都有著極大地影響力,綜合來看其影響力怎麼也比先定下來入常的中國高。

法國在那個年代的強大影響力,從現在法語的分佈情況和使用人數就能簡單的看出來。世界上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說法語,說法語的人總人口數超過2億,遍佈世界五大洲,足見當年法國的強大影響力。

其實當時的法國和中國在入選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時,綜合打分應該相差無幾。論反法西斯的貢獻,法國沒法和中國比,但是論世界影響力,中國又沒法和法國比。但是單拎出這兩點來,又絕對可以傲視任何一個國家。

而且在二戰中,法國是非常精明的,通過一戰的教訓,法國認識到了戰爭的危害性。雖然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在僅僅抵抗38天后就宣告投降,雖然成了笑柄,但論實際效果來說,是一步好棋,法國免於戰火的破壞,在二戰結束後得以快速恢復。

戰爭結束後,法國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迅速恢復,牢牢地守住了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的寶座,法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最起碼一般國家無法與之比較。中國能成為和法國一樣的常任理事國,純粹是我們的前輩們,用3000多萬條生命換回來的。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10月24日,就當時的全球對抗格局來看,其實國際上算得上大國的屈指可數,概括下來也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印度、巴西、南非如今雖然也算的上是大國了,但是在那個時候不是英法的殖民附庸國,就是美國的殖民附庸國,因此排除掉這三個。德意日三國作為戰敗國,“五常”自然是沒有資格的。

法國雖然只抵抗了38天就投降了德國,還不如蘇聯巴普洛夫大樓裡的23名士兵,但是不能就此而忽略了法國的國際影響力,畢竟法國也是有底子進“五常”的。

首先法國本身就是歷史大國,老牌的殖民地強國

無論是從人口,還是經濟規模,或者是領土方面,法國至始至終都是歐洲的一個大國,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說起殖民地,歷史上除了曾經的西班牙和英國,第一個想到的當屬法國。

不是世界各地吧,就拿出一個非洲來比較,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還超過了英美兩個大國呢。

雖然二戰法國本土被希特勒攻陷,但是法國並沒有從歷史上抹去,因為後面戴高樂成立了“自由法國”政府,在二戰對抗法西斯陣營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比如諾曼底登陸。

其次就是美英蘇“三巨頭”對法國的考量態度了

美國方面,是有絕對理由支持法國成為“五常”之一的。一方面就歐洲形勢和格局來看,法國東臨德國,往西也只是和英國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峽,法國的地理位置擺在那裡,完全符合美國的態度:抬高法國的地位,不僅能夠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還能制衡日不落帝國英國再恢復往日的輝煌。只要法國能在歐洲大陸有所擔當,可以說是美國維持歐洲大陸平衡的一枚棋子,何樂不為?

英國方面的態度,從丘吉爾承認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政府開始就可以說確認了。的確,戰後英國也需要法國這個“盟友”。為啥呢?美蘇爭霸,英國倒不怕美國會施加壓力,畢竟大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面對蘇聯,英國就不得不防範一手了。讓法國入“五常”,一來可以增加一份打壓蘇聯的力量,二來拉攏法國這個盟友,還可以減輕蘇聯甚至是德國直面撲來的壓力。

蘇聯方面,雖然有點難以抉擇,但是權衡利弊之下,還是點頭了。一是當時的法國共產黨的實力的確挺強大,蘇聯有將法國拉攏到自己陣營的希望,二是法國是唯一一個自主外交的國家,也就是說法國沒有加入到北約集團,這一點蘇聯很欣慰。而且就法國的情況而言,即便最後沒有投入到自己的懷抱,短時間也不可能威脅到自己。

至於“五常”中的另一個國家中國嘛,說來實在是尷尬,當時五常承認的中國還是中華民國,的確是沒有任何話語權,就不多說了。

最後在“三巨頭”的考量下,再結合法國自身的優勢,所以法國還真就進了聯合國“五常”。雖然不算是靠實力進的,但人家也還是進了。

這不,瞧瞧現在的印度、日本和德國,腸子都悔青了!

我們都知道,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擁有一票否決權!

最後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關於這方面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烏克蘭曾經有提議說取消俄羅斯的一票否決權,結果怎麼樣?結果人家俄羅斯直接將這個提議一票給否決了!

真是難以置信,烏克蘭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簡直就是拿雞蛋碰石頭…………


三顧歷史




法國最鼎盛是在拿破崙時代,也正因為當時的強大,打得普魯士王國(德國前身)沒有招架之力。

二戰時,法國被德國打得抱頭鼠竄,抵抗38天后就投降了。對於這樣的“軟骨頭國家”,中國大眾是瞧不上的。

其實,西歐的文化傳統和其它地方有區別,在西歐那片地域上,大家感覺投降並不丟人,一會法國贏了,“普魯士”(德國前身)投降了;一會德國贏了,法國投降了,對於這樣的事,百姓見慣了。

投降的法國,對二戰的作用實在有限。但,即使如此,法國在戰後還是進了聯合國五常,這是為什麼呢?

法國是個大國,影響力還是在的


二戰時期,法國不太給力,但誰也無法否認,當時的法國是個大國。法國本土加上殖民地,控制區域僅僅小於蘇聯和英國。

當時的法國,工業體系完善,戰爭創傷不大,對西歐片區的影響力絕對不能忽視。而德國已經投降,如果繼續將法國邊緣化,那麼西歐土地上的一大半和美英等國有了距離,這對整體的區域控制非常不利。

讓法國這個當時世界排名前四的國家進不了五常,絕對是聯合國的損失,總不能讓其它小國頂上來吧!這是法國能進五常原因之一。

法國能進五常,和英國有關係



(丘吉爾和戴高樂)

二戰後期,形勢完全明朗,如果世界整個排行榜,美國是全球一哥,而蘇聯則是歐洲一哥。

對於蘇聯,英國人一直是不感冒的,但蘇聯在二戰中體現出來的實力,讓英國人又比較忌憚。如果蘇聯繼續發展,丘吉爾擔心蘇聯對英國會造成大的影響,於是丘吉爾想找一個西歐的盟友,最佳當然是法國了。

丘吉爾為了把法國拉到自己這邊,在德國投降後,竟然建議把德國的一部分劃給法國管理。這樣就形成了:東德有蘇聯管理,西德有美、英、法分區域管理。

起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法國的興趣還是有限的,後來,羅斯福也同意了,因為把法國推高一點,可以對蘇聯有牽制,讓蘇聯不能在歐洲一家獨大。

因此,在丘吉爾建議法國入常時,美國羅斯福同意了,一個強大一點的法國,符合當時美國人的利益。

法國能進五常,蘇聯也幫了一把



法國能進五常,沒有蘇聯同意,那也是不行的。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非常善於和各國周旋,他對形勢看得很清楚,丘吉爾需要他們,羅斯福也需要他們。但蘇聯也需要他們嗎?回答是:可能需要。

美國和英國就是穿一條褲子的兄弟,每次開各種會議,丘吉爾明顯是傾向羅斯福的,這種情況,蘇聯是需要盟友的。誰能成為盟友?也許,法國算一個合適的。至少,法國和美國不是一個國家,至少,法國和英國還是有所不同。但斯大林的猶豫還是存在的。

精明的戴高樂看出了幾個大國間的利益糾葛,利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和斯大林進行了多次長時間會晤,終於取得了斯大林的認可和同意。至於戴高樂承諾了什麼,說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說了,當時中國的意見他們重視了嗎?重視了,只是當時的蔣介石“人微言輕”,對於各位大佬同意的事情,能說不同意嗎?



綜合來說,法國能入五常,是本身的實力還算強大,而且為了平衡的需要,另外四個國家都同意法國的入常。


藍風破曉


二戰法國能夠入常是憑自己“實力”入圍的,這方面的實力包括法國本身所具有的影響力以及戴高樂的政治手段。

聯合國的最初的組建者只有美、蘇、英這三個國家,但是後來由於考慮都東亞地區蘇聯影響力太大,所以美國決定推自己的小弟國民黨入常。

本來印度的先天條件較好,但是他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不在美國考慮範圍之內,並且後來決定在

加利福尼亞的敦巴頓開一個首腦會議,這就是橡樹園會議,參加會議的也只有羅斯福、蘇大林、丘吉爾和蔣介石。

沒錯,這次會議並沒有法國的參與,可以說美、英這兩位超級大佬根本就沒想過要法國入會。但是後來法國入會是蘇聯支持的,是不是感覺很不可思議。

二戰後,西歐的局勢是英、美聯手一起壓制蘇聯,所以蘇聯為了維持主現有的平衡決定拉法國入夥,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法國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十分強大,幾乎快要穩定最高權力了,這也是蘇聯願意支持戴高樂的原因之一。



但是沒想到法國共產主義失勢了,最後雅爾塔會議是蘇聯堅決反對法國入常,但是英、美一看形式對自己有利了,於是也紛紛同意了。

英、美同意的原因首先就是支持法國抗衡蘇聯,作為英、美的橋頭堡,其次,法國的殖民地很多,尤其時非洲,幾乎是法國的後花園,即便是在現在,非洲的很多事務沒有法國點頭即便是美國、俄羅斯都是沒有辦法的,考慮到聯合國的權威性,所以也讓法國入會了。



就這樣戴高樂在世界上的幾位大國之間渾水摸魚,成功的取得了聯合國五常的席位,在法國民眾的心目中,戴高樂是僅次於拿破崙之後的存在,是他們的英雄。

但是你以為戴高樂只是會利用政治手段渾水摸魚嗎?那你也太小看法蘭西這個民族了,也太小看戴高樂了。

後來法國取得五常以後極力的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美國極力的勸阻,但是戴高樂頂住了國際壓力,硬生生的造出來核武器,之後法國在美、蘇之間說話都硬氣了許多。



不僅如此,在戴高樂當政以後,法國的整體逐漸趨於穩定,老牌帝國主義強國開始發威了(法國在歐洲失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政體不穩,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換了幾十個執政黨,從帝國復辟,到共和國又到社會主義,反正從1789到1950,法國政治混亂不堪)。

戴高樂開始向外界輸出一種思想,“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目的就是削弱美國和蘇聯的影響力,而且在1964年戴高樂敢於在那樣的時代與中國建交,足以說明戴高樂的政治遠見。

戴高樂曾在2005年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為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