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這一講介紹咸豐帝的定陵。咸豐帝名愛新覺羅·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皇后鈕祜祿氏。咸豐帝二十歲即位,在位11年,三十歲去世。咸豐能夠繼承皇位,有專家說他錯坐了皇帝寶座,因為比他優秀很多的道光帝第六子奕訢卻沒能繼承皇位,這有點兒讓人意想不到。所以,咸豐帝以意想不到繼位,一生中也幹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最終呢,他又葬在了一座讓人意想不到的陵寢,這就是定陵。

定陵真的是一座讓人意想不到的陵寢,不要說我們今天的人有這種感覺,恐怕就連咸豐帝自己也會有這種感覺。

一、何處才是“吉地”。

處在清朝末年,在經過千挑萬選的東陵界內,咸豐帝居然找到了處“上上吉地”。風水的確定確實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因為專業性太強,般人是做不來的,尤其是皇帝的風水寶地,絲毫不能出差錯。定陵的風水選擇,就顯得異常的艱辛。這次定陵選址,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跨越時間長。

定陵的風水選擇跨越時間很長。本來,風水選擇確實需要很長的時間,《葬經翼·二十四問》中說“三年求地,十年定穴,慎之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雖然說的有點過,但基本上也還是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可是,定陵的風水選擇,卻前後4年多的時間,這在清朝所有皇帝的陵寢風水選擇中,是僅有的一例。咸豐元年九月,咸豐帝就開始著手選擇風水,到咸豐四年,正式確立為萬年吉地,前後了長達4年的馬拉松式的風水選擇,跨越時間之長,令人意想不到。

第二,艱辛程度讓人意想不到。很多人都艱辛,包括皇帝、大臣等。

一是皇帝很艱辛。在定陵風水選擇過程中,當事人咸豐帝自然最辛苦。先是費腦筋。是子隨父葬在西陵選擇呢,還是遵照祖制在東陵選擇呢?他依然糾結這個事情。於是,他真的派人去西陵選擇風水了。接著,找人,要找合適的人來操持自己的萬年吉地。他選中了江西巡撫陸應穀作為他的主風水官。《清文宗實錄》記載,咸豐帝還親自出馬,到西陵,爬上高山,看了魏家溝風水;到東陵,“去成子峪、平安峪閱視山勢”,跋山涉水,不辭辛苦,爬上高山看風水。他反覆詢問風水先生,並反覆察看:一會兒是平安峪,一會兒是成子峪,一會是輔君山,通過對比,優中選優,頗費心力。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二是大臣們很艱辛。皇帝這麼艱辛,大臣能好得了嗎?一定也非常辛苦。咸豐帝派出了定郡王載銓牽頭,率大學士裕誠,帶領工部、禮部、內務府等部門負責人,尤其要帶上首席風水官陸應穀。這個陸應穀最辛苦,從江西領到聖旨,急急忙忙交接,急急忙忙北上,辛辛苦苦奔赴東陵,跋山涉水,為皇帝宣力效勞。咸豐帝對陸應穀抱有厚望啊,因此他的壓力也很大。陸應穀到東陵後,密切聯合馬蘭關總兵錫慶,踏遍了東陵的山山水水,力求找到真龍真穴,不負皇帝厚望。

三是風水師艱辛。定陵的風水師共有六人,這些人都是陸應穀從江西帶過來的。因為據《清文宗實錄》記載,早在陸應穀北上之前,咸豐帝就給他下旨,要他“延訪江西紳民中精曉堪輿者一二,帶同進京,以資商酌”。咸豐帝為什麼要陸應穀選擇江西的風水師呢?因為,明清皇家陵寢使用的風水理論,就是江西派的理論。明代也是如此,史料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就命江西風水術士寥均卿,為其卜選陵址。兩年後,長陵開始營建。清沿明制,清帝的風水官,也基本選用的是江西的。定陵風水師有甘熙等,他們跟隨陸應穀,辛辛苦苦,用羅盤測繪,憑經驗判斷,在定陵風水選擇中,費勁了肝腦,很是辛苦。

第三,風水確實不錯,令人意想不到。

定陵的風水是經過精緻選擇的,先後淘汰了西陵的風水魏家溝、東陵的風水成子峪和輔君山,是一處脫穎而出的風水寶地。尤其在咸豐二年,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確定下來。當時,大家確立了三個穴位,陸應穀一個,奕湘一個,甘熙一個,位置相差很大。這要是三者統一,那就太好了,可是三者相差甚遠,據《清文宗實錄》記載:大家爭論不體,“各抒已見,呈遞說帖,各執一詞”。究竟用誰的?最終,咸豐帝還是一如既往,力挺陸應穀。因為按照陸應穀的意見,平安峪風水太好了,處於東陵主風水線上,朝山、案山明晰合法,尤其是兩邊之山“左龍蜿蜒,右虎馴服”是處意想不到的真龍之穴。我們經過研究得知,早在康熙時期,選擇東陵風水,就已經是費盡周折,找不到合適的盡善盡美的上吉之地,包括後來乾隆選擇勝水峪風水,也是欠缺不少。而這次選擇平安峪風水,居然是一處“上上吉地”,這可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人們都會很納悶兒,當時康熙帝、乾隆帝,怎麼就沒發現這麼好的風水寶地呢?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二、工程為何如此慢

按說,到咸豐四年,萬年吉地已經確定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開工建設還不會很快嗎?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工程進展之緩慢讓人瞠目。

第一,遲遲不肯開工。

咸豐四年,定陵風水在經過長達4年的選擇之後,終於確定了下來。那就趕緊確定開工日期吧,這是通常的做法啊。可是,咸豐帝真是個慢性子,他居然又思考了4年的時間,才想起這件大事。又是一個4年,他究竟在做什麼呢?我們理解他:內憂外患不斷,英法聯軍、太平天國起義,雙重打擊下的咸豐帝已經疲憊不堪,也已經墮落不堪。資料記載,他每日以醇酒和婦人自戕,沉迷於酒色之中,身體也不行了。

《清文宗實錄》記載,到咸豐八年,他倒是想起了萬年吉地工程,便下了諭旨:“前經選定萬年吉地於平安峪地方,為時已久,自應擇吉興工。”便派出了王公大臣載垣、端華等辦理此事。可是,當時他並沒有下決心開工建設,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就這樣,一年又過去了。

第二,開工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到咸豐九年,不能再拖了。史料記載,四月十三日,咸豐帝這才痛下決心:“宜用申時動土興工,大吉。”欽天監給他算好了開工的黃道吉日,確定在這一年的四月十三日。大家以為,既然時間確定得這麼具體,浩大的陵寢工程肯定次第展開。可是,這僅僅是一個形式而已,王公百官來到東陵,主持了開工儀式,就草草收場,定陵工地又迴歸到一片寂靜之中。

大家一定會問,到底什麼原因,使咸豐帝這麼拖拉,都不想自己的陵寢建設?其實,他何嘗不想早早開工建陵呢?可是,他做不到,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國家沒錢。建築陵寢,那可是要動用國帑、舉國供張的巨大工程,那要花好多銀子。可是,咸豐帝沒有錢,他的錢都用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當時,為了定陵的建設,籌集了584萬兩白銀,存放在宗人府。這點錢,對於陵寢大工程來講,確實不是很多。《清文宗實錄》記載:“宗人府現在吉地工程銀兩,為數已屬無多,轉瞬來歲春融,應行興修工項,亦須先為籌備。”儘管如此,這點可憐的工程款,最終還是被挪用了,被龐大的軍費開支給挪用了。沒有錢,怎麼開工建設呢?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二是曾想遷都西安。遷都這件事,源於一場戰爭,這就是英法聯軍的侵華戰爭,也叫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開始於咸豐六年,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挑起戰爭。咸豐七年,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咸豐八年,攻陷大沽炮臺,兵臨天津城下,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第二年,也就是咸豐九年,定陵的工程開始了。接著,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瘋狂進攻天津,天津陷落。然而,英法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他們向北京進發,揚言要焚燬紫禁城。咸豐帝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帶領他的宮娥后妃,帶領他的王公大臣,倉皇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這時,咸豐帝接到的消息是,氣急敗壞的英法聯軍居然攻進御園圓明園,並在搶掠之後,悍然放火:“將圓明園三山等處宮殿焚燒,痛心慘目,所不忍言。”這是恭親王奕訢的奏摺。當時,管園大臣文豐在萬不得已之下,跳福海自殺;居住在圓明園的道光帝常妃看到熊熊大火,竟然驚嚇而死,終年五十三歲。就是在這種糜爛不堪的局勢下,咸豐帝亂了方寸,竟然想到要放棄北京,遷都西安。據清文宗實錄》記載,咸豐帝認為:“陝西古稱天府,雄踞上游,與中原聲息相通,人心繫屬,轉餉亦易,誠為便宜。”咸豐帝這種思想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他畢竟動搖了,哪還有心思建陵呢?而且,如果真想遷都,陵寢就會跟隨京師,那就要在西安附近尋找萬年吉地了。

所以,大家看一看,咸豐帝受到這些條件的約束,怎麼開工建陵呢?一直到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他病死在承德,陵寢工程也沒有什麼起色。你想,他嚥氣的時候,一定會想到自己的陵寢,自己將來要葬到哪裡呢?動盪不安的局勢,他的王朝能持續多久,他都不敢預想,也只有聽天由命

三、時事遷宕難建陵

咸豐帝臨終之際,自作聰明地布了一盤棋。他先讓年僅六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接著,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八位顧命大臣贊襄。但是,他又擔心八大臣竊奪皇權,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他的兩個女人——慈安和慈禧牽制他們。但是,咸豐帝沒有想到,他的兩個女人居然走上前臺,垂簾聽政。真是世事難料,咸豐帝遺憾離世,年僅三十一歲。他都不敢預料這個王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會持續多久,更不敢想象自己的陵寢了。所以,他沮喪至極地離開了人世。可是,讓咸豐帝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政局風譎雲詭,瞬息萬變,居然形成了這樣一種局面: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一是八大臣灰飛煙滅。

八大臣是咸豐帝在臨終之際,選中贊襄小皇帝載淳的八位大臣,有宗室載垣、端華、肅順和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共八位。咸豐帝之所以選中

他們,是因為皇帝年幼,才六歲,必須有人輔佐。所以,這八人稱之為“顧命八大臣”:“祖制重顧命,姜姒不佐周。”(《獨行謠》)這八個人,掌管著朝政,一切政命,均決定於這八個人。可見,顧命大臣被賦予的權力極大。然而,這八位卻在咸豐帝賓天后僅僅兩個半月,就被逮捕法辦,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輕視是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他們輕視了兩個女人的能量,一個是慈安,一個是慈禧,還沾沾自喜:“自顧命後,至今十餘日,所行均愜人意。”(《近代史資料》)另一方面,輕視了恭親王的力量,沒有高度警惕他與慈禧的聯合,會促成政變的成功,據《庸盦筆記》記載:“肅順頗蔑視之,以為彼何能為,不足畏也。”另外,他們忽視了兵權。大敵當前,他們卻主動交出了兵權:載垣交出了鑾儀衛事務,端華交出了步軍統領,肅順交出了嚮導處事務,這些都是朝中的軍權,他們卻在不知不覺中交出去了。所以,這八個人,最終的結局是,載垣、端華被賜令在宗人府空室自盡;肅順最慘,據《庸盦筆記》記載:他“又不肯跪,劊子手以大鐵柄敲之,乃下跪,蓋兩脛已折矣,遂斬之”。至於其他幾個人,則是被輕而易舉地處理掉了。至此,咸豐帝臨終精心安排的烜赫一時的顧命八大臣灰飛煙滅。

二是恭親王風生水起。

恭親王奕訢,在他的前期發展中很不順利。本來,他是位非常優秀的皇子,可父皇道光帝卻錯誤地選中了咸豐作為繼承人,這就使得奕訢大為沮喪。接著,咸豐帝即位,他的處境就極為尷尬,終於在咸豐五年,咸豐帝找了個藉口,處分了他。據《清史稿》記載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奕訢沮喪極了,據《樂道堂詩鈔》記載:他“淒涼悲忌日,節序近中元”,甚至覺得自己今生不會再有出頭之日了。果然,咸豐帝病逝後,咸豐在安排顧命大臣的時候,八個人可謂不少,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卻不在其中。

但是,奕訢並沒有就此沉淪,他緊緊抓住咸豐帝病逝、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勢同水火的嫌隙,利用一切有利於自己的政治勢力,比如洋人的支持,使自己很快成為“北京派”的核心。據《熱河密札》記載:奕訢利用赴承德叩謁梓宮的有利時機,與慈禧密謀政變事宜,“力保無事,又堅請速歸”。所以,可以這樣說,這次政變之所以成功,有一半功勞要歸於奕訢。是他的努力、精心策劃,才得以成功。政變成功後,奕訢收穫最大。據《清皇室四譜》記載:奕訢“加號‘議政王”,賜食親王雙俸,復授軍機大臣,兼任宗令,管宗人府銀庫”。可以說奕訢此時集政權、軍權、族權、財權於一身,失落多年的他,此時找回了自我,大權在握,真是風生水起。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三是那拉氏一夜躥紅。

那拉氏就是慈禧,她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蘭貴人,但是,天賜良機,她懷孕生子,為咸豐帝養育了唯一一個成活的接班人。所以,位號也就提升為了貴妃,到咸豐帝去世時,這個封號並沒有改變。那麼,改變那拉氏命運的是兩件事:

一件是他的兒子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后。據《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皇太子踐祚,尊為聖母皇太后,號‘慈禧’。”成為皇太后,在地位上成為皇室最尊,這是她以後能夠奪取政權的根本。

另一件則是她策劃了政變。慈禧是一個有野心的女人,早在咸豐帝活著的時候,她就干預政事。據《花隨人聖庵摭憶·補篇》記載:“後窺狀漸思盜柄,時於上前道政事。”這樣,慈禧與同樣掌有權柄的肅順等人必然產生了矛盾,肅順等人慾除之而後快。據《崇陵傳信錄》記載:“大學士肅順,曾密疏請文宗行鉤弋故事。”也就是請求咸豐帝臨終之際,下旨除掉慈禧。這樣,慈禧就與肅順結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怨。所以,這場政變,她最積極,並以利益為誘餌,說服慈安,得到最高人物的支持。利用奕訢,與之密謀,策劃大計。利用兵部侍郎勝保,提供軍事支持。利用周祖培與肅順的矛盾,攛援御史董元醇上折,鼓吹太后垂簾。周祖培是大學士處於宰相地位,是一個很有分量的重臣。她利用一切社會力量,為自己清除異己、垂簾聽政掃清了障礙。終於,政變成功,八大臣灰飛煙滅。這樣,到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如願以償地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清皇室四譜》記載:“隨孝貞顯皇后御養心殿垂簾訓政,時年二十七。”這時,離咸豐帝逝世僅隔103天,她就由一位貴妃,升格為大權在握的太后,成為大清國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真可謂一夜躥紅。

所以,就在咸豐帝病逝後僅幾個月的時間,政治形勢就來了個天翻地覆。政局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到了皇帝陵寢的修建。因為,陵寢是號稱“天字第一號工程”的國家工程,究竟要如何修建,按照什麼規制修建,自然要由國家最高權威人士敲定。顯而易見,一夜躥紅的慈禧,在定陵修建這個大事件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真是咸豐帝意料不到的事情。

四、一座女人決定的皇陵

清代帝陵的規制,本來不會有什麼爭議,自從康熙二年,順治帝孝陵營建之後,以後的帝王陵墓,就都以此為藍本,只可以進行局部調整,不會有大的變化。可是,道光帝即位後,在陵寢這個問題上,屢做手腳,至少有兩大問題:一是破壞了昭穆之制,東拆西建,把已經在東陵建好的陵墓,全行拆毀,到西陵龍泉峪修建了陵墓,這本身是一種破壞家法的行為;二是在營建陵寢的時候,在建築規制上,標新立異,有增有減,創立了種非常獨特的規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所以,道光帝在陵寢這個問題上,至少有兩點兒破壞了祖制。這樣,在他之後定陵的修建,很明顯就被置於了兩難的境地。

恢復祖制。就是按照順治帝孝陵的模式,建築規模宏大的陵墓,石像生、牌樓門、二柱門、碑樓、明樓等應有盡有,很是氣派。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按慕陵規制辦。那就要不建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等建築,還要縮小宮門、大殿、配殿,將之由五間減為三間;地宮由九券四門減為四券二門;將三孔神路橋由三座減為一座,等等。總體上講,那就要降低規制,低調很多。

怎麼辦呢?並沒有人敢於說話,因為這畢竟是皇家的內部事務,朝臣不好說話。可是,就在這時,有一個叫宋晉的工部侍郎說話了。據《清穆宗實錄》記載,宋晉主張:“慕陵規制樸實儉約,萬古可法,現在定陵工程可否仿照辦理。”宋晉作為工部侍郎,瞭解建陵的規矩,就是後世子孫要遜避祖陵,規制不要超過祖陵的建築,這是規矩,所以他這麼說;而且他也有把握,那就是朝廷不會不顧祖制,駁他的面子。

可是,宋晉的奏摺一上,立即遭到圍攻。其中,來自禮親王世鐸的攻擊最激烈。世鐸是代善九世孫,宗室親王,他最應該瞭解建陵的規矩了但是,這個時候,世鐸細心觀察時局,他要看著慈禧的臉色行事,因為這時正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快兩個月的時候,大家已經領略了她的威力慈禧會怎麼想呢?以世鐸的瞭解,慈禧是一個很奢靡的人,她絕對不想建一座很小氣的陵寢,因為那樣的話,也會影響到自己將來建陵的規制。於是,世鐸決心賭一把。他立即上折駁斥宋晉,據《清穆宗實錄》記載,世鐸主張:“現在定陵工程大局已定,若勉強仿照慕陵辦理,則所備木石工料等項一切均須變更,既多窒礙,轉恐稽遲。”也就是說,世鐸力主恢復孝陵那樣宏大的規模。

這樣宋晉一方和世鐸一方的觀點嚴重對立起來,這就需要朝廷定奪。其實,說來說去,就是請慈禧太后定奪。因為這個時候,她已經奪取了最高統治權,可以決定這件大事。事情正如世鐸所估計的那樣,慈禧果然不能容忍宋晉的奏摺,因為那樣的陵寢規制太為寒酸。據《清穆宗實錄》記載,慈禧命令:“著仍遵現在成規,迅速恭辦,以期山陵及早奉安。”

這就讓宋晉非常詫異:他說的並沒有錯,他堅持的是大清家法,怎麼會被慈禧給駁斥了呢?慈禧的這種態度,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那麼,定陵最終的規制是這樣的:依照順治帝孝陵的基本模式;石像生、碑亭、大殿、方城、明樓、寶頂和地宮等大體沿襲了孝陵的模式;吸收了慕陵的部分做法,比如裁掉了大碑樓和二柱門,地宮不做複雜的雕刻等等;創新了新規制,比如裁掉了大殿兩側和後面沒用的石圍欄,增加了方城前礓礤兩側的石圍欄,等等。可謂既承接了祖制,又有所創新,是承前啟後的規制。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五、廢物利用建帝陵

皇家建陵,一直以來,那可是舉國體制,用料上是絲毫也不將就的事情。歷史上有好多陵寢建築都用了名貴的物料。比如皇太極的昭陵,大殿地面就用了五種寶石,名貴得很。再比如,乾隆帝裕陵和道光帝慕陵大殿,所用木料都是名貴的金絲楠木,等等。那麼,定陵的建築要用什麼名貴的物料來修建呢?

在介紹這個事情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前面涉及的“寶華峪拆陵”事件。寶華峪陵寢原是道光帝在東陵的陵寢,據《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九年五月,道光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奉移孝穆成皇后梓宮於寶華峪正殿,神牌於東配殿,命皇長子奕緯行禮。”即把在道光七年就已經葬進寶華陵寢的孝穆成皇后梓宮移出來,暫安在隆恩殿中。道光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來,道光帝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要廢棄已經修好的寶華峪陵寢,全部拆毀所有建築。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地宮滲水了。陵寢被拆除,道光帝為了掩飾這一極大的浪費行為,並沒有把陵寢拆下來的物料全部廢棄,而是把那些沒有破損的物件,全部運往西陵龍泉峪,以便修建慕陵的時候使用。至於那些沒有選中的或是已經有所破損的物料,則就地存放,但他並沒有說如何處理這些舊料。所以,這些存於東陵的寶華峪陵寢舊料,基本上是道光帝拋棄的物料。

大出人們的意料之外,這些被廢棄的舊料,被慈禧看中了。她要做什麼呢?她決定在修建定陵的時候派上用場。所以,定陵就讓人大跌眼鏡。

1.淘汰的舊料。定陵建築所用的物料,不僅是寶華峪的舊料,而且是道光帝拋棄的陵寢舊料。

2.風化的舊料。我們知道,寶華峪陵寢從道光元年就開始修建,就是按照道光九年陵寢被廢棄的時間算起,到同治元年,也已經有30年了。過去這麼多年,這些廢棄的舊料長年累月裸露在外面,風吹雨淋,能不風化嗎?

但是,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正是內憂外患的關鍵時期:太平天國起義,外國列強入侵,糜爛的局勢並沒有因為“北京政變”而好轉多少,朝廷建陵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建陵的經費無從籌措,使用舊料實在是萬不得已的辦法。從這裡我們看出,當時的所謂規制之爭,慈禧主張恢復舊制,恐怕也有考慮使用舊料的因素在內。那麼,定陵建築都使用了哪些舊料呢?

大件石料。包括:地宮用,比如石門、石門樓等;寶城用,比如挑頭溝嘴等;方城用,比如角柱石;明樓用,比如碑座石;石五供用,比如石香爐等;大殿用,比如蒼龍頭、丹陛石等;神道碑亭用,比如水盤、龍跌、碑身等;牌樓門用,比如中檻等

各種舊磚。據《平安峪萬年吉地工程備要》記載,“磚料有新樣城磚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四塊,舊樣城磚四十二萬一百二十四塊,隨式城磚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塊”,共605464塊。

門窗。包括各種隔扇62扇,各種門窗24扇。

此外,還有大量小件青白石料、紫砂石、豆渣石等,都被使用在工程之中。

所以,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定陵的每一座建築,幾乎都有寶華峪陵寢的舊料,那得省去多少建陵的費用啊。慈禧這種做法,可謂一舉兩得:既加快了工期,又節省了銀兩,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即使這樣節省,定陵最終還是花掉了朝廷313.5萬兩的白銀。按照檔案記載,定陵完工於同治五年,這一時間,距離定陵開工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個寒暑。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六、鳳主龍附的皇后陵

皇后陵就是定東陵,也就是慈安陵和慈禧陵的合稱。按照清代陵寢的命名方法,這兩座皇后陵在定陵的東邊,因而命名為“定東陵”。就是這兩座皇后陵,讓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因為,清朝早在康熙年間,修建第一座皇后陵的時候,就規定了後陵的規制,一定不要超過皇帝陵。清朝同治以前的皇后陵都是這麼做的。可是,同治、光緒年間修建的定東陵卻多有突破,並使她們的丈夫咸豐帝的定陵為之黯然失色。

一是建兩座皇后陵,令人瞠目。

清朝皇后陵的出現,實際上是一種不得已的做法。一切只因皇帝陵地宮只有一條隧道,一旦皇帝先行葬入,掩閉地宮石門,按照“卑不動尊”的古禮,死在其後的皇后就無法進入帝陵,處在無處安身的尷尬境地,才興建了皇后陵,這是一種不得已的做法。可是,咸豐帝去世後,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萬不得已的做法,卻成了慈安、慈禧這兩個女人擺譜使威風的藉口。按理,兩個皇太后,完全可以葬在同一地宮之中,皇帝陵的地宮中,最多有葬入六個人的,有什麼不可以呢?退一步講,不想合葬,也可以在同一個院子裡,打造兩個地宮,那樣不就節省一些銀兩嗎?可是,這兩個女人居然修建了兩座陵寢,耗費了大量錢財:慈安陵用銀266萬兩,慈禧陵用銀227萬兩。

兩座皇后陵寢的修建,向人們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兩位垂簾聽政的太后互不服氣:一個是地位最尊的慈安太后,一個是擅權弄勢的慈禧太后,她們之間面和心不和,使得朝臣更加忌憚,所以在製作兩陵燙樣的時候,據《雷氏堂司諭》記載:承辦大臣叮囑“千萬要燙一樣高低,不可分別粗細。花活均要細膩詳明”。

二是違制擅建碑樓,令人瞠目。

兩座定東陵前面,各修建了一座神道碑亭,為違制之舉。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古人眼裡,刻碑立傳,那是男人的事情,女子並不立碑。就因為這個原因,唐代的武則天雖稱為一代帝王,但她為自己所立的石碑依然不敢鐫刻任何文字,是無字碑,可謂明智之舉。可是,這兩位皇太后,卻仰仗垂簾權勢,悍然修建了兩座神道碑亭,而將自己的諡號刻在上面,招搖得很。

我們走進兩位皇后的神道碑亭,看到在巨大的龍趺之上,赫然鐫刻著她們的諡號,似乎依然能感覺到她們當年的權勢——威風凜凜,垂簾聽政。尤其是慈禧太后的石碑之上,居然鐫刻了22個字的諡號,這可是清朝所有皇帝都無法媲美的數字,因為皇帝去世,最初的諡號一般只有18個字,等到新皇帝繼位,再加上尊諡,以示孝道,最多達到22個字。而皇帝碑亭上鐫刻的諡號,為最初的諡號,都不足22個字。所以,慈禧神道碑亭上面的諡號,因為字數太多,又非常隆重,遭到出使德國考察的立憲大臣于式枚的強烈反對。據《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于式枚就說:“孝欽顯皇后徽號十六字,加上尊諡六字,共成二十二字,則已逾於列聖尊諡初上字數。”但于式枚孤掌難鳴,這個特殊的諡號最終還是被鐫刻在了神道碑之上,成為後人詬病的話柄。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三是“鳳壓龍”,令人瞠目。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兩座皇后陵的丹陛石上面,居然雕刻了“風壓龍”圖案。雄健的鳳在上面,張牙舞爪,盛氣凌人;蛟龍在下,曲身逢迎,承接風喙。而在慈禧陵,更是在欄板上出現了風引龍圖案—鳳在前面飛,龍在後面追;望柱上面也是一樣,柱頭上雕刻了一隻翔風,而在柱身上則是兩條盤龍。這與其他帝后陵寢的做法大為不同,更加突出了鳳的尊榮地位。

這其實是兩宮太后玩弄權術的一個體現,它淋漓盡致地反映出同治、光緒年間,慈安、慈禧垂簾聽政的政治背景。從這裡,人們明白無誤地瞭解到,晚清的朝廷裡面,是皇太后說了算,皇帝其實只是傀儡而已。

四是使用的珍貴物料,令人瞠目。

更加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即使如此超越規制,慾壑難填的慈禧太后,居然在光緒二十一年國家正處在危難的時刻,下令將逾制的慈禧陵三大殿全部拆除重建。這時,慈禧早已大權獨攬,沒有任何障礙,因而重修之後的慈禧陵,用料更加肆無忌憚:

建材改用珍貴的黃花梨木。據《清德宗實錄》記載:“大殿木植,除上下簷鬥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成做外,其餘均擬改用黃花梨木,以歸一律;東西配殿照大殿用黃花梨木色,罩籠罩漆。”大家知道,黃花梨木非常珍貴,可說是寸木寸金,那是明清時期皇家或貴族之家做高檔傢俱用的珍貴木料。

用黃金裝飾。慈禧陵三大殿,全部用黃金作為裝飾材料。在這裡,黃金的裝飾工藝,共有貼金、掃金和鍍金三種。這樣,三大殿的裝飾用掉了大量黃金。據《內務府來文·陵寢事務》記載,“原估大殿等處, 需用葉子金四百九十六兩二分九釐。續勘東西配殿及神廚庫等處,需用葉子金二百六十三兩一錢八分二釐。續估重簷大殿改用木質罩漆,需用葉子金二千九百二十七兩九錢九分三釐。續估東西配殿改用木質罩漆,需用葉子金八百九十五兩七錢八分四釐三毫。續估寶龕改用木質罩漆,需用葉子金九兩一錢五分二釐”,這幾項用金加起來,總數就達到4592.1403兩之多,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要知道,慈禧陵重修的時候,正是中日甲午海戰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借海戰獲勝之機,勒索清廷,大量賠款,清朝處在捉襟見肘的難堪狀態,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慈禧卻不顧這一切,居然動用海軍軍費,修建自己的奢華陵寢。

五是慈禧如此狼狽不堪,令人瞠目。

讓咸豐帝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後的1928年,他的王朝早已成為歷史,民國政局動盪不安,駐紮在東陵附近的孫殿英部居然相中了他的那位懿貴妃慈禧的陵墓,野蠻地用炸藥轟開地宮,盜掘珍寶。慈禧精心設計的陵墓被盜開了,大量價值連城的珍寶被洗劫一空。到底有多少珍寶呢?有人說,價值白銀5000萬兩,也有說一億兩白銀的,李蓮英的侄子李成武也說,“慈禧的葬物若均追回,足以富國”。總之,是價值連城了。

咸豐皇帝的定陵:為什麼用前朝留下的“建築廢材”來修建陵墓?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執掌朝政47年的慈禧太后嬌貴的玉體,居然被盜匪扔出了棺材,十分悽慘。據相關資料透露,陵墓被盜後,“慈禧玉體在焉,面朝下,左手搭於背上,頭髮散亂,上半露體,下半有褲有襪,襪已將脫,遍身均生白毛”。烜赫一時的慈禧太后,此時不僅衣衫不整,披頭散髮,還被兵匪在臉上刺了一刀,兵匪從刀口處取出了價值不菲的夜明珠。

這就是咸豐帝的定陵,從選址、備料,到設計規制,都有太多的意外發生。尤其是咸豐帝去世之後,他的兩個女人慈安和慈禧,力排眾議,修建了十分張揚的定東陵,使本來應該遜色於帝陵的皇后陵蜚聲中外,這就讓咸豐帝更加意想不到了。咸豐帝去世,他的兒子同治帝即位。同治帝是一位傀儡天子,那麼,慈禧太后將會怎樣安排他的陵墓呢?下一講再詳細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